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獲選最受歡迎哲學著作
《新京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在世界各地50多個城市組織舉辦“世界哲學日”活動。中國的哲學日由吉林大學在長春主辦。事先進行的調查表明,《老子》、《莊子》名列“你最喜愛的10本哲學書”前兩位,而排在前三位的哲學家分別是柏拉圖、孔子、蘇格拉底。
簡評:調查中,《老子》、《莊子》,名列“你最喜愛的10本哲學書”前兩位——仍然有人喜讀古典哲學,關注研究精神現象的哲學,這在這個充滿商業和物欲的世界中,多少有些讓人出乎意料。但是,細思之,哲學是人類文化的代表,是人類智慧的高度總結,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經驗集合;如果說,人類的哲學,是因人類解決外部和內部的問題而創造的,那么,人類也一直會面臨這些問題,盡管它可能不會得到大范圍的閱讀,但它的作用,是不會消失的,它具有永恒的價值……
“城市名片”該怎樣體現
人民網:由《重慶晨報》和重慶電視臺生活頻道《重慶名片》欄目聯合主辦的“重慶十大名片評選”活動落下帷幕,備受關注的十大重慶名片名單最終揭曉,這十張重慶名片依次是:美女、火鍋、解放碑、紅巖、雄起、三峽、鄒容、橋都、釣魚城、溫泉之都。“美女”榮登“十大”城市名片榜首,此消息甫一公布,惹來非議無數。不少人認為美女城市名片將把人們的價值觀念引向歧途。
簡評:現在是各地評選“城市名片”熱。一個城市的主人,越來越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對外宣傳的重要。所以,不少城市都在希望用自己城市突出的事物來作為自己城市的名片。但是,以什么事物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可以代表它的靈魂,反映它的內涵,表達它的境界,卻是需要仔細考慮的。雖然,各地有自己的個性化的事物,可以代表城市的風格、特征,但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的內容,卻無疑應該成為城市名片的核心主體。
不能靠血腥賺取收視率
《中國青年報》:某電視臺一檔民生新聞欄目的制片人在談到自己的制片心得時,很有感觸地說過下面一段話:現在的觀眾,一般的殺人案件已經看得厭倦了,非要看到尸塊、血跡;一般的強奸案件已經不感興趣了,奸淫幼女的才會看上幾眼;一般的情感故事已經審美疲勞了,同性戀題材才會多看幾眼;一般的奸情丑聞已經不愛看了,老妻少夫的組合,他們才會鎖定頻道……制片人的采編心得,聽上去有些危言聳聽,但我知道,那都是有收視率依據的,他是用收視率的數據說話!
簡評:“收視率”,是現在電視娛樂文化中爭論較多的問題,有人說“收視率是萬惡之源”,也有的說“收視率應該是大眾趣味的反映”。目前,電視播出已處于商業競爭的時代,追求收視率,是市場的必然選擇。但是,收視率的提高不是靠低俗化的節目,更不能用低俗化的內容去迎合和取悅大眾不健康的趣味。《大長今》收視率也很高,可它并不低俗,韓國娛樂節目《情書》也是如此,并沒見到什么低俗的東西,為什么我們一追求收視率就要把節目引向低俗,并還以現眾所需為名義呢?”這的確是今天的電視人應該反思的問題。
韓端午節申遺獲勝的啟示
中國新聞網: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對此,中國有關專家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對中國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么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中國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他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
簡評:盡管這次韓國“申遺”的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但我們恐怕仍然樂觀不起來,因為,我們已經有許多傳統文化流失了,或正在面臨著流失,有許多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抓緊做,倒是韓國人的對文化傳統的重視精神,保護措施,給我們以啟示——文化傳統需要保護,需要與現代生活結合。
專家熱議“文藝娛樂化”現象
新華社報道:“文化娛樂”和“娛樂文化”成為北京文藝論壇上的熱門詞匯。來自國內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市場經濟與文化”這一論壇主題發表各自觀點。他們認為,娛樂文化正伴隨著高科技奔涌而來,一些娛樂文化在泛濫的過程中造成了不良后果,狂歡原則和零痛苦原則,正在成為娛樂市場的最高標準,但過度的文藝娛樂化將導致公眾譴責,娛樂文化若替代文化娛樂,將變得十分危險。
簡評:專家學者對當今“娛樂化”現象的分析和忠告,應該引起我們在文化藝術界工作的人,我們讀者的深思。看看今天文化圈、藝術圈,文化、藝術娛樂化的傾向已經十分嚴重。演藝圈中各種吸引大眾眼球的低俗的猛料媒體上比比皆是。電視節目中,庸俗化成了熒屏永遠的痛。文學寫作流于粗鄙化。大眾文化中把“嘔像”當偶像成為一時文化審丑景觀。固然不能否認娛樂的價值,但娛樂化泛濫,則是文化精神的一種災難。
家庭主婦成為韓國肥皂劇編劇
中國新聞網:為何韓劇肥皂劇常常能以鮮活細膩的劇情感動無數觀眾?據采訪介紹,韓國電視劇編劇多是女性,而且很多還是家庭主婦。她們在結婚以前多是才女,婚后持家,空閑時追看電視劇。在當前韓國電視劇大繁榮的形勢下,一些不甘寂寞的家庭主婦順應市場需求,開始操刀編寫電視劇本。她們不是職業編劇,靠的是向電視臺或電視劇制作單位投稿。根據她們的劇本拍攝的電視劇一旦成功,她們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名編劇了。
簡評: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創作現象。這些出自家庭主婦之手的韓國電視劇被稱為“韓流”,熱播熒屏。中國觀眾很多被其生活化的劇情、似為身邊人的人物、家長里短式的語言所吸引。這告訴我們影視劇的創作者: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是影視作品的內核,是贏得觀眾的要素。脫離生活,孤芳自賞,則適得其反。我們的一些影視劇的創作人員,或可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發。
大眾的文化權利不能被剝奪
新華社:適逢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周年,內地著名景點龍門石窟在首屆“河南文化遺產日”期間,免費開放兩天。據龍門石窟管理局人員介紹,據估算,僅一天的游客人數便超過10萬,創下了龍門石窟風景區開放以來的一項新紀錄。
簡評:這個“新紀錄”,是頗讓人感慨的。為什么如此眾多的人選擇免費開放日參觀龍門石窟?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人被擋在文化大門之外?一位退休工人說:“在洛陽住了30年,頭一次來龍門。過去是沒時間,現在是票太貴。”這足以說明問題了。原本是普遍的文化源泉,可以給無數大眾帶來文化獲益的祖國文化遺產,卻因為“太貴”的門票,讓大眾望而卻步。當文化成為一種奢侈,大眾的文化權利也被剝奪了。文化應是普及的、大眾的、全民的,把文化變成奢侈的東西,根本上失去了文化的屬性,令其變得功利化、商業化,就會讓文化喪失掉它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陶冶性靈、豐富心靈世界、培塑高潔靈魂、提高人生幸福感的作用;文化若照此發展下去,便是文化的末路……
新中國首部禁片重返銀幕
《瞭望東方周刊》:為紀念趙丹誕辰90周年,上海電影制片廠特地向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提交申請,請求放映曾被批判過的、新中國首部禁片、趙丹在50年代拍攝的影片《武訓傳》,由于這是一場為紀念趙丹而舉辦的純學術性質的內部放映活動,申請很順利地得到了批準,新中國首部禁片得以重返銀幕,那場因《武訓傳》而起的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讓人們感慨和思考。
簡評:一部電影,從電影藝術的范疇中脫離出來,變得不再是一種電影,而成為了代表一種政治的符號,一種運動的符號,是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原因的。一個時代,一切事物都被政治上綱上線,藝術就可能被扭曲、變形。《武訓傳》的幾十年的遭遇,給我們的文化教訓是,把文藝作品當作一種政治工具,就會使作品完全喪失了文藝的屬性;這種特殊時代產生的特殊的文藝觀,就會造成一種文藝的荒唐現象。而當思想觀念得到徹底解放的今天,我們有理由相信,《武訓傳》或許終有一天會像賀歲片一樣成為大眾選擇的一種“娛樂”。
“吃喝大國”值得炫耀嗎?
《北京日報》:在武漢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廚師節上傳來消息,我國2005年餐飲消費額已突破8000億元!據商務部官員日前的預測,到2006年可能突破萬億大關!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吃喝大國”!我國餐飲業發展、消費連續14年以兩位數增長,高歌猛進,反映出我國人民生活、收入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一系列消費觀念在改變,這對于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增加就業都是有利的。然而,一年吃喝掉近萬億,我們真的就一臉喜悅嗎?我們真的有理由炫耀嗎?
簡評: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飲食文化占有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文人的詩酒風流,美食佳話,中國烹飪中所透露出來的生活藝術、人生智慧、“民以食為天”的入世意味和博大精深的飲食內涵,構成了中國飲食文化中最燦爛的篇章。這是值得我們向世界宣傳的中國文化,它們也是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歡迎的。然而,到今天,中國的飲食文化如果被“吃喝大國”所取代,那將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一種悲哀,而事實上,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文化意味”卻正在有被剝離開的危險傾向。公款“吃喝風”屢禁不止,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那些所謂“全金宴”,“滿漢全席”,以及天價豪宴也頻見諸報端,助長了社會的豪華奢靡的風氣。而把國家明文規定的保護動物用來大快朵頤,更暴露了一種野蠻之風。“吃喝大國”不值得炫耀。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