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1:從領土爭端、軍備競賽到能源爭奪,中印關系的發展交織著歷史積怨和現代的嫉妒情緒。“9.11”之后世界格局的新變化令中印關系回暖,符合雙方利益,也體現了中國的遠見
人們有充分的理由對此表示懷疑。首先,印度對中國的疑慮根深蒂固。引發中印戰爭的分歧仍很突出。雖然通常被冠之為“邊界爭端”,但從版圖上講,所涉及范圍可不是一個微小地區。自1988年以來,兩國工作小組一直在舉行會議討論這一爭端。其主要目的與其說是達成協議,不如說是擱置問題,讓兩國的關系在其他領域得到發展。
然而,2003年,當時的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問中國,從而給中印關系注入了新的動力,大大提升了討論邊境爭端談判的級別。盡管如此,距達成解決領土爭端和對邊界進行微調的方案似乎還很遙遠,原因是,在印度兜售這樣的協議在政治上很難行得通。但是這不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北京大學的賈慶國認為,中國重新對印度感興趣的部分原因是,在克林頓當政時期,直到“9.11”事件前的布什政府,美國一直試圖“利用印度制衡中國”。新加坡前外交官、現為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的馬凱碩發表了類似的看法:中國眼下正利用所有鄰國“購買政治保險”。它知道,它崛起成為強國會令美國震驚。此外,它希望這些鄰國能夠分享它的繁榮,這是很有遠見的。
當印度1998年公開宣布成為核國家時,中國官員暗示,如果印度要展開軍備競賽,中國準備迎戰。此后,這種炫耀武力的行為漸漸沒有了。一位中國學者認為,印度對中國的態度同中國對日本的態度有相似之處。日中關系中的仇恨情結遠比中印間的更根深蒂固,但構成是相同的,都交織著歷史積怨和現代的嫉妒情緒。
印度和中國也許還發現兩國正在爭奪資源,特別是能源。印度1月份宣布,它獲得了伊朗陸上最大油田20%的開采權,而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正在對該油田進行開采,并擁有50%的股份。這個跡象表明,兩國不僅可以競爭,也可以展開合作。
視點2:有人認為,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關系將會是“競爭性的伙伴關系”。目前雙邊貿易水平很低,投資規模也非常小。一些投資公司開始將資金投向中印合作項目,以期利用兩國經濟明顯的“互補性”,在亞洲“最大限度地實現潛在的增效作用”
隨著兩國關系得到改進,有關兩國經濟存在“互補性”的說法也很盛行。有這樣一種說法:印度的軟件配上中國的硬件,世界就在我們的腳下。從美國跨國公司的角度看,將部分的制造業轉到中國,另將部分的后端支持業務移至印度是行得通的。但眼下,在直接的中印經濟交往中的運用,似乎是有限的。
它們雖然發展很快,但規模很小。兩國的雙邊貿易中,印度呈順差,發展非常迅速,2004年已達到130億美元。但是雖然它在印度全球貿易額中占9%,但在中國的全球貿易額中只占1%。中印間的直航每周只有7班,而僅上海和曼谷間,每天就有6趟班機。在2003年,到中國旅游的1140萬游客中,印度人只有21.1萬人;而到印度旅游的中國人只有2.1萬人。
投資規模也非常小。中國的華為公司從班加羅爾雇用了700名軟件工程師。中國的家電公司如海爾公司正力爭獲得印度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印度的軟件公司將在中國開業,而一些公司將在當地開展生產。
總部設在香港的第一東方投資集團在中國投資了80個項目。目前,它計劃斥資8億美元,投入印度在中國的合資企業、中國在印度的項目和第三國合資企業。該公司董事長諸立力說,其目的是為了在亞洲“最大限度地實現潛在的增效作用”。例如,他認為,在制藥和中國經營印度游的旅游部門就存在這樣的機遇。印度蘭巴克西公司自1995年以來就在中國生產藥品,而出境游也發展迅速。
正如諸立力說的那樣,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關系將會是“競爭性的伙伴關系”。在印度,不斷有人提到,中國對印度在出口IT服務和外包業務領域的領先地位構成了潛在的最大威脅。據信,僅僅數年后,中國就能培養出同樣數量的軟件工程師和會講英語的大學生。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在于,它將奪走印度惟一的無可爭議的市場。
一個更有趣和更重要的問題是,印度在勞動密集型出口制造業方面是否可以同中國展開競爭,或者至少仿效它。印度要想使經濟持續發展,以同中國在過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相媲美,除了這條途徑外,別無他法。但是,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制造中心的作用是不可阻擋的,印度已經“錯過了機會”。
視點3:印度希望效法中國,成為世界出口業的動力。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印度的政治、社會背景遠比中國復雜,使其尚未實現能夠強化經濟發展的徹底變革,這將是其強國之路上一大障礙
印度希望成為“15年前的中國”:正要成為世界出口業的動力。在香港的美國高盛公司的一位經濟學家梁紅說,甚至在中國,這個觀點也在引起注意。她說,在四處尋找能對中國構成威脅的力量時,印度顯然是候選者。
正如調查所認識到的那樣,印度如果不進行徹底變革,就擔不起這樣的角色。許多人認為,這種變革決不可能發生,并認為,也不起作用:鑒于印度的政治、社會背景要比中國復雜得多,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現在可以說做得非常好,經濟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并且使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貧困。但是,這樣的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兩個國家太不相同了。
這也許是真的。但是印度為了自己而不僅僅是為了同中國競爭也需要提高經濟增長率。由于印度的人口眾多,如果不這樣做,它的失業率就會大大提高。
這兩個國家如何應對社會問題部分決定了它們能否保持或?穴對印度而言?雪進一步提高目前的高經濟增長率。中國沒有定期舉行競選的安全空間,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大變革迫在眉睫。印度的政治結構表面看似能緩解各類形式的沖擊,但迄今尚未促成可持續的能強化經濟發展的徹底變革。許多人同意德賽勛爵的說法:“中國將再次成為能獨立自主的強國,而印度也許只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民主國家。”
(鄒進魯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