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忠(縣)高速公路在石柱縣境內破土動工,給這個地處庫區的全國重點貧困縣平添了許多生機。從熱火朝天的高速路建設現場西去幾百里處,橫亙著一道山梁,山梁因兩條深而闊的大溝的夾擊,倍顯突兀。這道山梁上,從海拔500米到1200米處,稀稀落落地散布著一個村莊——三河鄉紅明村。
紅明村人的祖輩,也許是因躲避戰亂、災害等而落戶于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但時代進步到21世紀的今天,他們的后代——村里的649戶、2000多人,便因大山的禁錮,始終在貧困中掙扎,就連想養頭豬換點錢,都要花100多元錢請人翻山越嶺地抬,往往還沒到鎮上,豬就死了,一年到頭的辛苦,落得個“豬財兩空”。
幾番折騰,他們傷心地承認,那曾被祖輩用來作保護屏障的山溝,而今已成了阻擋他們通向富裕生活不可逾越的鴻溝。
貧窮不可回避地在這塊土地上扎根并蔓延,即使在政府的一直關注中,那些因受到救助而暫時脫貧的農戶,也仍處在返貧的邊緣,無奈地迎風飄搖。
2004年,石柱縣把“整村推進扶貧試點村”的牌子,深深插進紅明村的土壤。一年后,一條村級公路帶著基礎設施先行的強勁勢態穿梁而過,溝那邊的風撲面而來,辣椒、青蒿、長毛兔、玫瑰香柑等適合本地發展的四大優勢產業,隨之跟進落戶。
對于紅明人來說,這些在全縣已有不短歷史的產業,早讓他們害著“單相思”。無奈不是產了運不出去,就是養殖材料引不進來,直到路通了、水池筑起了的2005年,他們才得以把這些一直在心里瘋長的搖錢樹,種進了腳下的土地。一股勁,他們種下辣椒700畝,青蒿400畝,玫瑰香柑60000多株,養育長毛兔15000只。他們驚喜地發現,似乎一夜之間,他們曾苦苦耕耘卻總是付出大于收獲的土地,宛如大地回春,短短大半年時間,僅僅辣椒和長毛兔,就使人平增收200多元,而山間長勢喜人的青蒿和玫瑰香柑幼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將他們的希望抽枝拔節。
似乎好多年的熱鬧事,都在這一年發生。2005年12月的一天,石河組秦中強家的洗衣機轉了起來,七鄉八鄰的村民圍著觀看。這個洗衣機是上個世紀末秦中強結婚時父母送的,因沒電,從沒開動過,當這個洗衣機跨世紀地轉起來時,人們的心都被轉活了。
鯉魚組村民秦南庭夫婦,男的手殘,女的是啞巴,兩個上不起學的孩子只能倚著門檻“辦家家”。去年,跟著全村村民一起,秦家修起了一個能養300只長毛兔的養殖場,在扶貧部門和村干部的幫助下,秦南庭把雪白的兔子關進了圈里。此外,他還養了10箱蜜蜂。秦中強的洗衣機轉起來后沒幾天,鄉親又都往秦南庭家跑,去看他買的電視機,這是秦南庭有家以來最熱鬧的一天。
今年,以辣椒種植面積上升到1200多畝為先,四大產業都將在紅明村擴大規模,按村里負責人估算,村民人均收入可望增加500元。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與之相連的企業也無可回避地介入了紅明村的脫貧之旅。公司與農戶深情的挽手,必將加快紅明村整體脫貧的步伐。
山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但生活以一種質的變化,那么實際地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了,改變了。四大產業的帶動,讓村民們驚喜地發現:翻過山梁,原來就是廣闊無邊的“平原”。
記者感悟:
秦南庭們那飽經風霜的臉上流淌著的幸福,讓記者尋訪到了眾多像紅明村一樣的特困村的新生之路:產業帶動。是啊,人無恒產,則無恒心,村無恒產,哪能脫貧?有產才有業,有業才有家,產業是農民脫離貧困的橋梁,是農民搭建幸福生活的基石。而要解決產業問題,一家一戶的貧困戶是無能為力的。通過艱苦地尋訪,記者欣喜地發現,在三峽庫區,幾乎每一個特困村,都在依托產業,優雅地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