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為教育家,孔子很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從中總結出深刻的道理。比如關于顏回在學習中的表現,孔子是這樣思考的:“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有感而發說:我給顏回講一整天的課,他從來不會反駁我,也不提不同意見,就如同蠢人一般。但當他回去卻反復思考,常常有很多新發現,這說明顏回一點都不愚笨。
從表面上看,顏回聽老師講課,一言不發,不提出不同的觀點,不發表不同的意見,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腦子不開竅,一點反應都沒有,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很愚笨。但是下課后,顏回卻能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并且能從老師講的內容中悟出許多道理,有很多新的發現,所謂舉一反三,這樣的人怎么能說是笨人呢?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孔子從表面現象和實際事實兩個方面的對比分析中,對顏回作了“如愚”和“回也不愚”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判。這似乎是孔子的自言自語,但我們更有理由認為這是孔子用顏回的例子說明事物現象和本質之間的差異。為什么這樣講?用兩個例子來證明:其一,是孔子的一段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很湊巧,這段話與孔子議論顏回的學習在同一篇)。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接受知識而不思考就會在學習中迷茫失去方向,而一味強調思考而不注意吸收新知識就不會取得進步。以此來衡量顏回,可以發現顏回既善于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又能夠在課后認真思考,他沒有犯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錯誤。因此孔子才十分肯定地說顏回其實并不愚笨。其二,孔子讓子貢和顏回兩相比較看誰更好一些。子貢謙虛地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較”。為什么,因為在子貢看來,顏回在學習時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強,他很善于思考,達到了“聞一以知十”的地步,而子貢認為自己充其量只能“聞一以知二”,與顏回差距太大。孔子同意子貢的判斷。以上兩個事例說明孔子其實很了解顏回,對顏回有很具體準確的評價。有人說是顏回用自己的表面現象蒙蔽了老師以至孔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情于理都講不通。
當然,在今天來看,一個人在學習時,總是一言不發,不提問題,不發表意見,也不宜提倡,因為氣氛太沉悶,容易造成“死讀書,讀死書”的局面,還是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時勇于提問,勇于思考。這大致也是孔夫子的希望和要求。
在學習上,除了學和思的關系,還有不斷復習所學知識的問題。孔子認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溫習舊有的知識過程中能夠有新的發現,獲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為人師表、堪為人師。
二
溫故而知新,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被廣泛宣傳和運用。但是,作為一般原則,溫故而知新應該還有更多的作用。書要常讀,常讀常新,“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知識要不斷地思考總結,常會有發展創新;過去的事情要常反思,就會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不能輕易忘記,因為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等等。所以說,溫故而知新不僅僅是教育思想,其實還可以作為處事原則。
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教育效果,強調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能不懂裝懂。他對學生子路語重心長地說:“由!誨女知之乎!”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弄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明白就是明白,不懂就是不懂,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只有這樣,才算得上真正明白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就是孔子的為學要求。學習知識,既有如何教的問題,也有如何學的問題。老師把該教的知識傳授給了你,但你掌握的如何呢?聰明學生很清楚自己有多少已經理解和掌握,還有多少不明白或一時搞不清楚;還有一些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哪些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心中無數,平常也提不出問題,這樣的學生算不上笨學生;只有那些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人,才是最,笨的人,因為學習知識來不得耍小聰明,那是要吃苦頭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所以說,學問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掌握,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識才是自己的學問。
三
人與人的交往是經常的,但許多人感覺到真正認識一個人卻是很不容易的。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也說明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很難。
孔子總結自己與人交往、了解他人的心得體會,在今天看來很有借鑒意義。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庋哉?”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要關注他所做的事情,觀察他做事的行為方式,體察他做事的心態。這樣一個人就沒有什么可以掩蓋的了。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想把自己的內心甚至缺點隱蔽起來是很困難的,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可以了解一個人,方法也很簡單:聽他說什么,看他做什么,這叫“聽其言而觀其行”。再加上分析他的心態,這樣由言而行而心,從外到內,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就都掌握了,一個人也就沒有什么可隱瞞的了。
人們對此都會有自己的體會,也能堅持用“聽其言而觀其行”的判斷標準。但孔子勝人一籌的地方在于他更善于體察一個人的心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是其精神境界的反映。所謂“言為心聲”。一個人的語言可以偽裝,行為也可以偽裝,但其精神境界和生活態度是沒法偽裝的。這一點,用在對人才的招聘上很有價值。常常有人為了爭取到好的崗位,特意打扮,從衣著到言談甚至體態、表情等都演練再三,終于通過了考核,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就被辭退。原因何在,“日久見人心”,你的偽裝失效了。
要了解一個人,可以通過談話的形式“聽其言”,也可以通過做事的形式“觀其行”,而要達到孔夫子所謂“察其所安”的要求,則必須實地考察或實境模擬。真正做到觀察你做什么,如何做,以怎樣的心態來做。這樣看來,不管是用人單位,還是應聘者,都應該把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觀點作為自己做人的一面鏡子。
四
個人的道德修養是一個人成為君子的基礎,對此問題孔子一直給予高度重視。
首先,提出“君子不器”的思想。就字面意思講:“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只是一種器物。當然對“君子不器”有多種解釋,似乎也都有道理。
君子歷來被看成是有理想人格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超凡脫俗的人,近乎于完人的人。這樣的人完全能夠承擔“修、齊、治、平”的任務。顯然,這樣的人,應該博學多才、心胸開闊、志存高遠、能力出眾、才華過人,適應性強、有親和力、臨危不懼、處驚不變、喜怒不形于色,“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試想這樣的人怎么能夠像某件器物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呢?
君子不器,還應該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即君子善于因變而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不拘泥,不受限制,不會墨守成規。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不僅要追求君子的人格修養,更要學習君子的行為方式,敢于并且善于打破常規,尋求發展創新的途徑。
其次,提出君子的處事之道:行動走在語言之前。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子貢求教怎樣做才能成為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先做了再說出來。
這里的一問一答十分簡單。學生問老師怎樣做才算得上是君子,老師回答“做了再說”。這樣的解釋與孔子提出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一貫主張相吻合。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行動比語言更重要。說一百遍,不如親手去做一次。行為是最好的證明。在孔子看來,君子不應夸夸其談、只說不做,而應該既說又做,甚至應該做在先、說在后,這樣才能取信于人。
再次,提出了區分小人與君子的標準。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認為:君子和群而不與人勾心斗角,小人相互勾結而不和群。
孔子把是否與人勾結搞陰謀詭計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這個觀點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做君子就要有君子的胸懷、君子的修養,然后才能有君子的作為。別的不說,首先要能夠與大多數人建立友好關系,與大家融洽相處,有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不是拉幫結派、搞小團體、另立山頭,與個別人結黨營私。堅定地站在大多數人一邊,始終與大多數人團結在一起,堅持依靠大多數人的力量,這才是君子所為。如果在單位里只能與個別人合得來,只與個別人打交道,這是很危險的事情:要么是你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問題,要么就是你的品質有問題。
孔子的這一觀點,后世人也有解釋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樣的說法,都強調君子在與人交往中既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獨立。
最后,提出君子如何避免犯錯誤的建議。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貽,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子張向孔子求教為官之道,學習做官的學問。孔子說:怎樣做才是好的為官之道呢:一定要多聽,不清楚的先擱置起來,對其余的也要少說,這樣就不會有大的過失;其次要多觀察,有疑問的也擱置一旁,對已經看清楚的要謹慎采取行動,這樣做就不會有太多的后悔。言語上沒有過失,行動中不做讓人后悔的事,你的官職俸祿就有了。
君子當是有所作為的人,是有積極人生態度的人。君子當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且要避免犯錯誤。怎么辦?孔子通過解答學生問題、給學生開列為官之道這件事,明確地表達了做官的基本原則,而且與他一直強調的君子修養完全一致,這就是:多聽少說,謹言慎行,多思考慢表態,切忌思想簡單,行為魯莽。君子與居官為政者,就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既是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組織負責任的表現。多聽少說有助于了解情況,謹言慎行有助于做出正確的決策。我們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應該本著對百姓負責的態度,要避免“心中無數決心大,情況不明主意多”的現象發生。
深刻體會這一觀點,還可以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個為官之道,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社會科學系,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