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四起,硝煙彌漫。
這是人們描繪戰爭時的慣常用語。從嚴格意義上講,2005年的世界沒有真正的戰爭發生。然而,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以公元紀年為標志的下一站路程時,回眸一年來的世界軍事形勢,人們仍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演習場上“烽火”與“硝煙”所留下的印記。和平年代的真炮實彈的軍事演習總給人以異樣之感。更何況2005年的軍演頻度何其密集——統計顯示,僅被國際媒體關注的跨國或跨地區聯合軍演就不下50場;而在全球不同地域,除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常態外,同一個時刻進行著兩場乃至多場大規模軍演的情景也屢見不鮮。所有這一切,使得軍演這種特殊的軍事行動必然成為2005年國際舞臺上的醒目看點。而事實上,任何一場軍演都絕非簡單的軍事事件,其幕后往往隱藏著組織者和參加者的戰略意圖,蘊含著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那么,面對這一幕幕火光頻燃、煙幕遮天的軍演畫面,我們究竟能看出怎樣的“大戲”呢?
美軍推行“新戰略”
2005年,美軍除在其內部組織了各種各樣戰役、戰術層面的演習外,還主導或作為主力參加了20多場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大規模聯合軍演,遍及亞、歐、非、美四大洲。從某種意義上講,軍演正成為布什政府在全球推行其新軍事戰略的一把“多功能工具”。
2005年,美軍的軍演,鮮明地體現著“新軍事戰略”的特點。一是“強化盟友關系”。一年來,美國先后與菲律賓、韓國、泰國、新加坡、日本以及北約諸多盟國舉行了多場演習,大到5月上旬與泰國、新加坡、日本三國舉行的2005“金色眼鏡蛇”——東南亞地區最大規模的演習,小到1月18日同菲律賓在菲南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聯合緝毒演習,無不以“拉攏盟友”為目的。二是“推進反恐斗爭”。5月上旬,駐海灣美軍與海灣六國軍隊共同參加的“2005—迅猛之鷹”的軍演,主要以反恐為目的和內容;6月份,美國和八個非洲國家以“反恐抗匪”為主題舉行了名為“燧發槍”的多國聯合軍演;9、10月間,美國與印度海軍在印度西部沿海舉行了“馬拉巴爾05”聯合反恐和反潛軍事演習。三是“影響潛在對手”。在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是美國一年來派出大量兵力及裝備與韓國先后舉行了代號為“SHAREM-148”的海上聯合反潛演習、代號為“RSOI”的聯合戰時增援演習、代號為“禿鷲”的聯合野外機動軍事訓練以及“乙支焦點透鏡05”演習等,以“提高應對朝鮮半島突發事態的能力”。這些演習往往與朝鮮半島局勢變化、特別是與朝核問題談判的進展緊密交織,針對性很強、施壓意圖明顯,多次遭到朝鮮政府的強烈抨擊。四是“配合兵力調整”。美國從2004年開始對其全球兵力部署展開大規模調整?熏其中一個重要舉措是將歐洲駐軍“東移”。為配合這一調整,美軍2005年與多個中東歐國家的軍隊舉行了所謂“增進友誼”的聯合軍演,如7月19日與羅馬尼亞舉行了“羅梅克斯”陸、空聯合軍演,這也是近15年兩軍在羅境內進行的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7月中下旬,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在阿境內舉行了代號為“亞得里亞任務2005”的聯合演習,等等。
北約成為“新明星”
在2005年全球此起彼伏的軍演烽煙中,北約無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明星”。從年初開始到10月份,每個月人們都能看到北約“領銜”進行的軍演,而全年由北約主導或在北約框架內舉行的大規模聯合軍演總數則超過了15次。穩定巴爾干、插足中亞、染指非洲、遠交日本、近逼中東,北約的旗幟四處飄揚。這向外界透露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北約正努力在世界軍事領域乃至整個國際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
從北約主導或參與的軍演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戰略考慮。其一是推進反恐。僅在4、5月間,北約就在西班牙附近水域接連舉行了三次聯合軍演,主要意圖就是為遭受恐怖活動重創的成員國西班牙提供強有力的聲援。其二是提高實力。如9月29日,北約在意大利撒丁島及其東部附近海域舉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演習,北約官員稱,演習的目的是檢驗北約快速反應部隊中的海軍部隊的危機處理能力。其三是擴大影響,主要是進一步擴展其在中東歐乃至中亞地區的影響。如8月25日,為期11天的北約“合作鑰匙-2005”空軍聯合演習在保加利亞東部的格拉夫伊格納提耶夫空軍基地舉行,14個北約成員國、八個“和平伙伴關系國”、三個“地中海對話國”和五個觀察員國參加了此次演習;9月12日,北約及其和平伙伴關系國在阿爾巴尼亞南部發羅拉灣舉行了代號為“協作行動-2005”的聯合軍演;等等。
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在2005年5月的一次安全論壇會議上為“新北約”勾畫出了這樣的輪廓:加強快速反應能力;將防區擴大到全球重要地區;與各種國際組織合作;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政治軍事聯盟。而從北約一年來熱衷于參加各類軍事演習的行動看,這個全球最大的軍事聯盟正在野心勃勃地加速轉型,其“胃口”是想建立遍及全球的防務空間。
應對公共災難
2005年舉行的不少重大軍事演習,都把“應對公共災難”作為主題。首先,以“反恐”為主要內容的軍事演習層出不窮。除了美國和北約牽頭組織了一系列“反恐”演習外,俄羅斯7月18日在俄遠東地區舉行了代號為“東方-2005”的反恐軍演,由俄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親自指揮,投入多個兵種的兵力達5000多人。一年來俄羅斯還與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舉行了形式多樣的聯合反恐演習。澳大利亞則在10月舉行了該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恐演習。另外,歐洲許多國家如意大利、法國、德國等也未雨綢繆,紛紛在國內舉行了反恐演習。東非共同體三國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也于9月上旬舉行了代號為“趨勢標志”的反恐演習,以協調打擊恐怖主義的措施和行動。
其次,救災演練成為一些軍演的主要科目。在2005“金色眼鏡蛇”聯合軍事演習的開幕式上,泰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猜西就明確指出,由于2004年12月26日的海嘯給一些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此次演習主要集中在人道主義救援和幫助災區重建方面。而在10月底由“地中海對話國家”以色列、埃及、約旦、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和希臘參加的代號為“2005-海豚號”的軍演,就假想希臘一個島嶼遭受了里氏7.8級地震災害,參加軍演的多國部隊圍繞如何向該島居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進行了演習。
此外,一些國家還圍繞特殊的安全隱患舉行了軍演。10月上旬,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舉行的“2005琥珀海洋”的聯合軍演,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促進三國在尋找和銷毀地雷方面的合作。10月中旬,在烏克蘭亞沃里夫多軍種演習場舉行的代號為“共同援助2005”的多國軍演,目的是為了制定一個多方面的運作機制,以便對可能遭受化學武器襲擊的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成員國提供援助。
展示意志與實力
軍事演習的一個最基本功能就是“示強”,即通過演習來展示己方的作戰決心和能力,以達到震懾敵對勢力的目的。
2005年,一些國家為維護自身的利益,舉行了針對性很強、帶有某種強烈威懾的軍事演習。比如,俄羅斯10月上旬在有“飛地”之稱的加里寧格勒州舉行的“波羅的海-2005”軍事演習,就是為了向外界展示俄維護其在波羅的海地區利益的意志。指揮這場軍演的俄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開誠布公地說,加里寧格勒州地理位置特殊,維護俄在這一地區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就是這場軍演的意義所在。
無獨有偶,位于地中海東部、面積僅9251平方公里的島國塞浦路斯,10月份也舉行了一次以“示強”為目的的軍演。這次代號為“尼基伏洛斯”的演習,參加者除塞武裝力量國民衛隊外,還有后備役軍人和民兵,共持續了六天。塞浦路斯自1974年以來一直處于分治狀態,與土耳其的關系持續緊張。塞國防部長馬夫洛尼科拉斯對新聞界說,這次演習的目的是檢驗國民衛隊的戰斗力,他還批評了土耳其在塞問題上所持的強硬立場,指責土耳其在歐盟啟動與土的入盟談判后在軍事上對塞浦路斯共和國繼續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態。這場演習的意圖,不言而喻。
促進軍火交易
當今世界舉行的一些聯合軍演,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展示高端武器,促進跨國大宗武器交易。9月4日在埃及舉行的代號為“明星-2005”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就是一場超級“武器秀”。來自美英法德意等12個國家的約三萬名軍事人員攜帶先進的武器裝備參加了此次演習。演習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強化各國軍隊在多國行動中的協同作戰能力。但對美英法德意等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向非洲國家推銷自己的軍火,也是它們參與這場演習的重要圖謀。多年來,這些國家都是向非洲大陸出口武器的大戶;而眼下不少非洲國家的很多武器裝備已到了最高服役年限,需要更換。因此,美英法德意等國利用演習機會,競相向非洲國家推銷自己的武器。據埃及中東通訊社報道,在此次軍演中,美英法德意等國家都派出一批先進的武器裝備上陣。而為向武器潛在購買國展示其武器性能,12國還邀請了36個國家的武官觀摩演習。
此外,即便是一些在軍事領域合作密切的國家,也會利用軍演這種能直觀展示武器性能的機會,來加強技術交流、推進軍火交易。10月,俄羅斯與印度在印度洋水域和印度拉賈斯坦邦舉行了代號為“因德拉-2005”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此次軍演雖然被定性為“反恐”演習,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推進雙方間的武器交易活動。俄印兩國長期保持著緊密的軍事聯系,印軍目前有70%的軍事裝備來自俄羅斯。俄印雙方對此次演習給予了高度關注,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印度陸軍參謀長辛格等兩國軍方高級官員親臨現場觀看了演習。軍演期間,俄羅斯向“老主顧”展示了諸多先進的武器裝備,為“打擊海盜”甚至不惜出動規模龐大的海軍艦船,在演習過程當中還發射了反潛導彈、新型魚雷、“黃蜂-M”、“匕首”防空導彈等最先進的艦載武器。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公開表示,俄羅斯準備向印度出售最先進的武器技術,并希望將俄印雙邊軍事技術合作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用俄羅斯《生意人報》的評論說,俄羅斯目的“就是全面展示其武器的優良作戰性能,以便進一步吸引印度軍方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