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什么?它由什么組成,怎樣存活,如何實現價值?世界上各行各業的企業不相同,同一行業中的企業也不相同,但這些屬于表象以及個性化的一面,探討企業的本質與共相,其目的在于把握企業的本質規律,認識企業之為企業的根本道理。
企業是什么?它由什么組成,怎樣存活,如何實現價值?世界上各行各業的企業不相同,同一行業中的企業也不相同,但這些屬于表象以及個性化的一面,探討企業的本質與共相,其目的在于把握企業的本質規律,認識企業之為企業的根本道理。只有吃透了這個“理”,才能談得上合乎規范的“管”,管理好一個企業,首先要對企業自身有一個客觀真實的認識。
認識企業,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我們把它分為三種狀態,即要素狀態、運行狀態和價值狀態。這三個狀態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依照邏輯順序互相轉化、互為動力。
第一種狀態,要素狀態。拋去繁雜的枝節,把企業抽象,實質上就是人、財、物(以及物化的一切),外加一個信息。這四個要素構成了企業的本質內容。將“人、財、物、信息”轉變為具有競爭能力的和經營價值的“人才、資本、品牌、形象”等是所有企業共同的追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人、財、物、信息,企業不能稱之為企業,有了人、財、物、信息,不能轉化為能量和價值,企業不可能存活下去。所以,我們從要素的角度看企業,共性的就是人、財、物、信息,但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差別來自于對企業自身要素的挖潛和發揮。
第二種狀態,運行狀態。企業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解決了空氣、糧食和水的問題,還要有系統來消化。“人、財、物、信息”置于活生生的企業之中,表現為一種運動的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使這些要素流動起來的機制與載體就是企業的運行體系,它像一部精密的機器,資源輸入其中,經過流程中的一個個環節,最后輸出的是客戶所期待的產品與成果。在運行層面,企業最容易犯的錯誤,一是缺乏整體謀劃與明確的目標體系,一是缺乏堅決的執行力和過程中的糾偏、修正能力。解決以上兩方面的問題,企業最需要的就是管理,管理即是按照企業內部的運行機制和思想理念,用制度和文化將所有的突發性事件、事件產生的根源因素有效地規避掉,使企業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穩定、高效運行。
第三種狀態,價值狀態。企業不是獨立地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當下現實的社會環境里。這也意味著,企業以及企業產品的價值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要通過客戶對象反映出來。讓更多的客戶認同、信賴并發生購買行為,企業必須站在客戶的角度,將其所擁有的一切、所運行的一切轉化為客戶價值認知體系。在價值層面,市場對于所有的企業都是公平的,它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也是對企業實質更高一個層面的抽象與提煉。只是參與這個過程的不僅僅是企業自身,還有它的客戶,以及社會上的其他群體。社會是一個龐大的關系網絡,企業置于其中,與其周圍的對象發生關系,需要學會的首要原則就是角色置換,即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重新排列組合自己所能掌控的一切,開啟客戶心靈的密碼,緊緊抓住商機,直到掘出金子來。在某種意義上,企業的盈利模式決定了企業的思想意識形態和經營行為效果,不懂得籌劃盈利模式的企業就等于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不可預知的未來,隨時都有可能被無情的市場所淘汰。
從以上三個層面重新認識企業,旨在把企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分出層次來,在不同的層面、狀態和語境中解決不同的問題,達到不同的目標。這有別于慣常做法,一談到企業問題,總是避實就虛,籠統地歸之于戰略問題、管理問題、經營問題等等,而對企業究竟是什么、本應是什么,沒有徹頭徹尾地搞清楚,這就好比,手中拿著刀,但不知道要宰的是牛,還是雞,結果總是鬧出殺雞卻用宰牛刀的笑話來,到頭來還老是說刀出了問題。
全面地認識企業,既要分析它的自然屬性,也要分析它的社會屬性;既要看到它的內容,也要看到它的軀體和靈魂。我們對它的本質屬性認識得有多深、有多廣,我們對它的運作機理認識得有多全面、有多透徹,我們對它所處的社會環境認識得有多貼切、有多到位,決定了我們能同它走多遠、走多高、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