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重慶市汀來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一次又一次地接待著兩個人:奉節縣康樂鎮鐵佛村已“退居山林”的老支書周友德和現任年輕支書劉其軍。他們對公司董事長汪麗平懇切地說:“到我們那里建基地吧,盡管我們條件差,但村里一定積極配合,保證完成你們公司的生產任務!”
汀來公司靠開發奉節特產咸菜起家,擁有5項專利,現在生產的40多個品種的咸菜,在北京、廣州、武漢等地供不應求,并已遠銷國外。
2001年,也就是整村推進扶貧在全市啟動的那一年,汀來公司將目標鎖定在潛力巨大的農業資源開發上,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在參與扶貧的同時,發展壯大企業。
鐵佛村兩任支書最初找到公司時,汪麗平沒為之所動。企業以贏利為目的,鐵佛村是市級貧困村,交通不便,不適合做企業基地。然而,兩任支書迫切要求改變貧困的愿望,慢慢打動了她,她逐漸意識到:這種強烈愿望,或許正是企業發展最應該珍惜的資源!
于是,60多歲的老支書帶著年輕支書三次上門之后,汪麗平親自帶技術員前往鐵佛村考察。考察結果讓她和村民都很失望:這個擁有絕對貧困戶108戶428人、相對貧困戶359戶1156人的特困村賴以為生的土地,不適合企業所需蔬菜的生長。
但那眾多渴望的眼神和誠摯的面容,使這位在商海里沉浮了10多年的董事長再次捕捉到一種希望,這希望是眼前這些貧困百姓的,也是企業的。而且,盡管土質不好是目前企業做基地的最大障礙,但2003年的教訓,讓汪麗平認為,偏僻閉塞,或許正是建基地的優勢。
2003年,公司曾在一個交通較為方便的村建基地,向農民發放種子、教授種植,結果,蔬菜豐收的時候也是公司失去基地的時候,那些接受他們種子和培訓的村民,把菜賣給了菜販。從此汪麗平明白,那些交通方便的地方是菜販子的地盤,企業不可能與菜販子無休止地打價格戰。
于是,汪麗平意識到,在眼前這塊土地上建基地,既是扶貧,更是機遇。她立即外出考察,最后針對鐵佛村的土質,從貴州引進了一種新品種辣椒——朝天椒。2005年2月,汀來公司與鐵佛村簽訂了種植500畝朝天椒的種植、收購合同。3月,種子入土。隨后,公司專門從貴州請來農技師對農民進行培訓、指導。當朝天椒苗在這方貧困的土地上萌芽的時候,科學種田的觀念,也在村民心里滋長。
然而,剛剛挽手的汀來公司與鐵佛村,一起步便遭受重創:缺水!這時,投入并不太多的汀來公司,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但汪麗平說,汀來公司不可能丟下同伴。如果說最初決定在鐵佛村建基地,汪麗平想得更多的是企業的發展,那么此時,她不能不考慮這些與她一起抗旱的農民的生存。在最艱難的時候,她幾乎每天都會想起一句話:“麗平,大家都在關注你,你要真正起到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啊!”這話,是市扶貧辦副主任趙綦雅說的。她突然明白了一個扶貧工作者說這話的良苦用心,同時看到了企業作為龍頭帶動扶貧的真正意義所在。
就這樣,企業和村莊一起熬著。8月,在干涸的土地上,朝天椒終于密密匝匝地宣示了他們與水源斗爭的勝利。而更大的勝利是,汀來公司根據朝天椒開發的翡翠椒茸等新品咸菜,很受顧客青睞。為了讓農民參與利潤分紅,汀來公司以比原定最低保護價每噸800元高出500元的價格,收購農戶辣椒。
當村民以1300元一噸的價格賣完他們的辣椒時,村民翟茂全種植的5畝辣椒,收入9600元;陳祖中種植的3.5畝辣椒收入7140元,是以前效益的2.5倍。村民說,如果不是汀來公司給他們一條好門路,不知還要守多少年窮。嘗到甜頭的農民,今年紛紛要求增加種植面積,公司順理成章地擴大了基地。
今年1月2日,在中國西部農產品交易會上,市委書記汪洋了解到汀來公司與農民的幫扶機制時,贊賞地說:“這樣好,企業既可以獲得穩定的原料供應,農民又能分享企業的發展成果。”
而今,僅朝天椒一個項目,就讓鐵佛村大踏步地走上整體脫貧之路。這條路,越走越寬:朝天椒季節性強,為不讓鐵佛村土地閑置,汀來公司今年又針對鐵佛村土質,引進了新品種——泰國1號四季豆。這意味著,公司又將有新品咸菜上市。而那些曾經只知道因為土質不好,連紅苕、包谷都填不滿肚子的農民,現在種起了市外的作物,還要種國外的作物,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來的產品,借助公司的平臺,走向了市場,甚至走出了國門。
記者感悟:
特困村與龍頭企業攜手,貧困農民踏上脫貧致富之路,龍頭企業踏上發展壯大之路,從這場漂亮的“雙人舞”中,記者既欣喜地尋覓到龍頭企業帶動整村脫貧的全新模式,更尋覓到了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道理:貧窮也是資源,扶貧也有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