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膽小、不合群、脾氣暴躁、上課搗亂……很多父母被孩子諸多的行為問題困擾著。他們不僅想改變孩子的現狀,更想探究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實際上,在焦慮之余,我們想到過沒有,“問題”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所以,著名教育專家鐘思嘉在他的《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一書中說道:“做父母的,首要之務即是停止憂慮孩子是否正常,重要的是了解到底哪一些事情在困擾孩子。放輕松點,了解只是第一步而已。最大的挑戰是了解之后的行動。不管我們提供什么樣的解決之道,解決方法是否有效,首先要看父母能否因孩子的改變而改變自己。”
對待“小磨蹭”:首先要學會接納
王勤:我有兩個兒子。他們的性格反差比較大。老大的性格比較內向,而且有點膽小,做事也比較磨蹭。他現在已經上小學4年級了,但是寫作業還必須要讓我盯著,否則的話,他1個小時也寫不了多少。每天早上起來,我還需要盯著他穿衣服,吃飯也是一樣。所以,即使我早上5點半就起床,做好飯以后6點鐘把他們叫起來,早上上學還總是遲到。我愛人經常出差,我白天還要上班,晚上回來還要帶他們兩個,感覺確實很累。這時候,看著他干什么都這么慢,我心里特別著急,甚至就想沖他發火。

魯杰:作為母親,我們往往因為自己與孩子生理上的特殊關系,就會想象我們的其他方面,比如性格、愛好、意志品質等等,都會統統地在他的身上延續下來。實際上,教育孩子不光是父母與子女的矛盾關系,還包括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的相處關系。當寶寶出生以后,我們就要開始和另一個人打交道了。而這個人的性格有可能與我們完全不同。我們不僅僅是發現和解讀孩子,還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擁有比較寬的視野,去容納所有和你個性不一樣的人。
另外,我覺得孩子的慢性子也有你的原因,就是你管得太多太細了,所以很多本應該是孩子的任務就變成了你的任務。這時候,孩子做事就比較被動,他的效率高低與你是否在場是緊密相連的。如果你在的話,他可以很快地完成作業,這說明他的能力沒有問題。所以,你不妨采取一些游戲的方法。比如拿一個鬧鐘,和孩子協商,問他多長時間可以將作業完成,然后上好鬧鈴。如果孩子在此之前完成了作業,要積極地鼓勵他。慢慢地讓孩子形成自我約束。
另外,還要發現慢性子的優勢所在:他可能做事更仔細一些,考慮得更周到一些等等。要首先表揚孩子的優點,再提出你的期望,比如:“兒子,你做事真認真,只是如果再能快一點點就更好了。”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對待“膽小鬼”:不斷強化自信心
李勝英:我女兒獨立性比較強,但是她比較膽小。有一次外教來講英語課,讓小朋友到講臺前認一些英文單詞。她其實都會,但就是不敢去。別的小朋友不會她還在下邊著急。老師感覺她很不錯,問她愿不愿意當班長。她實際上愿意,但是也不敢跟老師說。現在,對這個問題我比較苦惱,不知道怎么能讓她的膽子大一些。
魯杰:現代社會,孩子的身體空間和心靈空間太小了。一個不常和人群在一起的心靈是會感到恐懼和寒冷的。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多創造一些機會,比如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聚會,或者周末的時候多帶她去公園,多接觸小朋友。
其次,愛會讓她建立起安全感,讓她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也會讓她擁有自信。今天在座的都是很用心的媽媽。我們可以逐漸地把自己的愛和關懷以及優秀品質傳遞給孩子。而且,對孩子來說,我們就是很好的榜樣。關鍵是自己首先要自信、要有主見。
還有,不要總是很嚴厲地責備孩子:你怎么這么膽小呀,連這都不敢去,你看看人家!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膽小,以后就更不敢做事情了。
對待“小暴君”:理解正常的情緒發泄
孫進偉:我兒子有時候愛發脾氣。有一次我們帶他去商場購物,他和一位售貨員玩得很好。后來,我告訴他該走了。售貨員就跟他開了一句玩笑說:“你別走了,就留在這兒吧。”他就生氣了,跟個小牛似的沖著人家就過去了,嘴里還喊著:“我要發脾氣了!”有時候他自己就說:“我脾氣可大了!”
李勝英:我女兒脾氣也很大。有時候,我覺得她做得不對,便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看到我這樣,她會比我先發火。我看她生氣了就沒辦法了,于是就找別的話題來岔開。慢慢地她就樂了。
王勤:我小兒子脾氣也特別大。不知道因為什么事惹惱他了,他就會連哭帶鬧,也不說什么原因。我還要跟他猜謎,說對了他就點點頭,說不對他就接著鬧。這時候你要是不理他,他就能哭3個小時。必須要給他說好聽的才行。
魯杰:首先,我們要先糾正一種錯誤的認識:孩子是不應該發脾氣的。實際上,和成人一樣,當孩子遇到某件讓他很憤怒的事時,他需要有一條宣泄情緒的通道。而且,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信息越少,人就越容易焦慮。相對于我們,孩子的信息要少得多。尤其是在孩子六七歲之前,他的大腦發育不全,包括智力、判斷能力、社會經驗還很缺乏的情況下,他的負面情緒往往找不到出路。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他發脾氣也是正常的。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反應特別重要。我們不需要在這個時候教他某件事你應該做到什么程度,或者應不應該做,因為此時他的思維是關閉的。這時候孩子只需要你陪他一起難過,或者給他冷靜的時間讓他自己調整。 另外,有時候孩子可能會有點耍賴。如果是這種情形,我們可以說出一些嚴厲的話。比如,“不行,這事沒得商量!”“這件事情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不想再重復了。”父母嚴肅的語調,會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威懾。不過,我們要盡量平靜,不要情緒特別激烈。不要讓孩子有天塌地陷的感覺。
對待“小淘氣\":先讓自己變成孩子
焦荷青:前一段時間,老師反映說我兒子這段時間又開始淘氣了。上課的時候,別的小朋友發出怪聲,他就跟著哈哈大笑。其實以前 我告訴過他,別的小朋友上課搗亂,你不能跟著亂叫,那樣你就等于幫助了那個小朋友。原來他做得也很好,但是這段時間又有點反復。
魯杰:我特別理解你兒子的反應。別的小朋友發出怪聲,他笑一下是很正常的,不笑反而有可能是被壓抑了。因為你兒子僅僅是小朋友,他不是老師助理。覺得影響老師上課僅僅是從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情。一個人的角色決定了他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這件事你已經給他打了板子,實際上“不對”是從我們的視角上來說的。包括我們通常用在孩子身上的其他一些詞,叛逆、幼稚,都是用我們的標準去衡量的。
其次,理解孩子的情緒還需要和孩子一起“共情”。你可以問問孩子那個小朋友出的什么怪聲,然后你可以陪著他一起哈哈大笑。跟他說“真好笑!”還可以問問他班上還有誰笑了?他可能會很詳細地跟你講述一遍當時的場景。這時候,孩子的內疚感就釋放出來了。所以,我們要陪著孩子一起做小孩,然后陪著他一點點長大。當然了,和孩子共情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有適當的引導。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今天老師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好像有點不高興。你們這樣做,老師有可能會很傷心的,讓孩子學會照顧到別人的情緒。另外還需要告訴他,媽媽希望你快樂,但是媽媽也同樣不希望老師向我告狀。不過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媽媽接受。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允許孩子穿越一點“野蠻”然后達到真正的文明。
焦荷青:但是他馬上就要上小學了。我希望在上學之前,他能夠學會遵守規則。
魯杰:我們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長,要給孩子從違反秩序走到遵守秩序的時間。教育孩子的行為和語言不要一次性地都傳遞給孩子,而是需要分步驟進行。
問題對策1:留給孩子一份“信仰”
魯杰: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我們一般采取兩種做法:一種是對峙,另一種是回避和冷落。對峙讓我們和孩子之間出現了一道屏障,我們不可能去理解孩子,或者說我們根本不想去理解他;回避和冷落是一種脆弱的表現。這樣做會讓孩子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受忽視。
其實,孩子往往比我們更會呵護他人的情緒。比如,當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會努力地從自己身上制造一些問題,或者大聲哭泣,或者調皮搗蛋。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彌合你們夫妻的關系,來轉移你們的注意力。孩子為什么會作出如此的犧牲和讓步呢?因為,在孩子心中,你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精神權威和信仰。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他最害怕的不是自己被懲罰,而是擔心你會因為他的錯誤而垮掉。
所以,當我們明白了自己在孩子心目當中的位置以后,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讓自己保持情緒穩定。
問題對策2:改變家庭中的鏈條關系
呂魯瑾:我兒子總體來說還是很聽話,很乖的。但是,在有些場合他說出的一些話也特別容易激怒我們。不過,我想孩子之所以這樣,和他爸爸的態度有一定關系。他覺得孩子這樣挺厲害、挺能干的。所以孩子就更來勁了。有時候在家我說錯話了,他爸爸就說:“去打你媽媽。”我說這樣不可以,剛才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而且,我們應該教給他長幼的分別。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存在一定的分歧。
魯杰:其實,你們兩口子感情好比你們分別對孩子好要重要得多。按理說,一個家庭的組合不應該是兩個人分別領著孩子的一只手,而應該是媽媽和爸爸領著手,孩子在旁邊玩。這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其中也隱含著他們和孩子情感的緊密程度以及夫妻雙方育兒理念的一致性。
問題對策3:用99%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信任
魯杰:在我講課的時候,我會用99%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信任,用1%的時間和精力去傳遞我的要求和方法。實際上,對待孩子所謂的行為問題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要建立起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比如我的孩子性格就比較內向。有一次捐衣服,我問他捐了哪一件,可他就是不肯告訴我。因為在他的心里可能有一種誤解,就是他覺得告訴我以后我會批評他。實際上,我根本不會那樣做。后來我告訴他,沒關系的,媽媽不會說你,如果你捐了自己喜歡的,說明你很高尚;如果是你現在不需要的,那也剛好是物盡其用。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保留對我們的信任。
如果孩子對我們沒有足夠的信任的話,有什么心里話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不會說出來。
問題對策4:意識比方法更重要
魯杰:很多家長都希望能夠從我這里獲取一些方法,其實沒有意識就沒有行為。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或多或少地會出一些所謂的“行為問題”,孩子就是伴隨著問題在不斷地成長的。一個“問題”,可能恰恰是一個成長的機會。關鍵是家長怎么去反應,怎么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