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縣東溪鎮鞏固村位于枇杷山山頂,因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故取名為“鞏固村”。然而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鞏固村一點也不鞏固。
1996年11月,在一陣鞭炮聲中,鞏固村小學校舍工程正式開工。一件民心工程,卻成為干群關系從此走向惡化的導火索。
工程開工后,遲遲沒有建好。1999年初,村班子換屆,工程被轉包給了一個新任村干部的弟弟。校舍終于竣工了,然而,村民人均集資50元修建的校舍,一竣工就被質檢部門確定為危房。
與此同時,村民們對村上的財務管理意見大得很。堂堂一個鞏固村,竟然沒有一本完整的賬本。僅在1997年以后的一年半時間里,村里就花去招待費5.8萬元。
鞏固村坐落在山頂,群眾出行困難。為了解決這一瓶頸問題,1997年底,村支兩委著手修建村級公路,由于規劃不科學、沒有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等原因,部分村民不交納集資款,土地被占用的村民得不到賠償。因此,群眾與施工人員打架、打罵村干部的事,時有發生。這條“民心路”,修修停停,七八年過去了,還是一條斷頭路,村民多次到鎮、縣上訪。
經歷危房風波、招待費風波和修路風波之后,村支兩委完全喪失了威信,干群關系十分緊張,經濟發展十分落后:全村900多戶群眾,貧困戶達110戶,僅40歲以上的光棍,就多達97人。
鞏固村如何“鞏固”?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始后,這一難題擺在了鎮黨委面前。
鞏固村要鞏固,必須調整領導班子。
鎮黨委派出工作組進村,采取公選辦法,讓全村黨員、群眾選出43歲、擁有高中文化、任過村干部的何照祿為村黨總支書記,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
新班子組建后,鎮黨委把加強班子作風建設、解決遺留問題,作為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最初,黨員群眾對新班子仍然不信任,村黨總支召開黨員大會,討論續修公路時,黨員袁開國當即離開會場:“就憑你們,我啷個都不相信你們能把公路修通。”
兩起偶然事件,成為干群關系轉變的契機。
村民趙志高家發生火災,村計生專干楊世群聞訊趕到現場時,熊熊大火幾乎將兩間房子全部吞沒。圍觀的群眾誰也不敢去救火。她大聲吼道:“黨員干部,跟我上!”她提著一桶水,帶頭沖進火場。在楊世群的帶領下,群眾齊心協力把火撲滅。等她從火場跑出來,驚魂稍定的群眾幾乎認不出她來:頭發被火烤成一團,衣服被燒了好幾個窟窿,右手背的皮膚被灼出一個黑亮黑亮的水泡。
去年國慶節前,村民倪云生的兒子不幸溺水身亡。倪云生一家哭得癱倒在現場。何照祿帶頭潛入水中搜索,一直忙到夜里11點,終于找到了尸體。何照祿爬上岸,渾身冷得打哆嗦,還忙前跑后安排善后事宜,細心的群眾提醒說:“何書記,你還沒有吃午飯喲!”村民何國珍因占地賠償沒有兌現,對村干部一直耿耿于懷,曾多次上訪,見此情景,他感慨地對周圍群眾說:“我們老百姓有事,還得依靠村干部!”
群眾對村干部的態度發生的變化,堅定了黨總支一般人的決心。
為了把“斷頭路”修通,村干部拿出自家全部家當,抵押貸款13萬元。同時,村支兩委先后召開了26次大會,進行“一事一議”,在深入發動之后,村民也逐漸理解到要想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把修路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去年7月,斷頭路重新開工。曾因占地問題在大街上拉著村干部的摩托車吵鬧的殘疾人孫繼福,主動擔任宣傳員,協助村干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在施工中,他半跪在工地上鋪石塊。今年元旦,伴隨著歡快的汽笛聲,持續8年,換了3屆村干部,鞏固村的公路終于修通了。
鞏固村地盤大,村干部居住分散,以前辦手續,村主任簽字后再到會計家蓋章,往返需花2個小時,村干部有時不在家,村民經常跑空路。現在,村上修建了辦公室,天天有村干部值班。
村支兩委充分利用該村土地肥沃的優勢,鼓勵發展蔬菜種子培育項目,培養蔬菜種子大戶70多戶,產品遠銷貴州遵義、習水等地;爭取到投資170多萬元的土地整治項目,引進業主發展500多畝青蒿。
2005年,先后有27名外村姑娘嫁到了鞏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