盡管受到颶風“卡特里娜”、“麗塔”和“威爾瑪”的短暫影響,但從整體上看,2005年美國經濟仍保持了強勁和穩健的增長,預計全年的增長率將在4%左右。同時,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雙雙達到較為理想的水平,通脹率接近2%的臨界點,失業率下降到接近充分就業的5%。
推動經濟強勁增長的短期因素包括:(1)居民消費。近年來,居民消費一直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推進器”。雖然2005年以汽車為代表的耐用品消費略顯疲態,但是非耐用品消費起到了為消費“添柴”的作用。(2)企業設備和軟件投資。信息技術革命“點燃”的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高增長曾一度導致企業過度投資,從而引起了2001年短暫的經濟衰退。不過從2003年開始,企業逐步消化了積壓的庫存,進入新的投資和生產周期,制藥、電信、芯片和化學品等高技術行業都實現了強勁的增長。(3)全球經濟進入擴張期。預計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9%。作為全球化生產的總部和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大國,美國機械設備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非常明顯。
從長期來看,美國經濟之所以能保持高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在教育和科研上的高投資率,以及與此相關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2002年到2005年3月,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達到3.5%,是所有主要發達國家里最高的。
高技術對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尤為顯著。美國現在是全球研發和管理的中心,從對GDP增長的貢獻來看,高技術和服務產業(ITC)帶動經濟增長的70%以上。
在不發生重大外部沖擊的條件下,預計2006年美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盡管由于周期性的原因增速可能略低于2005年。但是,也存在若干可能影響經濟增長前景的變數,目前人們最關心的是能源價格和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
能源價格。國際市場能源價格不斷攀升,過去一年多里油價上漲了一倍,最高達到每桶70美元以上;天然氣價格上漲了2/3。不過,到目前為止油價上漲還沒有對美國經濟增長造成明顯的影響。主要原因有:
首先,美國能源利用率提高。按照1996年的美元計算,2002年生產一個單位GDP所耗能源僅為1970年的46%。其次,通貨膨脹和長期利率繼續處于受控狀態。第三,汽油漲價對美國人的消費影響不大。一個重要原因是股市和房地產價格上漲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上述三條理由雖然弱化了油價暴漲對美國經濟的沖擊力,但高油價對美國經濟仍有一定影響(預計2005年的油價上漲會使其GDP減少0.75個百分點)。如果油價繼續高漲,對經濟增長的壓力還將增加。美國經濟網站根據其模型推算,如果石油價格上升到每桶75美元,美國經濟就會發生逆轉。
經常賬戶逆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持續擴大,占GDP的百分比從1990年的1.4%增加到2004年的5.7%。預計2005年逆差將達到7000億美元,占GDP的6%以上。經常賬戶逆差反映了私人和公共部門的過度消費。目前,逆差主要靠國外的投資(包括直接投資和債權、股票等間接投資)彌補,但問題是大規模的逆差是否可以維持。
2005年年底,格林斯潘在倫敦的一次講話中提出,美國經濟正在變得越來越富有彈性,全球化和美國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使得大量的國外資金尋求到美國投資,同時美國的家庭和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從國際市場上融資。由此他認為,逆差反映了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金融上的結構變化,而非周期現象。逆差有可能繼續存在而不至于對經濟造成劇烈沖擊,同時世界經濟的靈活性也使它能夠更好地吸收諸如美元貶值之類的變化。
格氏的解釋看來是符合邏輯的。到目前為止,美元雖然幾經波動,但總體上只是適度的貶值(比2002年下降了10%)。不過從長期看,美國貿易逆差的調整不可逆轉。短期內,只要美國在創造具有高度吸引力的金融債券方面能夠繼續保持相對優勢,只要美國人把收益投資于生產性資產,美國就依然對全球資本具有吸引力,美元急劇貶值并造成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就不大。
2006年美國經濟有望繼續穩步增長。預計上半年將保持較高增長,下半年可能有所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