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絲綢之路主干道研究者甚多,并且已基本上得到國內外學者和公眾的認可,但絲綢之路的另一條主要線路——河南道,至今仍鮮為人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是絲綢之路河南道主干線經過的主要區域。自前涼至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河南道甘南段由東南向西北,沿岷江和白龍江河谷西行,經大夏河或黃河干道河谷,斜穿甘南全境,連通了四川和青海,成為連接沙漠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的關鍵通道,對西北、西南和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起過重要作用。因之,甘南在絲綢之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河南道的開通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居住于青海湟水流域(即北連河西走廊,南通甘南境內的黃河、大夏河、岷江和白龍江流域)的戎羌民族與甘南的居民進行著原始的民間往來貿易,甘南至青海商業通道的雛形初步形成。這種民間交流關系一直延續到公元4世紀初的前涼時期。西晉以后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群雄割據,張軌為保全河西,在武威建立前涼政權(301~376),統治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東部、青海大部分地區。基于政治、軍事、商業的需要,前涼經過40多年的努力,使官方管理經營的絲綢之路河南道初步形成規模。
繼前涼之后,鮮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渾人于4世紀初,由東北遷至甘青一帶,占據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在南北朝時期被封為河南王,建有“河南國”。當時的絲路咽喉河西走廊受中原戰亂影響,政權割據,經濟封鎖,咽喉地段出現阻塞,割斷了國際交流的大動脈,形勢嚴峻。因此,從蘭州西行,經西寧北穿祁連山扁都口至張掖,或經青海湖北岸西行,穿當金山口至敦煌,或經格爾木穿阿爾金山口至若羌的絲綢之路青海道(羌中道)得以形成。吐谷渾政權由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等多方面的需要,迫切需要開辟一條由自己控制,能夠溝通長江流域和西域的通道。于是在前涼開通的絲綢之路河南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和維護了這一通道,東南接南方絲綢之路,西北通青海道。
河南道的演變
吐谷渾政權開通的河南道,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經營,已演化成一條設施完善、線路固定的國際貿易通道。但隨著吐谷渾國勢強弱和疆域的變化以及戰爭等原因,河南道各支線的暢通程度和使用頻率也有所不同。635~663年,經過隋、唐兩個王朝的致命打擊,河南王國幾乎崩潰瓦解,吐谷渾只剩下柴達木南北支道了。作為一條國際通道,河南道已不復存在,但作為地域性交通通道,仍然發揮著作用。當年,隋煬帝西征和唐李靖西征都是經由河南道路線到達前線的。
宋朝末年,由于西夏占據河西,北宋王朝聯合當地少數民族,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于重新開通經河南道至西域的東西通道。元朝時期,蒙古軍隊先后兩次起用岷江支道進攻大理。明清時期,河南道還在營運,只是已經分解為難以彼此互通的區域性交通通道。其中岷江支道由原來的南北走向改為東西走向,成為溝通益州(成都)和甘南西北的通道。
河南道的路線
狹義的河南道僅指甘南迭部的卡壩至青海湖伏俟城一段的線路;廣義的河南道則是從古益州(成都)經川北通過茂縣、松潘至甘南的臨潭、夏河,青海的同仁、貴德,抵達青海湖,西通敦煌和若羌,是連接南方絲路與西域絲路的國際大通道。該線從成都南下經宜賓—昭通—曲靖—昆明—晉寧—江川—開遠至越南的老街和河內;西南行經西昌—大理—騰沖至緬甸的八莫;從青海湖伏俟城、都蘭南經玉樹入藏,自拉薩抵吉隆或聶拉木—尼泊爾加德滿都接吐蕃—泥婆羅北印度道;或由南疆和田或于闐經克里雅山口入藏,經日土—噶爾穿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河谷,抵吉隆或聶拉木—尼泊爾加德滿都,將西亞、中亞和南亞的陸路交通線路連為一個整體。
絲綢之路河南道有四條分道,即西蜀分道、河南分道、柴達本分道和祁連山分道。它們之間從東南到西北依次連接。
西蜀分道是河南道北起古河南國漒川(今碌曲尕海一帶)境內,經過蜀地西部松潘順岷江而下,通往成都的通道。該道在西蜀,經漢中通往建康(今南京)。在甘肅省境內,東晉南北朝時期分為岷江支道和白龍江支道兩條線路,二線并行,中段可串行。岷江支道沿岷江而行,接白龍江,北端終于白龍江上游迭部縣的卡壩鄉。白龍江支道沿白龍江而行,有扶文徑、武都徑、宕昌徑三條線路,皆起自四川廣元縣昭化鎮,以宕昌徑使用最為頻繁。溯白龍江西北行,依次經過廣元三堆鎮—白河—白水—姚渡,文縣碧口—玉壘坪—臨江寨,武都透防—縣城—兩水—石門,宕昌沙灣—兩河口,舟曲峰迭—巴藏至迭部卡壩古城,與岷江支道相接。白龍江中段原為西蜀分道經漢中通往建康(今南京)的最佳線路,但在東晉、南北朝時期,沿線各地曾發生過大小戰爭200多次,交通時常阻塞雍滯,故中西交通多取道岷江支道。
河南分道是河南道在甘南境內的主要線路,東南接西蜀分道至成都;西北接柴達木分道通往敦煌、鄯善和高昌,接祁連山分道通往張掖和漠北。河南分道分河源支道、隆務河支道和洮河支道。河源支道因經過吐谷渾故都和隋代河源郡而得名,始自卡壩古城,經過迭部—瑪曲—青海河南—澤庫—貴南—赤水諸縣至都蘭的茶卡,亦稱河曲道。隆務河支道主要沿隆務河西行,始自卡壩古城,經迭部—卓尼—臨潭—合作—夏河,出土門關至河州接青海道;或由夏河—同仁—貴德—共和而至青海湖伏俟城;或由同仁北上經尖扎—群科—平安—西寧—湟源—剛察至伏俟城。洮河支道主要經過:洮河流域,始自岷縣古城,溯洮河西行,經夏河麻當—土門關—臨夏—青海尖扎—平安—西寧至伏俟城。
柴達木分道在柴達木盆地南北展開。南支道始自茶卡,經香日德—格爾木至若羌。沿途荒蕪艱辛,但該道既無中原政權突然的征剿斷道,又無北方草原部落的時常劫掠,故而相對安全,因之自開通以來一直都在使用,并成為支撐河南道正常運營的骨干支道。柴達木北支道始自伏俟城,溯布哈河,經天峻—德令哈—懷頭他拉—大柴旦—當金山口,折而北行至敦煌。
祁連山分道是連接絲綢之路河南道與河西走廊的關鍵道路,分扁都口支道和走廊南山支道。扁都口支道由西寧溯北川河北上,經門源繞托勒山(俄博南山)東南山根,北行至俄堡,越冷龍嶺,人益民渠上游至永固,正北往山丹接河西道。除主干道外,其東偏北行經馬營—新城子—永昌可至涼州,北偏西行經民樂—六壩—長安可至張掖。走廊南山支道南接海晏縣的三角城,北側沿走廊南山至酒泉,當地居民至今仍在行走。
甘南境內的絲綢之路河南道,總體上沿白龍江、岷江、大夏河、洮河和黃河干道,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連接四川與青海。這與今天的甘南公路主干道和常規旅游線路基本一致。因此,甘南絲綢之路河南道可以開發成為“香巴拉”之外的又一旅游品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