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06年1月27日凌晨1時18分,巴勒斯坦大選公布最終結果:哈馬斯76席,法塔赫43席,其他黨派13席。哈馬斯以壓倒多數贏得單獨組閣的勝利。
讓預測者目瞪口呆的選舉結果
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選舉結果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以色列沒想到,美國沒想到,連哈馬斯自己也沒想到。
從公布的巴勒斯坦大選民意測驗來看,哈馬斯的得票率一直在20%—40%之間,落后于法塔赫2—18個百分點,大選前一天的民意測驗表明,法塔赫將小勝哈馬斯4個百分點。
1月25日選舉那天深夜,民意調查還一度顯示出法塔赫將勝過哈馬斯。法塔赫的支持者們全部涌上街頭祝賀勝利。一個持槍的支持者盡情地一邊狂吻阿拉法特的畫像,一邊朝天鳴槍。甚至在大選結束后各媒體和民調機構連夜公布的場外統計也是法塔赫獲勝。
但是大選結果是:哈馬斯獲勝,得票率超過了法塔赫25個百分點。
震蕩關鍵詞:哈馬斯
一場選舉,為什么會震動全世界?哈馬斯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組織?
“哈馬斯”是“伊斯蘭”、“抵抗”、“運動”三個阿拉伯語的縮寫,是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簡稱,成立于1987年12月,創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謝赫·艾哈邁德·亞辛。
哈馬斯約有2萬多人,有嚴密的組織紀律,主張暴力斗爭,堅決反對同以色列媾和,號召巴勒斯坦人進行圣戰,消滅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哈馬斯下屬的軍事組織專門從事暴力活動,這些年來以色列發生一系列的爆炸事件,多數都和哈馬斯有關。他們不斷策劃和實施針對以軍的示威和恐怖行動,制造自殺性爆炸,綁架和暗殺猶太人定居點的居民,在以色列的猶太人中引起極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以色列宣布“哈馬斯”為非法組織,取締它的一切活動,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被捕入獄。
在與以色列的斗爭中,哈馬斯與阿拉法特的巴解組織長期攜手行動,但自從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之后,哈馬斯因反對巴以和談、堅持暴力斗爭而與巴解組織分手。2000年9月巴以爆發大規模流血沖突后,哈馬斯更是頻繁出擊,制造了一系列針對猶太人的自殺性爆炸事件。2001年10月,以色列旅游部長澤維被殺,哈馬斯的軍事組織“卡桑旅”等旋即被巴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哈馬斯也宣布停止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對話。
哈馬斯的行動也導致以色列鷹派全面上臺主導政局。在沙龍嚴酷的“定點清除”和大規模的軍事打擊下,哈馬斯損失慘重。在亞辛和蘭提斯等哈馬斯領導人相繼被以色列“定點清除”后,哈馬斯的各項暴力活動有所緩和。
中東政局撲朔迷離
對哈馬斯上臺反應最強烈的當然是以色列。
2月19日,以色列內閣決定實施“降低與巴勒斯坦關系級別”的政策,禁止加沙巴勞工和貨物進入以色列境內,切斷向巴方的水電供應,停止向巴勒斯坦移交由他們代收的每月大約5500萬美元的稅金和海關收入,而這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
此外,已將哈馬斯列入恐怖組織名單的美國與歐盟均揚言凍結對巴勒斯坦的援助。美國國務卿賴斯警告伊朗和中東地區重要國家,不要向哈馬斯領導的巴政府提供資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甚至要求巴方歸還美去年向巴提供的5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因為“美國不希望這筆錢落入哈馬斯領導的政府手中”。
巴勒斯坦政府正面臨一場嚴重的財政危機。目前世界各國每年向巴勒斯坦提供16億到19億美元的援助資金,如果來自美國、以色列以及歐洲的援助資金被切斷的話,哈馬斯領導的巴新政府將難以為繼。
但也有人指出,西方國家和以色列試圖“餓死”哈馬斯的計劃難以實現,只會讓哈馬斯在中東地區得到更多支持。
賴斯于2月20日出訪中東,敦促埃及、沙特等國孤立哈馬斯,但均遭到了拒絕。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于賴斯出訪的當日敦促穆斯林國家對巴勒斯坦提供財政支持,中東地區最大的原教旨主義組織“穆斯林兄弟會”也同時宣布發起籌款運動,集資援助巴勒斯坦。此外,俄羅斯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說,出于國際人道主義考慮,俄愿向巴提供必要的緊急援助。
哈馬斯立法委員艾哈邁德·阿里在接受采訪時說:“哈馬斯將因為這場饑餓戰爭變得更加勇猛。一只囚籠中的貓可以變成一頭獅子。”
美國遭遇政治大海嘯
面對美、以的強大壓力,哈馬斯不僅沒有畏縮不前,反而主動出擊,動作既快又準,連橫合縱,派要員到反美國家頻繁串聯,豎起公開反美的大旗。
哈馬斯的上臺使美國的民主政策遇到了實質性的挑戰。
美國總統布什第二任期的主要目標是在世界范圍內“擴展民主和自由”,尤其是在中東地區。但是沒想到,民主選舉的結果卻與美國期待的情形相反,日益高漲的反美情緒導致激進組織受到民眾的擁戴,伊朗總統內賈德、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馬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都是在近幾個月的民主選舉中崛起的。再加上敘利亞,中東地區出現了一條令西方不安的“危險弧”,被媒體比喻為“一場震撼政治版圖的綠色大海嘯”。
2月4日,委內瑞拉宣布,哈馬斯領導人將訪問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中東激進組織與拉美左翼“握手”,這種局勢更使美英等國感到不安。
有美國媒體稱,這是布什的政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選擇哈馬斯=選擇了戰爭?
以色列《晚報》發表文章指責巴勒斯坦人作出了“愚蠢的選擇”,因為他們明知哈馬斯的強硬立場,卻——意孤行。
但選擇哈馬斯并不意味著300多萬巴勒斯坦民眾選擇了暴力和戰爭。哈馬斯參選的口號是“變化和改革”,民眾希望哈馬斯與法塔赫不同,希望它一掃前政府的腐敗和軟弱無能,帶領他們治理內部問題,并從以色列手中爭取到真切實際的和平。
哈馬斯執政后會不會改變原有立場?目前國際輿論眾說紛紜。很多媒體認為,由于強烈的宗教信仰等原因,哈馬斯不會改變對以色列的一貫立場,巴以和談短期內也難以實現。但也有不少媒體認為,鑒于目前形勢,哈馬斯將會采取較為負責和務實的政策。
在國際上,哈馬斯承受著強大的壓力。美國一方面在經濟上卡住哈馬斯的脖子,另一方面也承諾,如果哈馬斯放棄武力和暴力活動,承認以色列,那么美國將加倍努力來幫助建立巴勒斯坦國。一些與美、以持不同立場的國家也表示“要給哈馬斯一些時間”,期待著哈馬斯有所變化。
同時,哈馬斯也感受到來自內部的壓力。根據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84%的人希望與以色列締結和平協議,73%的人認為哈馬斯應改變毀滅以色列的立場。
從哈馬斯本身來分析,哈馬斯作出實質性的政策調整也是非常現實的選擇。同任何國家一樣,從在野黨到執政黨的身份變換會使自身政策發生變化。哈馬斯前精神領袖亞辛就曾經表示過接受以色列國的存在,更何況現有的哈馬斯領導層已擁有溫和務實的領導集體。
一位巴勒斯坦教師穆罕默德說:“不要擔心,哈馬斯一定會變的。我們選擇它絕不是想繼續肉彈襲擊,而是希望它能夠放棄暴力,給我們帶來變化。”他的話代表相當多巴勒斯坦人的心態。
哈馬斯變還是不變,都將對中東局勢發生重大影響。據我個人看法,變是必然的,如果哈馬斯堅持原有立場不變,在目前美國和以色列實力占絕對優勢的形勢下,哈馬斯的執政將成為曇花一現,很快就會被其他政治勢力所取代。因此,哈馬斯制定執政時期的新政策,承認以色列的現實存在,謀求巴以雙方的雙贏局面,是未來中東局勢穩定發展的關鍵環節。
到本文發稿時,哈馬斯已正式遞交了組閣計劃和執政綱領。據透露,哈馬斯的執政綱領中強調要堅持抵抗為結束占領的途徑,同時也承諾將以高度負責的立場處理以往與以色列簽署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