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已經揭曉,獲獎的5部作品題材風格各異,無論是鉤沉歷史,還是記錄現實,都是沉甸甸的厚重之作,都是力圖在文學品格上有所突破的藝術佳品,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期間長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水平。
2005年4月9日至11日,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經過充分的討論,最后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評選出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它們是:熊召政的《張居正》,張潔的《無字》,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柳建偉的《英雄時代》,宗璞的《東藏記》。現將獲獎作者及其作品簡介如下:
一、熊召政與《張居正》
熊召政,1953年生,湖北英山人,著名作家,湖北萬象文化傳播公司總裁。198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作家班。1969年赴鄉村插隊務農,后歷任英山縣文化館創作輔導干部,湖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長江文藝》副主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副主席,湖北省文聯第四屆執行委員。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作品有:詩歌《制止,請舉起你森林般的手》,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
歷史題材歷來是長篇小說創作的熱點,在創作中基本上有兩個支脈,一派偏重宗正史,一派偏重宗野史。前者往往因拘泥于史實而損害了文學性;后者又常常因對歷史的隨意性而招致批評。而歷史小說的創作正是在這兩種傾向的爭論和競爭中不斷前行。
本屆獲獎的《張居正》可能是爭議最少、最眾望所歸的一部作品,其原因就在于熊召政對用文學表現歷史已經有了清醒的自覺性,成功地調整了自己的敘事策略,他以史為體,以文為用,使作品既有扎實可靠的歷史依據,又有靈動飛揚的文學品性。作品既注意了典章制度和風俗民情的真實,又注意了文化的真實,從形而下和形而上兩個層面上再現了歷史的真實。張居正柄政十年,整飭吏治,梳理財政,把大廈將傾的朱明王朝推向中興。小說中既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事件,如胡椒蘇木折俸、龍袍織造、守邊將士棉衣事件等,又有推行一條鞭法、測量全國田畝、對官員進行京察等重大歷史事件。故事事件中刻畫的張居正、高拱、李貴妃、萬歷皇帝、玉娘等一系列人物個個生動鮮活;在歷史事件中則展現明代中期社會的全景式畫面,從宮廷官府到茶樓酒肆,從寺廟到妓院,從京城到地方,諸如白云觀燕九節的盛況,鰲山燈會的聲勢,具有濃郁歷史氛圍的環境成為人物活動的有力依托。事件與人物、事件與環境、環境與人物水乳交融、互相映襯,成為有機的藝術整體。在這有機的藝術整體中,小說凸顯了張居正作為一個封建社會政治改革家的悲劇性格和悲劇命運。當他手握權柄之時,他能夠實現其強國富民一匡天下的雄心壯志,聲威顯赫、圣眷優渥;而當他一朝棄世,他所推行的改革和由改革帶來的成果便化為烏有,他自己則家產盡抄、爵封盡奪,親人或死或謫。小說不僅刻畫了張居正作為一個政治改革家“鐵面宰相”的一面,而且通過他與玉娘的關系刻畫了他“柔情丈夫”的一面,使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表現。
二、張潔與《無字》
張潔,1937年生,原籍遼寧撫順,生于北京。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她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并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無字》可以說是張潔的嘔心瀝血之作。小說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生活為主線,通過她及其家族四代女性的愛情婚姻經歷,在中國近百年風云變幻、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深刻揭示了女性生存之痛、生命之痛和心靈之痛。與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大量問世的家族史小說不同,張潔的《無字》雖然描寫了四代女性,其著力點卻既不在張揚家族偉業,也不在探尋血脈淵源,而是要在兩性之間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的緊張關系中,深入思索生存、生命與心靈的重大問題。作為男人,顧秋水和胡秉宸無論在人品上還是學識上都相差甚遠。一個是在社會環境的擠壓下把人性中的卑劣和無恥發展到極致的衣冠禽獸,一個是社會潮流涌托起來的學識深、風度佳,能力智慧兼備,品位情調優雅的男性佼佼者。但他們同樣把和他們一起生活的女人葉蓮子和吳為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張潔就是如此尖銳地把兩性關系的矛盾推到了讀者的面前。究其根底,兩個男人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人性中的自私,特別是在與女性關系中的自私。在一個男性中心文化深厚牢固的國度,男性對女性的索取直至榨取都被視為天經地義,而女性則以奉獻、依附為美德,并不斷地以各種形式,特別是以文學藝術的形式為這種性別歧視、性別壓迫罩上一道道溫情脈脈的青紗。《無字》的貢獻就在于,它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女性在這種不平等關系中的錐心切膚之痛,以無畏的姿態向傳統文化思維和社會習慣中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說不。它更深刻的意義則在于,它清醒地向世人宣告,女性的生命苦難是她們自己與男性一起共同鑄造的,女性對男性在文化心理上的敬畏和依賴是她們追求愛情與幸福的最大障礙。
三、徐貴祥與《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筆名楚春秋,1959年生,安徽霍邱人,1978年應征入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集團軍組織處干事、師宣傳科科長,解放軍出版社總編室主任。1991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仰角》、《歷史的天空》,中短篇小說集《彈道無痕》、《天下》等。
軍事題材長篇小說創作近年來成績斐然,其中不少作品著力于塑造我軍高級將領極富個性的形象,尤為引人注目,像鄧一光的《我是太陽》、都梁的《亮劍》都曾經是很有實力角逐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沒能獲獎多少有些遺憾。本屆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獲獎,應該看作是對這一類作品的肯定。《歷史的天空》以戰爭和政治中各種關系的激烈碰撞和微妙變化為背景與溫床,塑造了一個富于性格光彩,棱角異常分明,連缺陷都令人賞心悅目,極為個性化的我軍高級將領的形象。小說從鄉村青年梁大牙(后更名為梁必達)誤入革命陣營寫起,讓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解放后多次政治運動中經受錘煉,最后成長為身居高位而且睿智高尚的我軍高級將領。小說沒有回避梁大牙革命之初的種種非革命的動機和非革命的行為,不給人物人為地設置“高起點”,從而使人物的命運在真實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人物的性格在峰回路轉、跌宕起伏的情節中一步步展現。梁大牙來自底層民間,他的性格中既有民間英雄那些極富魅力的品質(如超凡智慧、過人膽量、敢作敢當),也有底層民間的雜質(如粗魯、蠻橫、不文明)。如果說梁必達本來是一塊未經冶煉的礦石,那么,戰爭和政治斗爭的大環境就是爐膛,堅持原則、斗爭性強的張普景等人則是擊打礦石的鐵錘。張普景永不妥協的斗爭,正是梁必達的政治智慧得以提高和成熟的先決條件。他正是在向張普景、竇玉泉這些具有相當性格質量的人物的接近乃至超越過程中,逐漸顯示出這個人物所達到的素質高度。在他與李文彬、杜預道這類人物的對照中,顯示出了他磊落和坦蕩的襟懷,而在他與東方聞音兩人之間別具風格、別具情趣的愛情故事中,他對東方聞音表面蠻橫霸道、內心深沉細膩的愛情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梁大牙的感情世界,使這個人物的個性色彩更加豐富厚重。
四、柳建偉與《英雄時代》
柳建偉,筆名柳盛元,1963年生,河南南陽人,先后就讀于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獲工學學士、文學碩士學位,現為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系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影視委員會委員。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有各類作品600余萬字問世,主要有:長篇小說《北方城郭》、《突出重圍》、《英雄時代》、《SARS危機》,中篇小說集《蒼茫冬日》,報告文學《紅太陽白太陽》、《日出東方》,電影《驚濤駭浪》和《夏季無風》,電視劇《突出重圍》和《英雄時代》等。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首屆解放軍文藝大獎、夏衍電影文學獎一等獎、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電影華表獎、金雞獎,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等獎項;長篇小說《北方城郭》入圍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突出重圍》被評為向建國50周年獻禮書,《英雄時代》被評為向建黨80周年獻禮書。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受到詬病最多的一直是現實題材的作品。其實,不同題材的作品有著不同的創作難點。有人說過,小說就是“往小里說”。但現實題材的作品關注的常常是關系到國家興敗、民族盛衰、人類存亡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很難往小里說,這就不免會影響到這一類小說的藝術品質。而柳建偉的《英雄時代》的突出貢獻就是基本上做到了從大處著眼、小處著筆,提高了重大主題小說的藝術品位。這部小說所關注的是,在我國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之后,如何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主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定。這一問題不僅題材重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對這一重大主題進行藝術處理時,小說由小角度切入,沒有把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力量作為矛盾對立的雙方,而是設計了兩個成長道路不同、價值觀念不同的人物,讓他們以不同的目的和方式進入私營經濟領域同臺競技,并試圖以他們的不同結局對小說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史天雄和陸承偉各自在家庭和社會或中心或邊緣的地位處境,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情感關系,以及由他們可能聯結起來的社會關系,具有極其豐富的可能性,這樣就為進入大問題鋪設了自由通道。小說還盡可能采用小沖突,沒有把重大的社會沖突置于中心地位,而是設計了夫妻、朋友、兄弟間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感情關系,這些關系層層糾纏、彼此制約,不斷影響并推進著事件的發展。而且,小說自始至終沒有致力于重大事件的鋪排和描述,而是選取了小事件。小說中最大的事件是紅太陽和天宇的合并,而這一事件的全部進展幾乎都被安排到了幕后。在前臺上演的則是諸如過生日、看房子,拍電視劇、賣下崗面,夫妻情仇、情侶聚散,至親兄弟心存戒備、重逢戰友志同道合。這些小事件匯成了一股事件的洪流,推動著并反映著大事件的進程,使大事件的最后結局水到渠成。用小角度、小沖突、小事件完成了一個重大主題,《英雄時代》也算難能可貴。
五、宗璞與《東藏記》
宗璞,1928年生,原名馮鐘璞,現代女作家。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就職于中國文聯及編輯部工作。宗璞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主要作品有:《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
宗璞的《東藏記》是在平實中見境界的一部佳作。這部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即小說中的明侖大學的生活為背景,以孟樾(弗之)教授一家為核心,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在國難臨頭、顛沛流離的生存境遇中所表現出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小說中沒有驚天動地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沒有呼天搶地的巨大感情波瀾,更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它只是幾個教授及其周圍親友同事日常生活的平實敘述。然而在戰爭的歲月里,在苦難的中國大地上,本應安坐書齋鉆研學問的教授們,在炮火的驅趕下,不得不從北平南渡到昆明,又從昆明逃到鄉下。逃難、轟炸、疾病、貧苦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他們正是在日復一日這樣的日常生活中,處變不驚,坦然面對。正像書中人物仉欣雷說的那樣:“照說,人都受環境影響,可你們無論環境怎樣壞,總有一種清氣,或說有一種清貴之氣。”這種清貴之氣就是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能堅持做人的原則,保持自尊,關愛他人,守職敬業。當客居的家園在轟炸中變為廢墟,孟弗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書稿;莊卣辰被轟炸倒塌的土墻壓住了半截身子,手里還緊緊抱著光譜儀的光柵;孟嵋面對毆打青環的幾個壯漢敢于挺身而出;孟弗之一家對來中國避難的猶太夫婦的理解與同情;澹臺瑋一旦把殷大士看作自己的朋友,就不避嫌疑地維護她;就連小小年紀的小娃也立志造飛機、強國力......。宗璞憑著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似乎在不經意間完成了對人物性格和事件意義的揭示,彰顯了知識分子的社會道義與責任。
(資料來源: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