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士們講究看氣色,認為觀察人的皮膚顏色與光澤,可以了解人內在的心理和生理活動,以現代醫學來看仍是有一定道理的。皮膚是人體的一面鏡子,能反映出內在的疾病,皮膚也是防御外來病菌入侵的天然保護屏障,是疾病的第一道防線。很多中老年人常常會忽略對皮膚的保護,其實隨著年紀增長,皮膚的生化機能變差,適應變化的能力較差,更易于發生皮膚病。
認識皮膚
皮膚是天然的保護屏障,健康的皮膚表面細菌難以生存,更難以侵入人體。皮膚從外到內分為若干層次,由外向內分成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表皮還可以分成若干層,最外面的一層是角質層。外界物質可通過角質層、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吸收,這對維護身體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是現代皮膚科外用藥物治療皮膚病的理論基礎。皮脂腺在頭皮、面,特別是眉間、鼻翼和前額部最多,四肢特別是小腿外側皮脂腺分布最少,所以洗澡后往往小腿外側干燥起白屑,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雄激素特別是睪丸酮水平日益下降,皮脂腺逐漸萎縮,皮脂分泌量逐漸減少,所以老年人皮膚會越來越干燥。
許多皮膚病發病與氣候季節有明顯關系,像冬天好發凍瘡、麻疹、風疹、寒冷性多形性紅斑、瘙癢病。春夏交接之際,由于氣溫上升,細菌、霉菌、病毒的衍生和繁殖旺盛;由于陽光照射強度大,容易招致皮膚感染性疾病或者誘發舊病加重。
春夏皮膚護理
衣
春夏適合穿淺色的麻、棉、絲綢織品,它們反光力大,吸熱力小,吸汗性好并能較快蒸發,使織品保持干燥,有利于皮膚的清潔。
食
足夠的蛋白質是保證皮膚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對皮膚的保健和疾病的預防也是必需的,尤其含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水果、米、面、豆類及動物的肝臟和雞蛋等。酒類、咖啡、濃茶對皮膚有刺激作用,應限制用量。
住
定時清理居住環境中多灰塵的死角,沙發、床、地毯、養花草魚蟲的地方都可能會滋生霉菌、螨蟲,污染居室環境,影響健康,應時常打掃清洗。天氣晴朗時,不妨將可拆下來的坐墊、靠墊等拿到陽光下暴曬,以消除濕氣并殺死霉菌。使用空調前應清潔過濾網。
行
現在日照變得強烈,應選擇在上午9時前和下午4時后鍛煉,避免上午10時到下午3時的日曬,這樣可減少大部分中波紫外線的輻射。較長時間暴露于日光下時,盡量穿長袖長褲,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騎自行車者戴手套。外出涂防曬霜,即使有遮陽傘或帽,也要涂用防曬霜,防止地面、水面的光反射到暴露皮膚。戶外回來,要適當進行皮膚清潔。老人清潔皮膚宜用18~30℃溫水,可使用溫和洗面乳或中性洗面皂。
近期高發皮膚病
光過敏性皮膚病
俗稱曬斑,容易在初次被強光照射時發生,一般在曬后數小時內于暴露部位出現皮膚紅腫,燒灼感、癢感或刺痛。輕者1~2天皮疹可逐漸消退,有脫屑或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重者可伴有類感冒癥狀,如發燒、乏力、全身不適等,一周左右即可恢復。
胖大海:防曬的意義對年輕女性是為了美白,對中老年人則是為了預防皮膚癌。常見的皮膚癌通常發生在暴露于日光的部位,日光暴露過多的人患皮膚癌的危險性增加。不同種皮膚癌的具體表現不一樣,50歲以后皮膚上出現異樣變化,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微生物感染性皮膚病
癬 體癬、股癬、花斑癬、手癬、足癬等,是真菌性皮膚病,由癬菌侵犯皮膚引起。一般來說潮濕多汗的環境有利于皮膚癬菌的生長。體癬常見于面部、軀干和上肢。股癬多發生于腹股溝、股內側和臀部。典型表現為環狀紅斑,界限清楚,表面有鱗屑,邊緣有丘疹,逐漸向周邊擴展,患者往往感到瘙癢。真菌性皮膚病的治療以外用藥為主,包括復方水楊酸酊劑、克霉唑霜、聯苯芐唑、特比萘芬霜等。對泛發性真菌性皮膚病可采用口服抗真菌藥物,如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防治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避免使用公共場所的拖鞋、毛巾等,以防交叉感染。避免接觸患有癬病的動物如貓、狗等。患者的內衣、褲、床單等要在日光下曝曬或熱水燙洗。
疥瘡 是疥螨引起的一種皮膚病,疥螨是一種寄生蟲,很容易通過接觸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特別是共眠時,也可以通過衣物、床上用品和其他共同物品傳播,常常使全家受到傳染。疥螨的大小肉眼剛能看見,存活期較短,一般清洗衣物就可以殺滅。疥瘡的特征是出現微小的粉紅色丘疹并有劇烈瘙癢。通常在夜間加劇。可用含撲滅司林(二氯苯醚菊酯)霜劑或林丹溶液治療。兩者都很有效。患者家庭成員與患者有皮膚接觸也應同時治療。徹底清潔或熏蒸衣物和被褥可以預防再感染。
胖大海:許多皮膚病患者在就診時都十分關心自己的皮膚病有無傳染性,其實傳染性皮膚病種類只占皮膚病的一小部分,總的來說感染性的皮膚病才具有傳染的可能,而一部分感染性的皮膚病由于病原體的致病力相對較弱,也不會傳染。有傳染性的皮膚病如單純皰疹、扁平疣、皮膚結核、癬、疥瘡等。
蟲咬皮炎
每逢春季和夏季,就診的蟲咬皮炎患者絡繹不絕。蟲咬皮炎是因被蟲類叮咬,或因接觸某種蟲的毒毛而引起的皮膚炎性反應。常見叮咬人體的害蟲有蚊、臭蟲、蚤、螨、飛蠓(小黑蟲)、黃蜂等,另外有些蟲的毛,如桑毛蟲、刺毛蟲的毒毛刺入皮膚也引起發病。蟲咬皮炎的形態與叮咬人體蟲類的不同和個人體質的差異而不同,蚊、蚤叮咬以水腫性丘疹或風團為主;臭蟲叮咬以風團為主;螨叮咬以水腫性紅斑、丘疹和丘皰疹為主;飛蠓叮咬后初為瘀點,繼而迅速出現水腫性丘疹;蜂類叮咬以水腫性紅斑為主。不論哪一種皮疹,在其中心常可找到蟲子叮咬的痕跡或有蜂刺和毒毛。
治療由蚊、臭蟲、蚤、飛蠓等叮咬引起的皮疹,應及時涂5%~10%的氨水或5%~10%的碳酸氫鈉溶液,黃蜂刺咬應盡可能拔除蜂刺,吸出毒液,涂10%醋酸溶液。局部皮膚瘙癢可搽爐甘石洗劑,或復方薄荷醑,內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組織胺藥物。注意外用藥治療前須先洗澡,更換清潔的衣服。蟲咬皮炎的預防主要是改善環境衛生,噴灑殺蟲劑及使用蚊香、防蚊油等防護用品。
胖大海:一些人不管患了哪種皮膚病,凡是所謂發物統統忌口,其實不盡然。所謂發物指含有異種蛋白質的食物,當這種特殊的蛋白質被人體吸收后,便會引起過敏反應。患皮膚病的人在服藥期間或在治療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均應禁食發物和帶有剌激性的食物。否則,即使處于穩定期的皮膚病也會重新發作。有些皮膚病,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瘙癢癥、濕疹、脂溢性皮炎、過敏性皮炎、酒糟鼻等,其發病與某些食物有密切的關系。在發病期間或疾病治愈后的一段時間內,應限制或禁食魚、蝦、蟹等海腥,羊肉等禽類食品和蔥、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有些皮膚病如疥瘡、體癬因與飲食無關不需忌口。
(編輯/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