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是塊人杰地靈的地方,自古武安這塊物華天寶的土地上出現過許多文人墨客。文化是對現實的提升和綜合,沒有文化,人的心靈就會沉湎在原始昏暗里。琴棋書畫是古代標志一個人文化品位的標示,從古到今,武安涌現出許多造詣頗深的行家里手,他們的作品成為古趙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程九原先生的《千字文》篆刻,使人耳目一新,眼睛為之一亮。《千字文》乃古代名文,各路書法篆刻高于自古有之,而程九原先生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吸取眾家之精華,創出個人之風格,這種敢為人先,敢于創新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程九原、字義初、又字叔長、號北村、井崗居士、蘭花館主,河北省武安市人。1963年生,早年受家兄影響酷愛書畫。由于種種原因,未獲深造機會。1981年冬應征入伍,在部隊宣傳股從事放映丁作,雖工作繁忙,對書畫之好卻有增無減。在宣傳股高炳林、潘和發領導的影響下對篆刻這門藝術產生了熱愛之情,頓時購刀置石,開始了操刀弄石的副業。此一發而不可收,并在《煙臺報》、《人民海軍報》多次刊登自己的作品。1986年退伍,后到武安鎮白鶴觀街委會工作,先后任街委委員,街黨總支委員,民兵連長等職。多年來,他利用自己的篆刻為白鶴觀街進行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大量宣傳,數年之內刻印數千。
程九原先生篆刻的《千字文》有著廣泛的文化內涵,其內容包括天文地理、農事季節、道德修養、家庭倫理、文化雅量、待人接物、起居飲食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是一部濃縮的百科全書。它反映了我國輝煌的古代文明;時光荏苒,與時俱進,如今有不少的義律仍然具有實踐意義,況且它以四字為其文體的句子,其中不少已經成為成語,浸透到民族的血脈里。程九原先生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篆刻《千字文》,實在是他的眼量遠大而致;叩古而知今,居太行而知天下,何因耶?蓋發自人之氣節,地之精華,群之和諧而致也。在物欲蒸騰,倫理低流之時,尤其難能可貴。
凡物有其里,必有其表,有其形,必有其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就是“神”的傳遞,程九原先生歷經三載而篆刻《千字文》,乃是精神之使然,而在篆刻的過程中得優秀文化之熏陶,可以說是古今精神的聚餐和匯合。在匯合的過程中,程九原先生視其意、得其神,進而轉化為一種行筆的神韻,用刻刀刻在石頭上,這本身就構成一種互動和永恒。筆者雖不善篆刻,但依然可以從他的篆刻手法的點、劃、朱、白、疏、密、沖中感受到他的執著和韌性,尤其可貴的是他不拘泥于模仿,是學其神而鉤型,刀筆到處,精神鏗然,一刀一筆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程九原先生家居武安,是太行山人,投刀刻石,固然發韌于一己之喜好,更是大山之執著品性在其身上之造化。刀耕犁石不止,戀石癡情更濃。凡事若有所成,必然惜之如命。晝思夜想是也;而他以篆刻《千字文》之實績,證明實在可列入成功人士之列。一時意氣可下;數年不輟難為;做一善事不難,難得終生為之,筆者因此著筆著文,為九原先生鼓勵。有此韌力,必有精神勵進,成為金石名家亦不會遠。
結集出書,是為綜合刻藝,是為交友問路,是為精神提升。九原先生供職于白鶴觀村,得以賢人李天云、王福貴等先生的大力支持,此《千字文》方得出版問世,九原先生不止一次表達其內心之謝意。有朋友相助,有朋友理解。望九原先生在今后的歲月里,業精于勤,再創佳績為盼,也是業內人士所期望,希望九原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