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近,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黨支部書記吳顯才15年來贍養45個老人的事跡,受到市委書記汪洋的高度重視。他專門作出批示,要求在全市廣泛倡導“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向吳顯才學習。
對吳顯才同志的先進事跡,本刊曾在2000年第5期以《行善尊老的楷模》為題進行過報道。為了幫助讀者深入了解、學習吳顯才的感人事跡,本期隆重推出這篇封面故事。
當一位無親無故的老人,安詳地躺在他的懷里,帶著感激的眼神離開人世時;當一位無親無故的老人,將帶著體溫的橘子塞到他的手里時……吳顯才,這位15年來贍養了45個老人的全國勞動模范、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黨支部書記,總會流下幸福的淚水。
一陣揪心的痛,讓他決定創辦敬老院
52歲的吳顯才出生在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1970年代,吳顯才的父母在窮困中相繼離去。當過川東游擊隊員、解放后又在鄉里干了多年宣傳工作的母親留下的遺言,至今還回響在他的耳邊:“媽這一輩子,有兩個遺憾:一是一直未能入黨,二是眼看著鄉親們還在窮山溝里打轉。你一定要跟黨走,要想辦法過上好日子,帶領大家都富起來……”
母親的囑托,刺痛著吳顯才,也激勵著吳顯才。
“烏龍為什么這樣窮?烏龍山上這么多值錢的東西,為什么不能變成商品?”吳顯才常常在家自言自語。
“是啊,山上處處是寶,我們不能總是端著空飯碗哪!”老吳的妻子黎中蘭也百思不得其解。
改革的春風,終于吹進了大山。
1980年代初,吳顯才借錢,辦起了當地首家農民商店。在商店里,鄉親們在購物的同時,渴了喝口茶,困了睡一覺。吳顯才夫婦的生意,漸漸紅火起來,規模不斷擴大。有了本錢的吳顯才,與縣中藥材公司、土產公司等單位聯系,把鄉親們種植的藥材銷售出去,并掛起了“烏龍鄉山貨代收點”的牌子。
魔芋、核桃、黨參、黃連……這些烏龍山上隨處可見的山貨,變成了一把把鈔票。鄉親們逐漸脫貧,吳顯才夫婦也越來越富裕。
1988年寒冬的一天,身為村電力員的吳顯才,協助電力部門到烏龍村天星組搞電力普查,當天在村支部書記家里吃午飯。
“我好餓啊,我好餓啊!”門外斷斷續續的喊聲,撕扯著吳顯才善良的心。他匆匆吃了幾口飯,借口有事,出了門。
屋外寒風凜冽,一個60多歲的老人,身著破爛的單衣,在地上凍得縮成一團,她那絕望的眼神,揪痛了吳顯才的心。一番詢問后,他得知這位老人名叫張世秀,生活一直無依無靠。
吳顯才把老人送回她那間破爛的小屋,眼前的一切讓他震驚:灶上的鐵鍋銹跡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頭只是一塊磚,磚的中段,因為長期與頭部摩擦,已現出了一道明顯的凹痕,顏色也變得烏黑發亮……吳顯才淚如泉涌。
隨后,吳顯才有意識地悄悄走訪了相鄰的幾個村,發現至少有幾十名孤寡老人,過著像張世秀一樣的生活。
“能不能辦家敬老院,讓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有口飯吃,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1990年初的一天,吳顯才與妻子商量說。
“那要好多錢?我們家就7000塊錢,還要帶兩個孩子,再說,敬老院真辦起來后,老人天天要吃要喝,開銷大得很,你莫開玩笑喲?”開始,妻子黎中蘭不同意丈夫的想法。
“我估計要1萬多塊錢,你這幾年也蠻辛苦的,存折上的7000元,我留1000給你用。剩下的錢,加上6000元的貸款,辦敬老院估計差不多了!”
妻子知道丈夫的脾性,善良的她決定支持丈夫。
吳顯才把家對門的一個廢棄酒廠買下來,并進行了整體改造。經過夫婦倆的辛勤勞作,一座有16間房屋的敬老院在當年秋天順利建成。吳顯才給敬老院取名“常樂”,他希望老人們能夠天天快樂。
1990年12月18日,在烏龍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來自8個村的16名孤寡、殘疾老人,住進了常樂敬老院。
“我是你兒子啊!”
63歲的譚傳賢是個啞巴,有智力障礙,長期靠哥哥養活,哥哥去世后,她失去了依靠,吳顯才聽說后,把她接進了敬老院。
任國賢與老伴譚吉壽,拉扯著60歲的智殘兒子生活,因年事太高,陷入絕境,吳顯才把一家三口都接到敬老院,一養就是11年。
敬老院收留的老人,越來越多。
剛到敬老院的老人,大都不愿洗澡,這是令吳顯才夫婦最頭疼的事情。吳顯才便和妻子分頭給老人做思想工作,并親自為他們洗澡。老吳說:“每個新入院的老人,都得‘開個老荒’,他們大都好多年沒有洗過澡、洗過頭,靠近就是酸味、臭味……但是,每當老人洗得干干凈凈,穿上新衣服,露出憨笑時,我們兩口子真的好開心!”
70歲的啞巴孤老馬昌炳,多年沒吃肉,剛到敬老院時腸胃功能差,每次“打牙祭”后,就要拉肚子。吳顯才每次都幫老人把內褲洗得干干凈凈。
讓老吳操心的遠不止這些。與啞巴、癡呆老人無法交流,老人們爭板凳坐,爭菜吃,瘸子行動不便……一切的一切,并沒有難倒老吳。他只有一個樸實的心愿:只要老人活一天,我就要讓他們吃飽一天、穿暖一天、高興一天。
1991年5月,老吳接來了一個特殊的老人,70多歲的田代翠。這位老人患有間歇性精神病,長期上訪,到處罵爹罵娘。
入院的當天,老吳專門為她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菜。沒想到,以前瘋瘋癲癲的田大娘居然不吵不鬧。“這都是緣分!”吳顯才暗自高興。
可是,好景并不長。不到半月,田大娘就開始天天晚上罵人,任何人都勸阻不了,吵得其他老人無法休息。
吳顯才趕到敬老院給她做工作:“田大娘,不要吵嘛,這些都是你的朋友、鄰居。”
田代翠問他:“你是哪個?我和你又沒得關系!”
吳顯才愣了一下,脫口而出:“我是你兒子啊!”
“我又沒結過婚,哪來的兒子?”田代翠不相信。
吳顯才只好瞎編了:“我是你悄悄生的,生下來你就把我扔了。”
田代翠將信將疑地說,有這個事嗎?從此以后,吳顯才真的改口了,把田大娘叫“田媽”。田代翠老人也不再吵鬧了,默默地認可了這個兒子。
5年后,田代翠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幾分鐘里,她緊緊地抓著“兒子”吳顯才的手,躺在“兒子”的懷里,熱淚長流,最后安詳地閉上了眼睛。老吳也抱著“田媽”,放聲痛哭……
15年來,共有22位老人,帶著對吳顯才的感激之情,戀戀不舍地離開人世。
有一年除夕夜,吳顯才和以往一樣,陪老人們吃團圓飯。
“不是你,我們早就死了呀!你積了大德呀!”68歲的孤老凌文富老淚縱橫地說。
老人們用一雙雙顫抖的手,不停地把菜夾到吳顯才的碗里。吳顯才說:“我永遠是你們的兒子!你們就是我的親生父母!”
“你可真是我們孝順的幺兒!”老人們樂了,笑呵呵地說。
那一夜,不擅飲酒的吳顯才喝醉了!
第二天,吳顯才再次到敬老院照顧老人。年前,當地政府到敬老院慰問,送給老人們幾箱橘子。王文貴老人把分給自己的橘子,偷偷地藏了起來。見吳顯才來了,王文貴伸出了一直揣在口袋里的手,他的手掌里,緊緊地握著兩只橘子!“你吃!”
聽著老人簡單的話語,接過帶著老人體溫的橘子,吳顯才熱淚盈眶……
“德高義重”
辦敬老院,需要親情,也需要錢。當年,吳顯才把廢棄酒廠改建成敬老院時,就背上了6000元貸款。接下來,每年都要為敬老院提供近1萬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豬肉,兩三百公斤鹽巴,加上縫制衣服、添置被褥,還有醫藥費、喪葬費、電費及其他開支,沉重的經濟負擔,反而激發了吳顯才找錢的動力:獻出家里的3畝承包地,供敬老院的老人們種菜種糧;雇請有經驗的藥農,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開墾出20畝藥園;辦養殖場,建棕器加工廠、預制件廠、木材加工廠等小作坊……15年來,吳顯才為了供養45名孤老,先后投入30多萬元。
為了保證老人們的健康,吳顯才建起了一間醫療室,常年聘請一名醫生,為老人們看病。
1993年,在巫溪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吳顯才購買了1.5畝荒山,開辟了“常樂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樹種花,讓辭世的老人,與鮮花、松柏為伴。
1997年,吳顯才再次投入12萬元改建了常樂敬老院。
這幾年,老吳的生意不錯,又積蓄了一些錢,他決定再次改造敬老院,讓老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去年12月25日,敬老院改造工程正式動工:每層樓設一個帶洗澡間的衛生間;床鋪要全部更新,讓老人們睡上席夢思床墊;活動室要擴大,電視機要換成更大的;廚房里要擺一臺電冰箱……現在,230平方米的花園已修了一大半。吳顯才說,這個花園,不但要栽樹種草,還要建一座噴泉假山。這個龐大的工程,需要投資13萬元。
“吳顯才,你究竟圖的啥?”經常有人這樣問。
吳顯才說:“我啥也不圖,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何況我是黨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更是一個共產黨員。”
百善孝當先。然而小孝孝雙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方為大孝。為表彰吳顯才的大孝之舉,1993年,國家民政部向他頒發了一塊“德高義重”的匾牌;2000年,他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04年10月,他當選為大坡村黨支部書記;今年3月,市委書記汪洋稱贊他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寫照,是當代重慶人優秀品格的生動寫照”,并號召全市黨員干部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