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第一天,當全球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之中時,俄羅斯于上午10點切斷了向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俄烏圍繞天然氣價格的紛爭達到了對峙的頂點。
俄羅斯對烏克蘭“出牌”
烏克蘭屬于能源貧乏國家,其每年消費的8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有250億立方米來自俄羅斯,其中170億立方米以易貨貿易的方式抵消俄羅斯通過烏克蘭管道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過境費,其余80億立方米按照前蘇聯國家內部定價,以每1000立方米50美元的低價購買。2005年3月烏克蘭“顏色革命”后,俄羅斯向烏提出了天然氣提價問題,即參照歐洲標準向烏提供天然氣。俄羅斯向東歐國家提供的天然氣價格為每1000立方米230美元~260美元,向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提供的價格為每1000立方米245美元~265美元。此次俄擬將出售給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提到每1000立方米230美元。對于俄羅斯開出的高價,烏克蘭拒絕接受。尤先科總統表示,烏克蘭只能承受每1000立方米80美元的價格,并且希望分階段提價,以減少對烏國內相關行業造成的沖擊。但俄羅斯的立場一直未有松動。2006年1月1日,烏克蘭對普京總統于前一天提出的最新建議仍未作出回應,于是俄羅斯在新年伊始切斷了向烏克蘭輸出的天然氣。
2006年1月4日,在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下,俄烏就天然氣供應與運輸問題達成協議,根據協議,俄方將以每1000立方米230美元的價格向“俄烏能源”公司出售俄天然氣。“俄烏能源”公司將俄天然氣與來自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天然氣混合,再以每1000立方米95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烏克蘭。這在獨聯體內部也是一個比較低的價格。盡管雙方都對協議表示滿意,但協議更多體現了俄羅斯的意圖,因為“俄烏能源”公司主要由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控股,該公司不僅在俄烏之間充當媒介,而且代理土庫曼斯坦向烏出口天然氣。烏克蘭從土庫曼斯坦進口的天然氣占其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0%,這個協議使俄羅斯得以繼續控制烏克蘭能源供給和中亞能源市場。
俄羅斯意在“一箭三雕”
首先,是對后蘇聯空間“顏色革命”的回應。自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就將獨聯體國家視為自己天然的勢力范圍和復興大國地位的可靠依托,并把對獨聯體的外交看作重中之重。而天然氣輸出是俄羅斯與獨聯體各國聯系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俄一直對獨聯體內部的伙伴國給予天然氣價格方面的優惠,如白俄羅斯為每1000立方米46美元,波羅的海國家為每1000立方米120美元,高加索地區國家為每1000立方米110美元。俄認為,惟有如此才能將這些國家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影響范圍內。但接連爆發的“顏色革命”使俄羅斯感到結果與初衷背道而馳。“顏色革命”后上臺的烏克蘭總統尤先科,政治上傾向美國和西方,聲稱要將烏克蘭帶入歐盟和北約,與俄羅斯漸行漸遠。特別是烏克蘭聯合格魯吉亞等國創立的“民主選擇共同體”,有意對抗俄羅斯,更是嚴重刺激了俄羅斯的敏感神經。另外,2006年3月,烏克蘭將舉行議會選舉,獲勝黨派有權推舉總理人選。根據新憲法,總理將被賦予更多職權,而總統權限將被大大削弱。被“顏色革命”掀翻的亞努科維奇可能會在議會選舉中獲勝。所以,俄羅斯也有利用天然氣問題向尤先科發難、聲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的意圖。
其次,企圖用天然氣提價向烏施壓,以獲取對經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的控制權。歐洲是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用戶,整個歐洲50%的天然氣需要進口,其中80%經由烏克蘭輸入,而俄羅斯經管道供應的天然氣比由阿爾及利亞和近東國家用油輪輸往歐洲的天然氣成本要低得多。在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之前,盡管烏國內親西方勢力強大,但俄羅斯為保持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暢通,仍以超低價格向烏出售天然氣。同時,俄天然氣工業集團對烏克蘭所欠債務一直爭取以烏克蘭的輸送管道等有關設施作為抵償物。在此次天然氣提價中,俄羅斯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這兩個都發生了“顏色革命”的國家態度有明顯的不同,對于烏克蘭,俄羅斯將每1000立方米天然氣價格直接由50美元躥升到230美元,而對格魯吉亞,則僅由過去的63美元升至110美元。因為俄格關于格魯吉亞境內天然氣管道的私有化談判已經展開,俄向格出口的天然氣價格將會影響到談判的結果。而俄烏兩國雖然早在2002年便簽署了共同管理天然氣運輸系統的協議,并宣布為此成立俄烏財團,但在庫奇馬執政期間,這個財團并未投入運營。尤先科上臺后,這一項目事實上已經流產,俄對俄烏財團已失去信心。
第三,也不排除俄有利用國際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的良機,為其納稅大戶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增加利潤的考慮。實力雄厚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俄羅斯能源外交的主要執行者之一,為配合國家的整體對外戰略,常常要犧牲一些經濟利益。俄羅斯生產的天然氣大約3/4來自西伯利亞西部的三大氣田,近年來,這些氣田的產量正在急劇下降。國際能源機構估計,俄羅斯需要1700多億美元來提高天然氣生產能力。為此,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必須實現現有氣田收益最大化。
“能源牌”牽動歐美國家
復興乏力的俄羅斯,在西方國家的步步緊逼之下,戰略空間一再被壓縮。近年來,西方國家對普京的“可控式民主”的指責從未停止過,他們認為俄羅斯的民主正出現倒退,甚至批評普京正在使俄羅斯政治走向獨裁。面對種種批評和壓力,普京在堅持以國家利益為基礎的前提下,一方面以平衡性原則指導外交戰略,另一方面加強了外交的實用主義傾向。當前,俄羅斯外交可借重的因素不多,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能源無疑是重要的一張牌。
目前俄羅斯天然氣已探明的儲量為48萬億立方米,遠景儲量為235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儲量的1/3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不僅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要靠俄羅斯供給,歐洲其他國家也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法國每年從俄羅斯購買112億立方米天然氣,占其進口總量的1/4左右;德國從俄羅斯進口326億立方米天然氣,占其進口總量的1/3,遠遠超過了德國自身222億立方米的產量。俄羅斯與土耳其、意大利聯合修建的黑海海底天然氣管道已于2005年11月在土耳其正式竣工。2005年9月,俄羅斯還與德國達成了聯合修建北歐輸氣管道的原則協議。預計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占有的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提高。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所帶來的風險,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師法提赫·比羅爾曾指出,“依賴某個供應商提供大部分供給是非常非常冒險的”,處于“管道盡頭”的英國也對未來的能源供應安全提出了質疑。在俄羅斯切斷烏克蘭天然氣后,歐盟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從北非進口天然氣,這使阿爾及利亞成為俄烏天然氣之爭的受益者。
美國也在關注著事態的發展,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致力于使獨聯體國家擺脫俄羅斯的影響,而石油天然氣資源則被美國看作是俄羅斯“以某種形式恢復蘇聯帝國的主要保障”,然而在此次的俄烏天然氣之爭中,美國的態度卻有些模棱兩可,一方面美國主張逐步實現能源供應價格市場化,另一方面也指責俄羅斯以天然氣為武器,阻止民主向東歐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