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教授艾愷(Guy Salvatore Alitto)曾寫過有關梁漱銘的一本書《最后的儒家》,為印證事實,他于1980年來中國專訪梁漱溟,長談了十余次,留下了很多錄音,后來其中部分內容被摘錄進1993年出版的《梁漱溟全集》第八卷。本書則是將梁氏后人所保留的錄音全部整理出來,首次全文公開發表。在書中,梁先生論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點及代表人物,涉及諸多政治文化名人,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康有為、胡適等等,并且回顧了自己一生的重要活動。
梁漱溟先生(1893-1988),生于北京,祖籍廣西桂林,順天中學堂畢業,其后自學。中國現代思想家、教授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執教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30~1937年從事鄉村建設活動。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為國事奔走,謀求國內團結。其主要著作包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梁先生之子梁培寬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曾指出:“我和整理錄音的同志說,要逐字逐句把錄音轉為文字,不修飾,不潤飾。如果這本書有點兒價值的話,這是其中之一。我父親故去以來,關于他的傳記類作品出了不少,可能有十種以上,大多數傳記作者是努力呈現一個真實的梁漱溟,但也難免有不準確之處。還有個別用“演義”的方式來寫,那就和事實出入更大。我想,這本書可以和以前那些傳記作品參照著看,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準確地了解我父親。”
在如何評價父親的問題上,梁培寬先生深情慢語:我父親從事鄉村工作,后來因日軍入侵中斷;抗戰中及日本投降后,奔走于國共之間,本希望爭取一個和平建國的局面,也無積極的結果;1953年,受到打擊,從此淡出政治;他的思想可能也并沒有太多地影響到今天的社會……所以,有人說,我父親是一個失敗的思想家、失敗的社會活動家!我以為,我父親確遭受過許多失敗與挫折,可作為一個思想家,他所思考的一些結果,其中有值得后人研究的東西,并非毫無價值可言。而更應指出的是,他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許是很多人所不及的。父親辛苦數十年,留下了些什么呢?只有留待后人評說了。
這與采訪梁漱溟先生的艾愷教授所言不謀而合,艾愷在為本書所作序言結尾寫道:就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的角度看來,我認為就算再過一百年,梁先生仍會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單是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是因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與許多20世紀的儒家信徒相比較起來,他更逼近傳統的儒者,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他的思想,而非僅僅在學院中高談。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體現對儒家和中國文化的理想,就這點而言,他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
本書裝幀精美,封面梁先生照片及書中所附先生手跡書影,均讓人回味,全書時時迸發哲理的光束,對于希望了解梁漱銘先生的讀者而言,實在是難得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