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歡欣鼓舞的日子
2005年10月10日上午,艷陽高照,位于涪陵區(qū)的川東造船廠下水斜架四周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人潮涌動。
一艘長92.52米、寬15米、高7.4米,載重量達3450噸的大船——寧化417號,緩緩駛入長江。橘紅色的船體上畫著一道綠色的吃水線。
這艘由中國中化集團海南船務有限責任公司委托川東造船廠建造的大船,是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和制造的3000噸級不銹鋼化學品船。
化學品船是目前世界造船界、航運界公認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化學品船、尤其是不銹鋼化學品船,一直是我國造船界幾十年的追求與夢想。
在這個歡欣鼓舞的日子,這個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經過川東人一年多的努力,這艘造價達8000萬元的化學品船如期下水。
這艘船不僅救活了一個困難重重的三線企業(yè),而且填補了國內造船業(yè)的空白,改寫了中國不能制造不銹鋼化學品船的歷史。
一段找米下鍋的艱難歲月
位于長江之濱的川東造船廠隸屬中國船舶重工業(yè)集團公司,是1966年由上海江南造船廠遷建的三線企業(yè),以前主要建造潛水艇。
1983年初,工廠實行軍轉民,軍品任務沒有了,廠里一下子斷了糧,只好到市場上去找米下鍋。
當時的領導班子帶領職工,北上北京,東去上海,南下廣州,四處奔波闖市場,卻很難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訂單。由于吃不飽,企業(yè)效益一落千丈,職工怨氣很大。
1988年,川東造船廠開始尋求民用造船訂單,但當時造船業(yè)已逐步進入困境,訂單時有時無。
1990年代初期,國外船舶市場開始復蘇,川東造船廠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進軍海外市場,憑著質優(yōu)價廉,一舉拿到了出口東南亞的訂單。可好景不長,隨著鋼材市場的漲價和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到1996年,工廠完全停止了出口船的生產。
川東造船廠一下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怎樣才能渡過難關呢?除了積極尋求訂單外,川東造船廠提出了“思想不亂,隊伍不散,精神不垮,多渠道尋出路”的思路。在加強職工思想工作的同時,工廠積極鼓勵職工集思廣益,積極創(chuàng)新。
為了生存,造船廠饑不擇食,四處攬活干。工廠先后參與過萬州長江大橋、忠縣長江大橋等工程,還涉足過空氣預熱器、混鐵爐等行業(yè)。為了讓職工有口飯吃,工廠甚至辦過養(yǎng)豬場,蓋過磚瓦廠。但這些小敲小打賺來的錢,根本無法養(yǎng)活1800余名職工。
作為專業(yè)造船廠,川東造船廠一直都沒有放棄老本行。在長江內河中跑的沙灘船,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川東造”。但由于沙灘船成本低、技術含量差,附加值低,雖然造得多,但賺不了幾個錢。隨著生產成本的提高,這種附加值低的船幾乎做不下去了。2003年,工廠職工年平均工資才六七千元左右。
一份扭轉命運的訂單
2003年底,一條消息讓廠領導眼前一亮:海南船務公司急需一艘3000噸級的不銹鋼船,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建造單位。在中國船舶重工業(yè)集團公司的幫助下,川東造船廠開始和對方接觸。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原來對方需要建造的船,由上海船舶設計院設計,制造難度特別大。據了解,國內還沒有一家船廠制造過3000噸級以上的不銹鋼船。因為不銹鋼價格昂貴,如果造的船不符合買家的要求,那就虧得血本無歸了。
面對巨大風險,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領導班子經過反復研究,最終下定決心:再難也要拿下這份有可能扭轉全廠命運的訂單。為了給大家打氣,在全廠職工大會上,廠長秦培良動情地說:“如果誰都能干,哪還有我們吃肉的份?正因為別人不能干,這才輪到了我們,這是其一;其二,因為難度大,附加值才會高,才更值得我們去干!”
手里沒有金剛鉆,哪敢攬瓷器活?川東造船廠是重慶船舶行業(yè)的骨干企業(yè),是西南地區(qū)最大的船舶修造廠,擁有完整的生產設備和雄厚的人才資源。海南船務公司被造船廠的誠意和實力所打動,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最終拍板由川東造船廠建造這艘船。
2004年1月18日,雙方正式簽訂了不銹鋼化學品船的建造合同。
一場生死攸關的攻關
為建造這艘船,工廠成立了以廠長為組長,各職能處室負責人為成員的技術攻關小組,對一線管理人員和生產技術工人進行技術培訓。經過長達一年多的精心準備,造船廠進行了幾十項工藝試驗和工藝評定,制定了詳細的生產設計方案。2005年3月2日,正式開工下料。
不銹鋼的焊接是關鍵中的關鍵。由于不銹鋼所特有的物理性,在焊接時很容易產生變形、出現(xiàn)裂紋等缺陷,這對化學品船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問題。這種高難度的焊接工藝技術,不僅在廠里是一片空白,就是在國內同行業(yè)的其他大型船廠,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為攻克這一技術難題,共產黨員、副總工程師陳國秋臨危受難,被任命為不銹鋼焊接試驗技術攻關小組組長。
接到任務后,陳國秋帶著一幫技術人員撲在施工第一線。沒有經驗,沒有樣板,他們就一項項地做不銹鋼的焊接工藝性試驗。攻關小組經過數十次反復試驗,組合了各種各樣的焊接工藝,最終成功地總結出了一系列適合工廠實際生產條件,并能確保該船建造質量的不銹鋼焊接工藝程序。同時,攻關小組也圓滿完成了該船建造所需的60多項焊接工藝試驗,并選定了合適的焊接材料,確定了合理的焊接規(guī)范參數。
化學品船對涂裝技術要求也特別高,要求必須達到兩個100%,即:生產過程實行100%檢驗、生產結果100%符合要求。為保證該船的涂裝質量和工期,技術人員采取分段涂裝加船體大合攏后整體涂裝的辦法,編制了詳細的油漆施工工藝方案。
在涂裝過程中,正值七八月間,工人們冒著酷暑,在狹窄的艙室中,或站或蹲,嚴格按照工藝要求施工,化學品船涂裝完全達到了兩個100%的要求。
施工按照設計要求順利進行,這時又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題。由于盛裝液體化學品的貨艙內殼板是不銹鋼材料,按要求,需對液貨艙的不銹鋼進行酸洗鈍化,而這項技術只有國外同行才有,要用他們的技術,要付一筆高額的轉讓費。
“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不信邪的川東人通過對進口的經過酸洗鈍化的不銹鋼材料進行分析,經過反復試驗、篩選,終于掌握了不銹鋼酸洗鈍化工藝流程的核心技術。用川東人發(fā)明的“土技術”酸洗鈍化不銹鋼后,不僅消除了焊接煙斑及其表面污漬,而且焊接表面成色均勻、光潔、美觀,跟國外技術不相上下。
經過全體職工300多個日日夜夜的共同奮戰(zhàn),中國第一艘由國內自行設計、自己建造的3000噸級不銹鋼化學品船,終于成功下水。
2006年2月28日,“寧化417號”被正式交付營運。權威專家評價說,該船的建成使用,填補了我國自行設計與建造高技術、高附加值不銹鋼化學品船的空白,標志著我國的化學品船建造達到了一個歷史新水平,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船舶制造業(yè)和航運業(yè)的發(fā)展,并且對于國內化工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建造這艘船,川東造船廠一下子步入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銹鋼化學品船建造領域,因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國際國內船級社的高度贊揚,多項技術成果獲得權威認證。
好消息接踵而至:中國中化集團一下子追加了3艘3000噸級以上的不銹鋼船訂單,比利時斯堪馬林公司一口氣和川東造船廠簽下了12艘不銹鋼船的訂單,總價值1億美元……
這艘改寫歷史的船徹底改變了川東造船廠的命運。2005年,全廠職工平均收入比2003年翻了兩番,職工面貌煥然一新,工廠也步入了良性發(fā)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