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各種行風評議屢見不鮮,這對于促進一些部門和行業轉變工作作風,的確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筆者也發現,在一些地方,行風評議已變了味。
一是把群眾評議變成了行業自評。一些地方在搞行風評議時,把參評票印在報紙上,然后發動行業人員及其家屬積極投票,出現了當日報紙“洛陽紙貴”的現象。“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不難想象,這樣的評議,除了勞民傷財外,還能有其他什么意義?
二是只報喜不報憂。一些地方公布行風評議結果時,往往都是令人“心花怒放”的數據,人們最關心的最差部門卻“不見廬山真面目”。原來,某些領導為了顧及部門的面子,對“墊底”的部門只作內部通報,不公開點名。老百姓不知道哪些部門最差,當然也無法監督“墊底”部門如何整改了。
以上怪現象如不及時剎車,久而久之,行風評議只會變成“評議秀”,受到人民群眾的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