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秀的短詩集,擺在我的面前,那綠色的封面滾動著彎曲的流水,那也許就是鴨綠江吧。這江在路地心中流淌,這江也在我心中流淌。我讀著這部詩集倍感親切,仿佛一個高大的身影被鴨綠江之水涌到我的面前,那就是我熟悉的路地先生。他已高齡還在創作,對詩是那么忠誠。他曾在省城作《鴨綠江》雜志的編輯,以后來到丹東市主編《杜鵑》、《滿族文學》雜志。他喝鴨綠江水幾十年,他血管里流著鴨綠江的水,鴨綠江對于他幾乎是不可分離。因為我在鴨綠江畔工作了幾年,結識了路地先生,對于丹東地區文學的發展、作者的培養,他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貢獻。他主編過滿族文學研究、滿族作家、藝術家研究和史論多種版本的書,為全國滿族文學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比我年長,是我的長兄。我尊重他,喜歡他,因為他為人正直,忠于文學事業,他培養別人高于自己創作。他有著自我犧牲精神,甘于為別人做嫁衣。今天多么需要這樣的精神啊,多么需要這樣的編輯啊。
我讀著路地先生的詩,感到很珍貴。這是他對鴨綠江的了解和感受,是他對人生的認識、對社會的看法。這部詩集是他高齡時期的創作,凝聚著對人生對社會的體悟。所以,他的詩有詩的含量,有詩的情感,有著厚重的人生濃度。他的詩正像他做人,是那么真摯而純正。詩是青年人的,詩也是年老者的,各有各的激情,各有各的感受,年老者對人生對社會體悟更深刻,更成熟,也會更增加詩的深度。
這部詩集分三輯,“江吟”是近幾年寫的一百零二首短詩;“初唱”是過去對鴨綠江寫的二十二首詩篇;“古韻”是用古體形式寫的二十六首短句詩。總計一百五十首詩,都是短詩,讀起來有清新感,淡雅而不浮,富有哲理而不概念。好像江邊的小夜曲,沁人心脾,讓人輕輕思索,慢慢領悟其中的奧秘。鴨綠江是美的,是純凈的,路地的詩像江水一樣純凈,路地的心靈像江水一樣純凈。他的詩是什么樣,怎么理解?我從三個角度去認識:
一、詩吟鴨綠江抒心潮之情
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界河,它發源于長白山經由丹東流入黃海。因為水清凈呈現鴨頭綠色,才稱為鴨綠江。過去在江中行船,放木排,現在已建多個發電站。在鴨綠江畔生活著的人們都不愿意離開這條江,都喜愛這條江,詩人在《鴨綠江》、《江霧》中這樣描繪:“辭去長白之白/你流著鴨頭之綠/江色不須多/上千年了/色彩原有執著的意志//茫茫的江霧/模糊了江中水/模糊了水上舟/模糊了岸上樹/模糊了林中路/連那橙色的朝陽/也被霧紗遮住/時暗時明/似隱似露/好一幅朦朧的畫圖”。這是詩真切的描繪和書寫,鴨綠江是大自然中的一條江,在路地的詩里,它是江,又不是江,它是詩的意象。體現人的思想情感。它是客體又在折射著主體的思想之光。在《江嘆》中詩人傾瀉出:“清靜的江/背后卻有著/不清靜的城//井然的江/身邊卻有著/不井然的路//輕松的江/岸邊卻有著/負重遠行人”(《江嘆》)。就是這些負重的人,卻愛著鴨綠江,離不開這條江,盡管“辭別了故鄉/辭別了爺娘/心底生出一節愁腸//多少歡樂多少惆悵/消磨了半世時光/卻不曾化解那一節愁腸//幸遇親者鴨綠江/輕撫我的心兒流淌/不見了那一節愁腸”(《幸遇鴨綠江》)。詩人自己是這樣,也代表了生活在江畔的人們。江畔有山嶺、有樹林,有鄉村也有城市。鴨綠江培育了它,養育了它。詩人抒發著自己的感受,用詩的語言去概括,那就是:“邊城/枕著大江/睡了//江水輕輕/在漂洗/一家家的夢//等清晨來臨/那一家家的夢/都會醒的”(《漂洗》)。鴨綠江是大自然中的一條江,在詩中詩人將江社會化,具有社會意義,將江擬人化,人格化,人性化。詩人才與江對視、對話、實行通感,使大自然這條江具有了生命,活起來。這不僅在作者詩中活起來,也在讀者心中活起來。
路地將一腔情韻,拋向鴨綠江,也可以說鴨綠江滾動著路地的詩情。這情潮的涌動便是鴨綠江翻滾的波濤。
二、詩吟鴨綠江 照社會之鏡
作為一部詩集全是寫鴨綠江的,應該說是不多見。記得王永利曾從源頭到入海處考察過鴨綠江,并寫出了許多詩。鴨綠江是《鴨綠江吟》這部詩集的整體意象,在江的背后是社會,是歷史,是人的存在。這部詩集是用江去透視社會和歷史,這也是詩人的用意之所在。他在詩中說:“江如一面鏡子/照進多少故事/江有記憶//照長長歷史/也照鑿鑿現實/樁樁件件不遺//分清貪優劣/將靈魂逐一透視/江有記憶” (《江如鏡》)。對于詩,江是意象;對于社會,江是鏡子。它照歷史,照現實,也在照生存著的人。江的形成有著深遠的歷史過程,在詩人筆下那江是“從厚重的歷史那邊/你循循地走著。困乏的日月/也在你的身邊歇腳//因你涌流不歇/將污穢的征塵洗掉/魚蝦們雖已變老/你仍青春年少”(《不老的江》)。江之所以永遠青春年少,沒有衰老,只有它自己的維持生命的絕招,也就是有著自身要求的標準,請看:“浮物抖凈/泥沙下沉/江仍不染一塵/守護著青天白云/人們說/水至清則無魚/——無魚也要至清/江品自有標準”(《江品》)。鴨綠江經歷著長久的歷史,它是歷史的見證。又是一部史書:“流經千古/水卷云舒/將人間事編年輸入//在江邊久立/默默地閱讀/江——一本史書”(《讀江》)。“人間疾苦多多/與江訴說/江的心受了折磨//一時動了顏色/半是憂愁/半是苦樂”(《半是》)。這不就是社會么?詩人是借鴨綠江,立起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去照歷史,去照社會,讓人們進一步認識這歷史和社會中的一切,從中體悟人生的意義。
在鴨綠江上有兩座橋,一座已被炸壞,成了半截橋的殘橋。這是一座紀念碑,碑自身在說明歷史出現的事實,誰在這里都會思考,都會得出其中的道理。詩人為斷橋寫了長短不同的十首詩,對于橋“所有的道路/與你相連/——你最長/一旦你被炸斷/——你最短/忘卻/——人類的優點/炮彈的塵煙消遁了/人間只多了一個/——旅游景點”(《長與短》)。“橋斷了/人們的思緒/卻在此悠悠拉長”這就是詩的意味,詩的境界。所以說,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江,看到江里的浪,但這江,這浪是由一滴滴水珠組成的,那每“一顆水珠/縱身跳進大江里/得到了存在的位置//……這水珠是一面鏡子/照歷史/也照現實”(《水珠》)。可以說,這江確實是一面鏡子,它照著世間的一切、過去、現在和未來。
三、詩吟鴨綠江 說人生感悟
鴨綠江自身會唱也會歌,但詩人這里是在吟唱鴨綠江。那是永遠唱不盡歌不完的。詩人對鴨綠江的贊頌,正是詩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格標準,是在說自己的人生感悟。
江“從山那邊出發/一路走來。帶著大山的性格//耐獨盡職自主/永遠伴隨著/滋生萬物的泥土//江就是一座/躺臥的/流體的大山“(《江的性格》)。大山有大山的形象,大山的姿態,大山的品格。詩人在詩里說:“有太多的高尚/前來造訪/江不喜夸飾高尚//有太多的卑鄙/前來探視/江拒絕一切卑鄙……”(《慎獨》)。這種不卑不亢的人生態度,正是詩人的追求,也是他的做人標準。鴨綠江就是這樣,而與江去比較卻感到有愧。因為鴨綠江這個形象是“不假修飾/通體真實/你大自然之子//而我的靈魂/曾被捏掐扭曲/有羞于面對你”(《真實的江》)。詩人與江相比感到羞于高大形象的鴨綠江。詩人在《獨守夜江》中更深有感觸地說:“江水如墨默默無言/心頭竟如明鏡高懸//……求賜一縷洗心的情感/略醫我的惴惴不安”,進而接觸自己的靈魂深處,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請讀《夢江》:夢見那“大江走進斗室/將睡床飄起//江流離我最近/將我的生命漂洗/如同漂洗一件估衣/濤聲響在耳邊/將我的靈魂敲擊/如同敲擊一抹陳泥//夢醒時/枕已濕”。好詩是真誠的,詩人在這里借著大江剖析自己,愿同大江一樣去生存,這樣只有在生活中,去“攜一江清水/淘些許世間污穢/一路同歸//既然存在于塵世/必有污穢侵入肌體/長流者不廢//不求生命純粹——/于天于地坦然面對”(《坦然的江》)。求得一生坦然面對天,面對地,面對自己。這種自責,也是行為的指南。正如在《江戀》中說的,大江它“使我凈化/引我多思/促我自剖/愿獻你情詩百首//大江我的摯友/相約決不分手”。這是真心實意的表達,也是詩人詩意的表達。
路地先生在高齡還以年輕的詩心在創作,這是難能可貴的。我讀路地的詩,是在讀滾滾的鴨綠江,也是在讀路地,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路地的人生追求。我祝賀他詩的成就,祝賀他為滿族文學事業做出的貢獻,祝賀他人生的成功。
〔責任編輯 叢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