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8日國家信息產業部公布中國移動北京資費調整方案,用戶撥打本地電話最低話費為0.2元/分鐘,接聽電話最低為0.02元/分鐘。5月18日,中國聯通也宣布下調北京資費標準,其中如意133品牌本地主叫下降了63%,長途下降了76%。此次運營商價格調整一方面被認為是迫于外界輿論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則被認為是3G時代到來之前運營商自身發展戰略上的一次未雨綢繆。時至今日,3G在中國的討論已有6年之久,從牌照的發放到3G技術的選擇再到終端手機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這些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可3G就像一個“害羞的新娘”遲遲不肯揭開她的紅蓋頭!
第一篇:你到底“愛”誰?
3G牌照是3G時代的通行證,因此各家運營商使出渾身解數渴望得到那珍貴的牌照,渴望在移動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電信與中國網通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率先獲得牌照的幸運兒。因為這兩個固網運營商都涉足小靈通業務,相對移動運營商而言,它們沒有經營移動業務的權利,要經營移動業務就必須先取得牌照。恰巧小靈通網絡頻段和TD有20個網絡頻段重疊,一旦取得3G牌照,固網運營商很容易把小靈通網絡改造為3G網絡。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陳金橋博士曾表示,固網運營商獲3G牌照,也是轉型成為全業務運營商的最好時機,所以3G牌照極有可能先發放給固網運營商。
中國聯通憑借多年在移動通信領域的運營經驗及用戶基礎,制訂了GSM/CDMA兩網協調發展的策略。目前聯通CDMA分為四個檔次:一是世界風雙模手機,針對高端用戶;二是新時空,針對聯通中高端用戶,另外,CDMA的行業用戶也在此范圍,包括交通新時空、警務新時空等;三是針對青少年的“UP新勢力”;四是大眾品牌如意通。G網則按照“保存量、促增量”的思路,抓新增用戶的同時維系與挽留老客戶,確保G網業務的穩定增長。兩網在定位上是高端、中端、低端全面推進,同時要確保兩網存在一定的區隔。從技術上,中國聯通的CDMA1X是CDMA2000的第一階段,因此升級到3G是非常容易的。由此可見,中國聯通將來的3G用戶可以從CDMA的中高端客戶中很自然的過渡而來,而技術層面中國聯通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中國移動在投資力度、運營能力、獲利能力和網絡能力方面都非常強大,其在移動通信領域內的市場第一的位置不可動搖。截至2005年底,中國移動累計新增用戶4251.9萬戶,用戶總數達到26406.2萬戶,為3G準備的GPRS也達到了903萬戶的有效用戶數,因此在未來3G發展中端用戶市場基本不用發愁。只要確保高端用戶市場和鞏固現有用戶不流失,讓其全部順利地由現有網絡過渡到將來3 G網,其次進一步擴大網絡覆蓋,發展新的用戶和拓展低端市場就可以了。另外中國移動在運營中向來重視新技術新業務的發展。2005年12月,中國移動的新業務收入達到49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4.72%,新業務收入占營運收入的比重達到20%。
目前,經歷了3輪外場測試之后,由大唐和鼎橋協助中國電信在保定建網,中興和鼎橋在廈門協助中國移動建網,大唐和中興合作在青島協助中國網通建網進行最后一次測試。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已經分別獲得188號段和189號段,用于此次TD-SCDMA規模測試,此外,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網通已經發放了近1萬部TD-SCDMA終端。據業內人士分析,發牌結果極有可能在6月舉行的TD國際峰會上宣布,3G牌照最終花落誰家,我們拭目以待。
第二篇:我等到花兒也謝了?
早在2000年5月國際電信聯盟(ITU)即制定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3G標準,完成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其中,W-CDMA(DS-CDMA日歐規)為基礎網路。這個系統是日本的NTT DoCoMo、歐洲的Ericsson和NOKIA等的共同開發,從無線網路的部分以至于從基地臺到行動電話終端的規格的采用。此后,奧地利、比利時、意大利、挪威、波蘭瑞典、葡萄牙、瑞士、英國、德國和韓國等國相繼于2000年申請發放3G牌照,而新加坡、香港等地也于2001年提出申請。截止2002年底,全球已經發放了114張3G牌照。
中國從2004年開始有消息稱要發放3G牌照,此后發放牌照的時間隨著人們的自我推測不斷在欣喜中誕生然后在焦急地等待中破滅。直至2005年5月18日,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在出席北京財富論壇時表示,中國承諾在2008年提供3G技術服務,這是中國政府在啟動3G服務日程上的首次表態。有了政府的表態,人們的推測似乎變得有據可依,遺憾的是至今仍沒有人猜出發牌的確切時間,政府也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一次次“狼來了”的呼聲讓廣大受眾在漫長的等待中漸漸平靜下來,沒有了幾年前的欣喜與狂熱。不知道3G牌照真正發下來的那一天還能不能引來人們心里的陣陣漣漪?
第三篇: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3G牌照尚未發放,網絡尚未啟用,而多款新型3G手機卻已在各地的手機市場開始熱銷,不過熱銷的背后卻也是麻煩多多。
早在2005年7月左右3G手機就已進入重慶水貨手機市場。供電局的一位張先生為了追趕時髦花了4000多元錢購買了一部MOTO A10003G手機,本以為可以在朋友面炫耀一番,可誰知問題卻接踵而至。先是攝像功能無法使用,隨后手機功能鍵也壞了,找人修卻沒零件換,最終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像張先生這樣的事情在天津、廣州、上海等地均有發生。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所謂3G手機主要是港版和歐版而決非正常渠道的產品,它們主要來自已經開展了3G服務的國家和地區。其中“歐版”機由水貨商以低價收購然后轉回內地市場,在廣州、深圳等地刷新手機系統,改成簡體中文操作系統并更換包裝盒,不過經過改版才有的簡體中文菜單非常容易出現死機問題;而“港版”機則是針對香港地區發售的3G手機。由于國內尚沒有相對應的同型號“行貨”產品銷售,因此這些3G手機也算不上“水貨”,準確來說可以成其為“偽3G”。
3G手機功能繁多如視頻電話、高速上網等,但離開網絡支持這些功能都無法實現,3G手機也只能算作一個擺設了。因此,專家建議廣大的消費者保持理性,不要被閃著光環、披著華而不實外衣的“偽3G”所蒙蔽,不然到最后受傷的還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