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產的評估歷來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創業投資過程中,一些企業擁有許多專利和專有技術,這些技術往往構成創業企業的主要資產,根據2004年無形資產評估有關規定:出現無形資產轉讓、投資、企業整體或部分資產收購和處置等經濟活動中可進行無形資產評估。
如何評價這些技術并適當地量化,在創業投資活動當中就顯得格外重要。
不同關系利益者的態度取向
在創業投資中,諸如股份制改造、引進新投資者,或合資過程中各利益群體都有高估或低估無形資產的行為動機。如原始股東一般的情況下趨向于高估無形資產和低估負債,有的是保護國有資產不流失或保值增值的目的,有的是爭取控股權或在凈資產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有的是為達到公司法規定的硬性規定要求。
與此相反,新加入股東一般傾向低估原有企業凈資產,主要動機有爭取新股東在凈資產中占有更大的份額,為未來的凈資產升值預留足夠的空間,盡管新股東有低估資產的動機,但缺少相應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我國的現行經濟體制下,受非商業因素的影響較大),新股東的地位相應地比較被動。
警惕無形資產評估時慣用的“技巧”
由于無形資產特有的性質,選取參照物較難,一般不宜采用市場法和成本法,大部分采用收益法,而在收益法中確定因無形資產而為企業帶來的超額收益值,收益年限及折現率都非常難確定,有些企業則利用上述各種因素“調整”無形資產評估數額,一般評估時采用如下“技巧”:
1、市場描述方面存在主觀測算陷阱、替代陷阱和需求陷阱,即采用主觀測算的數據對市場容量進行描述,而忽視實際的客觀需求以及行業實際生產和銷售能力及其增長,忽視需求增長的階段性,忽視互補品及替代品的不足甚至缺失,有時通過無效需求替代有效需求,以及國外的市場需求代替國內的市場需求,若干年后的市場需求代替現在的市場需求。
2、在評估預期超額收益值時基數有意地被增大,且不合乎實際地按一定的比率呈幾何增長,而企業的正常成本和費用卻不變,甚至呈下降的趨勢。事實上,企業的銷售收入及服務收入與成本費用的變化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眾所周知,某些新產品銷售在短期內呈上升趨勢是可能的,但隨著競爭的加劇,產品的銷售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平穩甚至下降趨勢,一些企業為做高無形資產“經常忽視”價格需求彈性的限制,想當然的價量齊升,極少考慮銷售價格和銷售量下降對無形資產帶來的影響。
3、無形資產受益年限也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般地,企業獲得超過市場平均利潤的時間段在3—5年左右。盡管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技術保護年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保護期限為10年,但實際情況是有些專利技術、專有技術作為資產為企業創造利潤的時間遠小于保護年限,同時還應考慮專利及商標等取得的最初年限與評估時的年限跨度距離,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形資產損耗也越來越大。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還應考慮到相關人員的因素,如雖然有些技術名義上歸公司所有,如果沒有鎖定技術發明人及其他技術骨干,但關鍵技術人員離開團隊,技術就變得毫無意義。
4、在選用折現率時較少考慮無形資產的高收益、高風險性,(一般地,無形資產的折現率都應高于有形資產的折現率)不顧及國家政策如金融稅收政策、產業政策變化而帶來的風險因素,人為地降低折現率,使無形資產相應加大。
還有的企業為了使無形資產評估增值將企業把銷售網絡、特許經營許可證、商標、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分開評估。事實上,無形資產往往是各項因素的綜合。這就給企業很大的操作空間,他們往往根據評估目的需要回避評估結構的矛盾,分別委托不同的評估機構或將收益現值算作專利技術無形資產價值或將收益現值算做商標的無形資產價值。導致無形資產重復疊加。例如有的醫藥企業就提出用GMP許可證作為無形資產,事實上,國家醫藥管理局規定到2004年所有的醫藥企業必須有GMP許可證方能生產,GMP許可證已成為制藥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醫藥企業以GMP許可證來作為無形資產評估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盡管一些創業企業高估無形資產會給自身帶來一些既得利益,從創業企業的長遠看,卻影響企業發展后勁,主要表現為銷售收入與資產總額或凈資產不成比例,造成某些財務比率失調。同時,根據財務制度規定:無形資產要在不短于一定年限攤銷完畢計入管理費用,并最終影響經營利潤。無形資產越大,每年攤銷的費用越高,為企業未來的經營帶來壓力越大。另外,企業還要定期為無形資產提減值準備,沒有足夠利潤支持企業,其財務狀況將會越來越糟糕。
還有部分創業企業因在申請企業改制或股票上市時利用資產評估結果調賬,改變了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根據有關規定,這類公司應視為新設公司,調賬滿三年后才能申請上市。盡管這樣做賬面上好看,無形中卻大大增加了時間成本,在某種程度上使企業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