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岸區萬壽花園社區,就會在右側樓房前看見一塊橫匾——“萬壽花園社區衛生服務站”,橫匾上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衛生站并不大,只有100平方米左右,卻分門別類設有候診室、全科診室、治療室、觀察室,各種醫療設施一應俱全,前來應診的病人絡繹不絕。
說起衛生站,前來就診的患者打開了話匣子。黃婆婆激動地說:“我患腿病多年,四處求醫,都沒有治好,沒想到社區醫院用康復療法治好了我的腿病,再也不用拄拐杖了!”下了崗的范阿姨說:“這兒看病,不排隊,不掛號,還便宜,管用。感冒發燒,到大醫院看病,要花上百元,在這里只需幾十元。”70多歲的賀大爺說:“他們服務周到,態度好,到這里看病像家一樣溫暖……”
然而,在1998年掛牌之初,衛生站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當時,由于南岸區人民醫院距離萬壽花園較遠,社區居民看病不方便,為方便社區群眾,醫院組建了這個衛生站。衛生站的人、財、物都由醫院統一管理,醫院安排了7名醫護人員進站工作,還派了一名科長到衛生站任負責人。
由于擔心衛生站治不好病,社區居民起初寧愿舍近求遠,就連頭痛腦熱等小病都往大醫院跑。
在節骨眼上,在區衛生主管部門和醫院的幫助下,衛生站購置了心電圖機、血糖儀、多功能牽引床、骨質增生治療儀、手提式B超機等醫療設備。
有了好的設備,仍然吸引不了患者。怎樣才能贏得社區居民的信任?衛生站提出了“方便快捷、收費低、能治病”的服務宗旨,變坐等病人上門到主動上門服務。7名醫護人員分成3個組,挨家挨戶為居民進行免費體檢,半個月后,他們走訪了3000多戶家庭。
通過這次調查摸底,衛生站掌握了社區人員健康狀況的第一手資料。站長黃穎指著墻上的社區疾病分布圖說:“社區人員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社區共有6586人,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占總人口的21%,其中高血壓病人占8.63%,冠心病病人占4.43%,糖尿病病人占1.9%……”
在衛生站的候診室,一張萬壽花園小區住戶平面示意圖特別顯眼,醫護人員說得出每棟樓的名稱和具體位置。針對社區老年人多、行動不便的特點,衛生站采取上門就診、定期巡診、按需出診等靈活方式,盡量方便社區的每一位患者。
社區居民吳大姐在大醫院做了子宮全切手術,雖然手術很成功,但她心里放不開,每天憂心忡忡,出院后沒有睡好一個安穩覺,體重也減輕了20公斤。聽說社區有個全科診室,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衛生站。
接待她的是一位全科醫生,通過仔細詢問和檢查,醫生為她專門擬定了治療方案。除了采取藥物治療外,這名醫生還主動上門去做吳大姐家人的思想工作。
在社區醫生和家人的鼓勵下,吳大姐參加了社區腰鼓隊。幾個月后,吳大姐紅光滿面,精神抖擻,身體完全康復了。
社區的全科治療,慢慢有了名氣。
72歲的張大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過去每個月都要去大醫院拿藥,來回坐車顛簸不說,排隊、劃價、拿藥往往要花掉一天的時間。有一次,他拿藥回來剛走進小區,天空下起了雨,他到衛生站避雨,護士不僅笑臉相迎,還端茶送水,臨走之時,還拿出一把專供患者用的傘給他。從此,張大爺再也不去大醫院拿藥了,直接在衛生站拿藥。他逢人便說:“家門口就有這么好的醫院,何必費神跑大醫院啊。”
80歲的谷德輝老人是慢性病患者。兒女長年在外,家里只有他與老伴兩人。一天晚上,患高血壓的老伴忽然感到頭暈目眩,谷德輝老人慌亂中給衛生站打了個電話。不到10分鐘,醫護人員就趕到家。經測量,老伴心率只有48次/分,醫護人員作了簡單處置后,立即把老人送到新橋醫院。在新橋醫院,社區醫護人員一直守護在她身邊,經過一系列搶救,終于把她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就這樣,衛生站以優質的服務感動了2000多位患者。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都感嘆說:“社區醫院像家一樣溫暖。”
目前,在南岸區,像這樣的衛生站已有36個。據調查,南岸區各社區衛生站的門診平均收費僅31.38元/人次,患者所支出的費用,平均降低了40%-60%。2005年8月,南岸區被衛生部、民政部、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
說起衛生站的發展方向,黃站長一臉自豪地說:“我們剛剛被重慶市評為了‘社區衛生服務示范站’。去年我們的年營業額已突破100萬元,下一步,我們要按照多元化辦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添置醫療設備,對醫務人員加大培訓力度,滿足社區群眾的需要。”
編后:
“社區醫院像家一樣溫暖。”這句話,在醫患矛盾日益緊張的今天,讓人感動。今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推進城市衛生綜合改革和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突破口。前不久,國務院專門召開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全面部署了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萬壽花園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實踐證明:只要真正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社區衛生服務就一定能夠贏得群眾的支持、贏得市場的認可,從而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