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澳門廳高朋滿座、學者云集,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國林學會和中國經濟林協會共同主辦,滄州市政府和黃驊市政府承辦的中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黃驊冬棗產業發展高層研討會隆重舉行。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凌、河北省政府副省長才利民、滄州市委書記郭華、滄州市市長孫瑞彬、黃驊市委書記楊紅榜、市長陳西峰出席了會議,陳西峰介紹了黃驊冬棗的發展情況。
黃驊古冬棗打通了一條綠色通道,她把健康帶給人們,讓綠色引領時代潮流;黃驊冬棗架起了一座溝通之橋,她把目光聚焦到黃驊,讓黃驊揚名于華夏;黃驊冬棗鋪就了一條富民之路,她把生機留給了大地,讓農民得到了回報;黃驊冬棗打開了一道歷史之門,她把歷史濃縮到現在,讓古文化服務于新產業;黃驊冬棗開啟了一扇世界之窗,她把黃驊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了黃驊。古冬棗,新黃驊。歷史悠久的黃驊冬棗一定能夠伴隨著現代化的步伐名揚四海,走向世界。
會后,市長陳西峰在藍島大廈門前親自當推銷員走進人群叫賣:“一日三顆棗,紅顏不見老,黃驊冬棗營養豐富,又脆又甜,先嘗后買,今年黃驊有25萬畝冬棗喜獲豐收,將有1000萬斤進入北京市場!明年請大家到黃驊參加采摘節,邊旅游邊摘棗!”
黃驊市林業局局長王炳禮,這位為發展冬棗產業立下大功的同志不辭辛勞帶領工作人員在北京與藍島大廈超市、城鄉貿易中心、雙安商場、法寶超市、城鄉倉儲超市等大超市溝通,打開了北京市場。并先后在沈陽、天津、大連等地成功舉辦了黃驊冬棗推介會,黃驊冬棗在全國沸沸揚揚,飲譽華夏,走向世界。
一
冬棗是黃驊獨特果品,是中國生產冬棗最早的產區。后來,其它省份雖也生產一點兒(個別地區雖也有些規模),但其品質卻無一倫比。
因為它有賴于區域性、氣候、海洋生態及獨特的土質。
在海洋資源豐富、萬頃農田飄香的黃驊市,同時生存著一個珍稀果品——冬棗部落。每到金秋十月,冬棗園里紅香一片,爭奇斗艷,引得行人駐足,游人止步。滿樹紅艷艷、脆生生、瞪著鼓鼓圓圓的紅眼睛像紅透了的小蘋果,又像紅寶石一樣閃爍著紅光的冬棗,香氣襲人,令人垂涎欲滴,咬一口甜脆可口,沁人心脾。
2005年10月,我來到齊家務鄉聚館村。這里生長著6000多棵古老的冬棗部落和一棵冬棗的先祖——冬棗樹王。
歲月的風刀,把這顆老冬棗樹雕刻得蒼古幽遠,黑黑的皺褶里,突凸著歷史滄桑的年輪,龜裂腹破的棗樹膛心里,長出了幾根小棗樹,濃綠的樹冠,枝繁葉茂,沉甸甸的枝頭上掛滿了翠嘟嘟的冬棗。
我站在老冬棗樹下,聽著村黨支部李書記的敘述,發古之幽情。
史料記載,滄州栽培棗樹(其中包括冬棗樹),始于2700年前的春秋戰國,在唐代已成規模。據《鹽山縣志》記載,(黃驊原屬鹽山縣境)唐朝詩人劉長卿《泊無棣溝》詩中描寫道:“行過大山脊小山,房上地下紅一片?!?小山原屬黃驊縣轄區)有唐宋八大家之譽的著名宋代文人曾鞏在《救災論》一文中記載:“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震洪災,墮城郭,壞廬舍,百姓暴露乏食,瀛州為甚(轄滄州地區)……既無所處,而就食無粟,百姓相率而去……甚則殺牛馬而去者有之,代桑棗而食之……”。瀛州今為河間,可見在宋代,棗就在滄州成了重要救災物資。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頒布了一道在滄州廣種棗樹的法令?!逗娱g府志》記載:“洪武二十七年,命工部行文書,教天下百姓務要多栽桑棗,每戶初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種夠數目,造冊回奏,違者全家發配云南金齒充軍。”黃驊聚館村冬棗當由此時發展而形成規模。
明朝年間,聚館村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聚館村原名叫劉村,劉村有個劉員外,家資盈富,有良田千頃,他愛女劉小姐長得俊美、窈窕,知書達理,才貌雙全。但性格倔犟,認死理兒,認準的事不達目的不罷休。劉員外喜歡她,愛如掌上明珠。王孫公子、富家子弟欲娶她為妻的擠破門檻,都被劉小姐拒之門外。
原來,劉小姐有自己的盤算,她聽說,當今皇上年輕漂亮,就暗下決心,終生不嫁,也要想法見到皇上。時間一年年過去,劉小姐—年年長大,已經二十歲了。眼見劉小姐天天消瘦,茶飯不思,病倒在床,劉員外急得多次詢問,女兒才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了父親。
老員外仰天長嘆,求神問卜,均不湊效,盼待著皇帝選美也沒希望,急得無計可施,只是搖頭嘆息。突然心里一亮,何不問計于天下,定有高人助我。于是他設館招賢。一天,一個年近七旬的老者,滿臉污垢,步履蹣跚,氣喘吁吁的來到招賢館,坐在貴賓席上,大吃大喝,如此十多天。下人勸劉員外把他趕走,劉員外勸慰手下人要以慈悲為懷,不要慢待老者。
一天,下人告訴劉員外,那老者出言不遜,說咱們家慢待了他。劉員外生性好善,急命人把老者請進中廳,擺了一桌宴席款待老者。老者吃了個肚滿腰圓,深受感動,問道“劉員外有事求我嗎?”劉員外說:“施恩不圖報,區區一飯,何足掛齒!”
老者一笑:“想是員外看我寒酸,以為我無甚技藝,實言相告,我雖窮困潦倒,卻略懂些醫道,若蒙不嫌,可試說之?!?/p>
劉員外見老者談吐不俗,且懂醫道,只好相告女兒病因。
老者摸了劉小姐脈象,說:“這有何難。”說罷在袖里取出一顆小樹枝,囑咐劉員外,時值春月,可把這片小樹枝嫁接到棗樹上,兩年后會結出像小蘋果一樣脆棗,此謂冬棗,金秋十月冬棗熟透,落地而破,不要吃,請州官以貢品送給皇上,你女兒肯定能如愿以償。說罷老者揚長而去。
劉員外遵照老者的囑咐,如法栽培,兩年后果然掛滿了冬棗。州官如獲至寶,親自乘快馬帶領衙役把冬棗送到皇帝面前。皇帝望著這些比蘋果小、比棗大、紅艷艷、金光閃閃、光滑潤圓的冬棗,龍顏大悅,連吃了三個,頓覺神清氣爽,沁人心脾,連連贊譽:“真乃人間仙品,堪稱百果之王,是哪里所產?何人栽培?”
州官跪稟:“啟奏萬歲,此乃下官所屬劉村一大戶小姐所栽,因她久慕皇上威德,故而以多年栽培之果,報答萬歲爺天高地厚之恩德,此誠可嘉,此情至深,此女想一睹皇上天顏已有數年之久,臣所轄地方,無人不曉?!?/p>
皇上聞聽,龍心大悅:“竟有如此癡情之女,速召來見聯。”
州官喜自不勝,不幾日便把劉小姐接到京師。
皇上見劉小姐儀表端莊,艷比西子,漂亮俊雅,高興異常,便把她留入宮中,后來成了寵妃。
這則傳說始于明代,迄今600多年了,而栽種第一顆冬棗樹的又始于哪一年?
據《滄縣志》記載,聚館古冬棗是大明永東皇帝指定的宮庭貢品,也曾運津出口,獲利頗豐。
一位七十多歲的林業技術員,是位冬棗迷,他對冬棗的歷史頗有研究,他給我講了一段故事:
唐朝時,河北竇建德起兵造反,唐朝大將羅成奉命率軍征剿,正值十月,隊伍路過聚館,一陣清風送來陣陣清香,軍士們遙望見一片大棗林,紅嘟嘟的冬棗掛滿枝頭,因羅成的軍紀嚴明,軍士們不敢亂動百姓的東西,經過請示羅成,羅成又與棗主人商量好價錢,每個軍士給了十個。十個大冬棗軍士們吃得津津有味。百姓見羅成的隊伍秋毫不犯,很受感動,為表達心意,棗農們又送給羅將軍一百多斤,羅成卻之不恭,只好收下。
一些傳說,是歷史事件的夸張,抑或是荒涎無稽,但其朝代、時間都是很講究的。老技術員講的這個事故,起碼證明黃驊冬棗在唐代就已有些規模。
我站在黃驊郛堤城上東觀滄海,不見了當年漢武帝東臨渤海的洶涌大潮,只望見渤海畔漸露出的一片潮汐,凝固成退海之地,茫茫大野,滿目荒蒿。
當年漢武帝帶甲十萬,攜姬妾嬪妃東觀渤海,心中甚是快慰,地方官連忙筑起土城,后命名為郛堤城,這圈廢墟至今仍發著幽古之光。
地方官為討好皇帝,備足稀世之寶,各種貢品獻給皇上。漢武帝面對珠寶玉器并不感興趣,倒對滄州州官進貢的那紅如小蘋果、油光閃亮透著清香的冬棗欣喜若狂。遂取一枚,咬一口,甜汁四溢,香脆可口,鮮酥醇芳,略有酸味,回味無窮,口感甚好,不覺大悅,嘉之日:“真果中之王也!”
于是,冬棗謂“果中之王”便由漢武帝始。
黃驊市冬棗栽種面積由2000年的50000畝,在黃驊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林業局局長王炳禮帶領班子成員和全局干部職工經過近幾年的拼博,現在栽種面積已達25萬畝,2006年將全部掛果。
近年來,局長王炳禮帶領全局職工大力推進冬棗產業,實現了從育苗、栽培、管理到儲藏、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走出了一條黃驊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建成了天天、國潤、眾寶、百豐、華夏、綠野、華林、神農、華強、天漢等十家冬棗保鮮加工龍頭企業,年脆棗加工能力4000噸。大中小型冬棗保鮮庫500個,年冬棗保鮮能力10000噸。培育了“眾寶”、“十月紅”、“華夏”、“遙鄉村”等知名品牌,產品暢銷北京、天津、上海、沈陽、哈爾濱、吉林、大連、江蘇、香港、臺灣、澳門等近三十個省、市、區,進入國際、國內航空領域,打入日本、美國等國際市場。投資2000萬元,占地100畝的孔店冬棗專業市場,一期工程已經運營,年冬棗交易量達40000噸。黃驊冬棗已成長為我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中的突出代表。
黃驊冬棗有著肉厚皮薄、酥脆多汁、酸甜可口的特性,營養價值極高。據河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測定,黃驊冬棗白熟期含糖量為32.2%,總酸含量為0.367%,每百克鮮棗中維生素C含量為354毫克,相當于蘋果、梨、葡萄等大眾水果的50—150倍,比獼猴桃還高3—4倍,被稱為“活的維生素丸”。同時還含有較多的蛋白質、18種氨基酸A、B1、B2、E、P和鐵、鋅、鉀、鈉、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及抗癌物質環磷酸腺苷、兒茶酚。這些,對補血健腦、降壓健脾、消食健胃都有特殊效果,同時,還能防治心血管病,抗過敏和抑衰抗癌、治療肝炎等。
為提高黃驊冬棗知名度,1994年11月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華夏”牌商標;
1996年10月被專家評為“全國260余個鮮食棗品質之冠”;
1999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獲金獎;在首屆京、滄、津農產品洽談會上被評為優質產品金獎;
2001年,黃驊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并被河北省林業局命名為河北省優質冬棗生產基地市;
2002年6月“黃驊冬棗原產地域保護區”和綠色食品認證獲國家批準,并被命名為“黃驊冬棗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園區”;
2003年注冊“黃驊冬棗”著名商標。
王炳禮魂系冬棗跑“部”進省爭取退耕還林項目資金,傾全力發展冬棗,為農民增加收入,他深入全市九個企業鄉鎮、270個自然村,近十萬農戶,全市冬棗林里都留下他的身影。止今已在孔店村建設15000畝冬棗基地一個,千畝以上的基地35個,五百畝以上的基地80個,今年冬棗產值達四億元。
二
“王炳禮有創新思維,真抓實干,為發展冬棗立下汗馬功勞。”
黃驊人民有口皆碑,只要提起王炳禮,都會這樣說。
黃驊市委、市政府領導充分肯定王炳禮勤政為民、真抓實干的拼博精神,號召全市科、局領導向王炳禮學習。
王炳禮,一位曾長期擔任鄉、鎮領導的干部,現在成了林果專家,他把林業局長當活了,當硬了,當出了水平。
王炳禮自2002年擔任黃驊市林業局局長以來,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己任,加大林果結構調整力度,使冬棗產業迅速發展,并實現了由資源優勢向特色優勢、由產品優勢向市場優勢、由基礎優勢向規模優勢轉變。一個以優勢果品——黃驊冬棗為主、以蘋果、梨、葡萄、桃及其它果品為補充的黃驊特色果業已形成,使全市經濟林面積達40多萬畝,其中冬棗25萬畝,小棗2.6萬畝,蘋果等其它果樹面積4萬畝,特別是冬棗種植面積已遍布全市9個農業鄉鎮的270個村,成為農民致富一個新的增長點,果品產值占大農業的30%,使黃驊的果業實現了新的飛躍。
王炳禮在引導群眾轉變觀念的同時,培樹了孔店、二科牛等果品專業典型村。他以典型引路,帶動全市果業發展。幾年來,王炳禮帶領局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建設以林果、冬棗為主的生態村20多個,培樹了常郭鎮的高代莊、舊城鎮的小六間房等10余個靠發展冬棗脫貧致富的村,有力的帶動了全市果業的發展。
王炳禮改變服務方式,變隨叫隨到式為主動進村入園式,組織技術服務隊,根據果農的季節需求,主動上門實行分片包村、責任到人、全程技術跟蹤服務。完善服務體系。建立完善了以林業局為主體,鄉鎮技術站為基礎的市、鄉、村三級服務體系。近年來,先后舉辦林果技術培訓班500多期,培訓果農10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8萬份,基本上實現了果樹種植戶均一個技術明白人??萍嫁D化率大大提高,創出了平均畝產3000斤,產值1.6萬元,總收入30余萬元的豐產典型,全市農民靠果品人均增收5000元。
在黃驊果業的發展中,王炳禮非常重視科技創新,他前往全國各地主動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加強聯系與合作,積極引進技術。經過科技攻關,探索出一條冬棗樹早果早豐的新途徑,研究成功了“濱海鹽堿地冬棗速生繁育”、“冬棗生物學特征及樹型選擇”、“冬棗品種選優”、“冬棗貯藏保鮮”等技術,并在黃驊果業生產中加以推廣,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冬棗早果早豐密植栽培”技術的推廣采用了高密度栽培模式,打破了冬棗樹結果晚、產量低、品質差的舊生產模式,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培樹出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典型村戶,如滕莊子鄉孔店村,積極引進冬棗栽培管理新技術,實行規?;N植、集約化經營。今年該村冬棗產量近400萬公斤,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人均收入6000多元。王炳禮注重品種選優。對黃驊冬棗實行進一步的優選,選出了冬棗優良品系——黃驊冬棗2號、3號。利用高接換頭來改劣換優,改接冬棗30000畝。建成優質冬棗苗木基地3000畝,保證了冬棗發展良種化的快速進行。同時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建成無公害生產示范園116個,基本上通過了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全市認證面積已達10萬畝,今年年底爭取全部通過認證。在省、市林業局大力支持下,王炳禮帶領著林業局技術人員按照“樹開心、枝拉平、精細管、肥平衡、無公害、質先行”的原則,在滕莊子鄉孔店村進行了樹落頭、枝拉平、開心形等樹體改造和樹形改良技術的推廣,建成了網架式、籬壁式等現代化栽培模式的示范園,經濟效益明顯增長。
為了強化冬棗產業化經營,在王炳禮的主持下,建立了市級冬棗協會,發展鄉村冬棗服務組織30余個,容納5萬農產。壯大了冬小棗經紀人隊伍,全市從事冬棗販銷經營的經紀隊伍已達4000余人,并在協會組織的協調下,實行統一供苗,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統一質量,統一銷售,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和產業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積極協助企業通過多渠道的融資、籌資6000多萬元,建成了華夏、天天、華盛等多家冬棗加工龍頭企業,具備10條生產流水線。特別是天天食品有限公司己成為滄州市優秀龍頭企業,投資1.2億元的神農公司擴建項目,為黃驊冬棗產業壯大了龍頭。
建立了河北省冬棗研究所。形成了健全的科技網絡,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得到了加強。
近幾年來,王炳禮為爭取資金,加大項目運作力度,從國家、省等部門多渠道爭取到了大量林業項目和扶持資金,據初步統計,從2001年到現在,林業局共向上爭取林業項目20個,國家扶持資金3000萬元,通過項目實施造林12萬畝。帶動和促進了林業及冬棗產業跨越式發展。
十月初,我在羊三木鄉王曼辛莊冬棗園采訪了我曾報道過的村支部書記王景全。幾年沒見面,如今他成了冬棗專家,經常應邀到天津、山東等地講課。在“上綱要”年代,王景全在村支部書記任上干有聲有色,曾是糧食生產“上綱要”的先進村,改革開放后,他辭職不干,到黃驊市開了一家門市部,買賣很紅火,1997年村里要求他回村任支部書記,市、鄉領導也勸他回去,他推辭不過,便回到了家鄉。村里窮得叮當響,怎么辦?他重建了大窯,又上了幾攤廠子,引水改造了鹽堿地,蓄黃河水發展養殖業,村里有了生機,經濟開始振興,他調修了村級公路,自己拿出五萬元錢辦公益事業,受到群眾一致稱贊。同時制訂計劃,落實了300畝冬棗園,現在已發展到2000畝,農民富了,王景全正計劃照鄉黨委指示投資建設較現代的新式農村住宅。
全國勞動模范孔店村黨支部書記劉玉山、舊城鎮小六村黨支部書記、齊家務鄉二科牛村村長深有感觸的說:“前幾年種苜蓿,結果種了幾年賠了幾年,后來我們毀了苜蓿改種冬棗,受益后冬棗成了農民的金豆豆,從事冬棗的人均9000多元。那一年江澤民主席來黃驊,我們想送點冬棗讓他老人家品嘗,結果沒送成。沒讓江主席吃上黃驊冬棗,我們至今后悔,那一次如果讓江主席品嘗到冬棗,黃驊冬棗名氣就更大了。
一番話,表達了他們對古冬棗的熱愛,對占有市場的渴望,欲讓周家領導人為冬棗品質予以肯定的心情及讓冬棗沖出亞洲走向全世界的豪情。同時,他們交口稱贊林業局長王炳禮為發展冬棗的奉獻精神。
三
王炳禮,49歲,一個胖乎乎的漢子,面色黑紅,圓臉龐,憨厚誠實,濃眉下一雙機敏有神的眼睛。上身穿一件褪了色的小藍格卡克衫,下穿一件深藍色休閑褲,頭形散亂,衣著平平,由于過去長時間擔任鄉、鎮領導,養成了一種誠信、和善與農民打成一片的好作風。
幾年來,炳禮對創建黃驊冬棗基地理解很深刻,他接受我采訪時,談出具有亮點的理念:發展冬棗是實現黃驊市綠化達標,開發名、優、稀、特品種,配套推進小康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政治任務。冬棗適應性強,是農田林網、框架綠化、村莊綠化的首選樹種,具有經濟和綠化的雙重價值。發展冬棗是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一個突破口,大規模發展冬棗,逐步形成規模優勢、特色優勢,并帶動相關的育苗、儲藏、運輸、加工等一系列經濟鏈條的連鎖發展,使之成為黃驊市的優勢產品、特色產品、拳頭產品,聯結國內外市場,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冬棗第一鄉。這一次北京、天津、沈陽等地的宣傳推介活動,贏得了消費者和市場對黃驊古冬棗的認可,冬棗的品質、信譽、媒體宣傳三者永遠是生命線,為黃驊冬棗走向世界奏響進軍號。
一個絢麗的夢,將在憧景中實現。
王炳禮為發展冬棗魂牽夢繞,立下功勛,他先后被評為省科教興農先進工作者,省林業廳先進個人。
……
我在黃驊冬棗園里徜洋,煌煌的冬棗像熠熠閃光的紅寶石,雖沒有紅寶石的光芒,卻放射著沁人心脾的芳香。
鮮紅的金冬棗包著春含著夏,在陽光下閃現著春華秋實的光華。
春華秋實,棗林的枝頭上一片殷紅。
我愛中國冬棗第一鄉黃驊的冬棗林,也愛那些魂牽夢縈為冬棗的人們,愛他們的春之花、夏之葉、秋之金果;愛他們頑強的執著,愛他們的無私貢獻,愛他們為黃驊綠原里幾十萬畝冬棗林結碩著燦爛、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