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下一代的內心世界
仲嘉憲
我不知道陳張帆同學從什么時候起開始把“作文”當作“作品”來寫的。把大家共同使用的詞句變成自己的聲音,這一定令初次獲得“創作”體驗的他興奮不已——這種經驗是十分寶貴的。
一個中學生的生活疆域究竟有多大?做老師的也未必知道,常常是學生的作文讓老師重新審視這越來越陌生化了的關系。這些作文有的選材校園,由學農而重新認識環境(這種親近自然在另一些作文中有進一步的表露);由研究性課題而感悟素質教育;相比較,我比較喜歡《瞬間的感悟》。有的憑借有限經驗而探其深邃,我們也走過那一段路,知道跋涉的辛苦;而《人生的韻律》則是對生命充滿憧憬的全景式俯瞰。當然閱讀和觀賞不能不成為作者新的信息源,油然而生的感情奔涌、思想激蕩、若思若悟層出不窮,并伴隨其身心成長。這種成長的可喜,更多的在于來自精神方面的收獲。
事實上,創作是一件極其寂寞的事情,隨著視野的擴大和思考的深入,陳張帆同學一定會經歷從興味探索到精神歷險的必然過程;生活的道路有多長,思考和表達的道路也有多長,我祝愿陳張帆同學在自己選擇的航道上,乘風破浪、張帆遠航。!
成長的“煩惱”
陳 敏
和孩子的偏食一樣,我的孩子一向喜歡文科,這一直讓我們感到不太放心,直到他不斷地參加學校里安排的各種征文活動,并捧回來各種證書,我們才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慰——能夠把我們的漢語學好、用好,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夠將來發揮這種能力用于工作和交往,也是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吧。
我的孩子很安靜,也許是太安靜了,這多少又有點讓我們不放心,但是當我們看了他的作文,當我們了解了他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又多少有點慶幸:能夠靜下心來,能夠思考一些值得思考的嚴肅問題,也是好事。
就這樣,家里的書開始多起來,孩子的課外讀物早已擠占了他的課本存放空間,原來的書櫥早已不夠用了,而新書源源不斷,我的孩子變成了一只“書蟲”,但我們非常樂意為他添置他所需要的——也許他會為我們圓我們這一代人所無法實現的夢想吧。
我們希望陳張帆能夠學有所用、思有所悟,全面發展。
至性至情
朱華書
陳兄張帆,至性至情者也。文如其名,名如其人:乘風破浪,張帆濟海。陳兄素善議評、體悟之文,入木三分,勝人一籌。文風意味深長。兼之陳兄品性謙遜內斂,溫文爾雅,故其文常有溫潤之韻,淡和之風,亦不乏出人意表之語。
吾常有幸拜讀陳兄佳作一二,惟覺語字樸實而立意深遠,文思清晰而神采隱顯,明哲之理皆蘊不經意間。吾更有幸相交陳兄,于言談共事間,得悟世間明理,自婉言規勸中裨補匪淺,實可謂生平一至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