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階段,媒體報道了河北邯鄲市對政府的權力進行分解,明確市長擁有的權力是90多項。這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探索,它引發了我對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究竟有多大這一問題的思考。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已經非常明確地意識到,政府不是無所不為的全能型政府,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政府,也就是說,政府的職責是有限的,政府為百姓服務的職能也是有制約的。我們常說,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這讓我們知道了權力的來源,但是,如果我們再往深處思考,人民究竟賦予了哪些權力。作為執政黨來說,人民賦予了我們執政的權力,作為政府來說,人民賦予了行政管理的權力,而對具體的領導干部來說,由于職位不同,人民賦予的權力也不相同。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知道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更要知道人民賦予我們多大的權力,樹立起權力有限觀念。樹立這種觀念,是提高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也是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需要。
觀念指導行動。權力有限現念的樹立,會促進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轉變。曾記否,“增強造血功能”,曾經時髦一時,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等,一些地方政府將上級補償款留下一部分,有的用于興辦果場,有的用于興辦企業,目的是把這些錢變為資本,創造出新的價值,讓老百姓受益。動機不可謂不好,然而,在做出這一決策前,忽視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否擁有代百姓做出這一決策的權力;其二,是否具有承擔這一風險的能力。不少事例說明,企業辦起來了,產品也生產出來了;果場辦起來了,水果也結出來了,結果是產品滯銷了甚至是企業倒臺了,造血功能變成了失血功能,百姓意見漸起,良好愿望事與愿違。誰擁有補償款的支配權,是那些土地被征用的人、或是庫區的移民,要改變這些款項的用途,有一個百姓同意不同意的問題,百姓同意了,政府才可以為,這體現了服務型政府的工作模式。
權力有限觀念的樹立,表面上看是權力的縮小,實際上是權力壓力的加大,權真正成為“權”。因為,權責相適,有限權力是建立服務型政府問責機制的前提。在新加坡培訓時,老師講的一個事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市民到政府機關辦事,無須找到具體的人,只要到辦事窗口,按照辦事指南上規定將材料裝進專用的信封,爾后放進辦事箱。到規定的時間去領,如果到時間無法領到,你可以投訴政府機關行政不作為。但是,不僅于此,你還可以做個試驗,如果規定需要8項材料,而你只繳了7份,而這件事也辦成了,你也可以投訴他,這是行政亂作為;如果你知道某個人在你之后投遞的材料而先于你辦好了事,你也可以投訴他,這是有違公正原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權與責總是相一致的,人民賦予你的權力的同時,也要求你承當相應的責任。無限權力導致無限責任,最終只能使責任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