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小易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所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是對“乾、坤”所秉持的“易簡”:原則進一步的推演:大道運行,容易就更易于了解“易”的本質,簡單就容易遵從。后面一句則環環相扣進一步說明了“易知”、“易從”的好處:容易了解“易”平直的本質就會有親附,簡易順從、容易遵從就會有功效,有成就。容易感知就使人不費解,就容易使人有親近感和依附感,而容易遵從就意味著容易施行,就容易形成階段性成果。的確、看看很多人的成功經歷,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這段文字并不難懂,平實而優美,進一步強調了“大道至簡”的道理,說明沒有高深莫測的學問,只有簡單平實的道理才是最有力量的。兩句通讀下來,更讓人感嘆《易經》不愧為眾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百家思想;學說都能從中找到發端。道家認為“易簡”有自然而然的意思,即不強調更多的人為因素,尊崇天道,順其自然,能做到就已經很好了。
而從“易知”、“易從”到“有親”、“有功”,孔子把儒家的人文思想融入其中了。有親附、有遵從這屬于領導學的范疇。《系辭》上傳、下傳都隱含著儒家的思想,即倡導人文精神的強健,推崇成就。這其實和孔子向往周朝的文化有關。應該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是從周朝開始的,當時周朝文化正是強健而進取的,又很實際,崇尚功業;就拿周人祭祖這樣一件大事來說,當時商朝是祭鬼,而周人是祭祖,并且是有選擇的,即并非所有的祖先都會受供奉,比如一位先祖沒有卓越的功績,沒有感人的精神,那也不在祭祀之列,此外還有明文規定列入祭祀名單的標準。應該說,正是得益于這種強健的思想、務實的精神,中國的傳統文化才得以延續發展。
儒家思想對人的精神強健和成就功業的主張,實際也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肯定。儒家思想認為談天、談地都可以,但是最后還要歸結到人,歸結到人和事業的關系,而對于人和天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沒有迷信和恐懼;儒家思想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中一個恰當的位置來表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儒家強調人文精神的強健;強調功業成就,這對推動社會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以上的“易簡”原則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對于個人,在管理經營、實現個人目標追求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也可以說是修事建業的前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