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一:當孫悟空遇到花木蘭
孫悟空這位土生土長的神話人物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絲毫不遜色于米老鼠之于美國人民。然而,當新一代的中國青少年在為那個可愛的老鼠慶祝75歲生日的時候,又有多少人還記得大名鼎鼎的孫大圣的生辰呢?而更讓我們無奈和痛惜的是,取材于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的《花木蘭》經由美國迪士尼公司商業化開發運作后,為其在全世界賺了個盆滿缽盈。

調查數據顯示,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動畫加工廠”——世界上的1/3的動畫都是在中國制作的,但是現實卻是:在中國動漫消費市場上,80%的動漫及其衍生產品都是日韓、歐美等國外的舶來品,中國包括港臺地區原創的動漫作品只占國內市場的11%。中國在成為別人動漫加工地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這不僅是中國動漫產業的悲哀,更是“文化”遭遇“創意”的無奈!
從美國的《花木蘭》風靡世界,到日本的《三國志》系列動漫產品熱銷全球,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后所帶來的巨大價值!可惜的是,雖然這些文化資源是我們的,但是使他們熠熠生輝的創意卻是別人的!我們手握著中華五千歷史沉積下來的無數文化遺產,卻沒能把優秀文化與創意有機結合,從而失去了用我們自己的方式把中國眾多家喻戶曉的故事傳向世界的先機。當孫悟空遇到花木蘭,悟空還是當年的悟空,但是那個經由創意和科技重塑過的花木蘭卻令我們刮目相看!
遭遇二:當“儒家文化”遇到“大長今”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以儒家文化為基礎構架的中華文明也是迄今為止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代文明。儒家文化中的和諧、克己、復禮和忠恕對中國乃至亞洲各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長今》的熱播,就讓我們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超凡魅力!從場景中不斷出現的漢字、水墨畫,到考場上《三國志》中的典故、《孟子》中的詞句,再到禮儀、藥膳、針灸,以及劇中人物性格中所展示出的儒家文化推崇的“忠孝、禮義、廉恥、同情、忍讓、責任”,都令我們倍感親切。而反觀我們的影視題材,雖坐擁儒家文化的淵藪,但對其開掘、表現得卻不免差強人意。
當儒家文化遇到了大長今,我們同樣看到的是:用傳統文化精華和現代創意元素打造的《大長今》的成功,是以創意為運作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模式的成功。我們雖然可以自豪、自信于中華優秀文化無可比擬的魅力、弗遠不屆的影響力,但是我們更要學習的是如何通過技術性的創意、包裝,把傳統文化的魅力散發得更加淋漓盡致!
縱觀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概念,已成為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并漸成潮涌之勢,席卷世界。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的產值達到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我們再不能忽視以創意為核心,把文化、創意、科技有機結合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從“花木蘭”到“大長今”,國際市場都已經把“淘金”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作為這無數文化寶藏的主人,作為五千年文明血脈的傳繼者,我們再不能停滯和滿足于“中國加工”、“中國制造”帶來的微薄利潤,應該更多的去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典范”和“創意典范”。
同時,我們也期望著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不僅是個文化資源大國,還要成為文化產業大國、文化輸出大國,為此,我們應堅持科學發展觀,應用科學規律、經濟規律和文化規律讓全球人民享用真正“精純”的中國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