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選秀制度簡介
為了保證聯盟各支球隊的實力水平不致相差太懸殊,從而增加比賽的精彩激烈性和可看性,在每年的總決賽之后,NBA都會在6月下旬舉行一年一次的“新人選秀”大會。參加“選秀”的新人一般是全美各大學的學生,他們通常是NCAA全美大學生籃球聯賽上的佼佼者。
最近十年來,很多大學沒有畢業,甚至還在上高中的球員也紛紛參加“選秀”,讓NBA的選秀更趨于年輕化。譬如1995年首輪第5位被森林狼隊選中的凱文·加內特,1996年首輪第13位被選中的科比·布萊恩特等人,都是以高中生的身份直接進入NBA的。對于參加選秀的年輕球員,NBA根據他們在大學期間(或高中階段)的比賽表現打分排名。然后,NBA各球隊按照本年度常規賽中的勝率排名,從成績最差的球隊開始,依次挑選球員,每隊每一輪只能選一個新人,通常選秀都要進行兩輪。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平原則,首輪前三位的選秀權次序和戰績相同的球隊之間的選秀次序都要通過抽簽決定。選秀大會前,NBA聯盟會先分發1000個乒乓球,上面注明挑選的順序號。列常規賽成績最差的球隊可挑250個,他們中首選權的機率是25%,以下依次類推。
選秀規則
NBA選秀分為兩輪,各支球隊挑選球員依據一些預定的規則進行。最靠前的選秀權屬于14支上個賽季沒有進入季后賽的球隊,這些球隊將要參加一次抽簽,以決定每支球隊的選秀順序,通常情況下上個賽季戰績越為糟糕的球隊抽到位置靠前選秀簽的機率就越大。接下來的16個順位則留給那些殺入季后賽的球隊,這16支球隊的抽簽順序則依據他們在常規賽的戰績來定,戰績越差的球隊選秀順位越為靠前,因此上個賽季常規賽戰績最好的球隊的選秀位置就最為靠后。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的選秀會當中,選秀順位排在最后一位的并非最后獲得總冠軍的底特律活塞隊,而是常規賽戰績排在第一位的印第安納步行者隊。
第二輪選秀的順序和第一輪相同。然而,NBA球隊允許在賽季球員交易市場上拿他們第二輪選秀的權利作為交易籌碼從其他球隊換來自己需要的球員。因此,由于交易的關系,第二輪選秀的結構有時會與第一輪的選秀結構有很大的不同。NBA的每一支球隊都必須在整個選秀大會的過程當中至少挑選一名新秀球員。同時,NBA聯盟的規則也禁止任何一支球隊把他們未來連續兩年的首輪選秀權都拿去交易。這一規則的出臺部分原因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初克里夫蘭騎士隊的運作,在1980年至1983年期間,特德·史泰平(TedStepien)是克里夫蘭騎士隊的老板,他操作的一系列頗有問題的球員交易讓騎士隊付出了好幾年都沒有首輪選秀權的代價,史泰平的這些失敗的球員交易運動幾乎毀了騎士隊,最終NBA不得不向史泰平施加壓力,讓他出售騎士隊,然后由克里夫蘭當地的一位寓豪古登·甘德(GordonGund)當上了騎士隊的老板,為了促成這筆交易,NBA給了騎士隊幾個未來的選秀權作為獎勵。這條規則只對“未來”選秀權有效。舉個例子:在1999-2000賽季,球隊可以把2000年的第一輪選秀權送走,不論他們是否在1999年選秀中擁有第一輪選秀權,因為1999年的選秀權已經不是“未來”選秀權。但他們不能把2000和2001年的第一輪選秀權都交換出去。許多球隊“隔年”賣選秀權,就是這個道理。另外,球隊手上只要擁有一個該年第一輪選秀權,不論是他們自己的也好,還是在轉會中從別的球隊手上得來的,都可以做數。只要有一個,把其他的都賣掉也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