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方的對局中,要善于觀察形勢,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關鍵環節找到了,從容發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西漢初年,劉邦的軍隊被匈奴大軍包圍在白登山,欲退無路,欲戰不能勝,形勢十分危急。最后,陳平不費一兵一卒,只是“搞定”了一個女人,就巧妙地解了漢軍之圍。他是怎樣解圍的呢?芽情況是這樣的。
西漢初期,匈奴仍不斷侵擾北方邊境。剛剛做了皇帝不久的劉邦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問題。公元前200年,匈奴單于冒頓率師南下,劉邦親率30萬大軍迎戰,不想在平城白登山?穴今山西大同東北?雪中了匈奴兵的埋伏,被30萬匈奴騎兵包圍。當時,匈奴兵的陣勢十分壯觀,戰陣的東面是一色的青馬,西面是一色的白馬,北面是一色的黑馬,南面是一色的紅馬,氣勢逼人。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了七天,救兵被阻,突圍不成,又值嚴冬,糧斷炊絕,許多士兵的手指都凍掉了。劉邦焦急萬分。雙方力量相差懸殊,硬拼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對手又是死敵,沒有商談的余地。真是一個板上釘釘的死局啊。可是,辦法是人想出來的,總是有的。
正在這危難之際,劉邦手下大臣陳平想到一個妙計,他派使者求見冒頓單于的閼氏,給她送去一份厚禮,其中有一張潔白的狐貍皮,并對閼氏講,如果單于繼續圍困,漢朝將送最美的美女給單于,那時你將失寵。同時,陳平又令人制造了一些形似美女的木偶,裝上機關使其跳舞。閼氏遠遠望去,見許多美女舞姿婆娑、楚楚動人,擔心漢朝真的送美女來,于是,她說服單于放開了一個缺口,劉邦趁機沖出重圍。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陳平觀局的眼光十分獨到,跳出了常規思維模式,抓住了關鍵因素,所以做成了這個千古名局。
再看東漢寇恂的一個故事:
東漢初年,光武帝發大軍攻打高峻據守的城池,一直無法攻下。他只好改變策略,派寇恂帶著自己的手諭前去招降。寇恂要求高峻前來相見。高峻便派他的軍師皇甫文與寇恂談判。在相談中,皇甫文始終傲慢無禮,不肯投降。寇恂非常生氣,聲稱要殺掉他。誰料皇甫文以為寇恂不敢,態度越加強橫。大家也都勸寇恂說:“皇甫文是來談判的,兩軍交戰,不殺來使。”但寇恂不聽,還是把他殺了。
寇恂讓皇甫文的隨從給高峻捎話說:“你的軍師無禮,已被我殺了。你愿意投降就快點投降,不愿意投降就堅守吧。”大家以為寇恂在說氣話。哪知當天高峻就自己打開城門,前來投降。
大家對此大惑不解,問寇恂:“為什么殺了高峻的來使,他反而主動前來投降呢?芽”寇恂回答說:“高峻是個沒有主意的人,全靠皇甫文為他出謀劃策。我見皇甫文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如果放回他,他仍要唆使高峻負隅頑抗。現在殺了他,高峻就失去了主心骨,無心再堅守了。這就是高峻主動投降的道理。”
根據光武帝多次發大軍都沒能將高峻的城池攻破這一情況,可以推斷高峻守城的人數之多,實力之強。按照高峻他們當時的態度,即使殺死他千八百的人,他也不會皺一下眉頭。然而,寇恂來了之后,只殺了他一個軍師,高峻就自己打開城門,主動前來投降。看來,這一顆人頭抵得過千軍萬馬。
為什么軍師皇甫文的這顆人頭就這么重要呢?芽寇恂又為什么能看準他這顆人頭的“價值”呢?芽因為寇恂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關鍵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好辦了。
詩人杜甫在《前出塞》一詩中寫道:“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詩人用通俗明了的詩句揭示了一個普通而又深刻的韜略:在對局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關鍵,即“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
(秦 鍵摘自《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