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個啥模樣?到漯河鄉村走一圈,你會發現一個個生活變富、環境變美、鄉風變文明的新農村的雛形。“建設新農村,不管是帶領群眾富裕,還是倡導好的村風民風,都離不開協會這個群眾組織的作用。”省計生協副秘書長毛穎忠說。
生活變富
人勤春來早。對于北方農村來說,春天是盤算一年農事、播種新一輪希望的季節。而在舞陽太尉鎮,陽春三月,農戶們已迎來了第一輪收獲。
“俺養了200只優質長毛兔,昨天剛剪過毛,一斤兔毛賣110塊錢呢,這一下就賺了好幾千。”暖暖春陽下,太尉鎮東郭莊村的計生戶劉秋玲夫婦站在自家兔舍前,笑容滿面。
太尉鎮有養兔傳統,但20世紀90年代初,農戶們遇到了銷售難、兔病多等問題,養殖業一度陷入困境。
2003年年初,東郭莊村民劉春華一家養了100只長毛兔,剪了兔毛后卻賣不出去。一家人找到村計生協會會長、養殖能手劉自學,希望他幫助找銷路。這件事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很快得以解決,但也給太尉鎮鎮長李宏斌帶來了思考:市場經濟下,如何才能改變村民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局面?
“唯有創新,才能得到發展。農民要想進入市場,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產業協會。”在鎮計生協的幫扶協調下,2003年年底,東郭莊村養兔協會成立,把單家獨戶的村民組織起來,共同應對大市場。會長劉自學與協會成員一起跑市場,想出路,從浙江引進了優良兔種,并聘請了專職技術顧問長駐村里。短短3年,協會從最初幫農戶解決銷售技術問題,到統一飼料的供應,一個應對市場的平臺應運而生。到目前,養兔戶占全村農戶數的90%,東郭莊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長毛兔養殖基地。一到剪毛季節,一批外地客商云集于此等待收購,常常是供不應求。
“讓協會成為支部開展活動的有效載體,讓支部成為協會強有力的依托。兩者發揮各自的優勢,就會形成1+1>2的格局。”舞陽縣人口計生委主任閻獻秋如此界定支部與協會的關系。而對農戶來說,則是“支部+協會,農民得實惠。”
在東郭莊村,讓人驚訝的除了那一排排整齊的兔舍,還有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在農院外墻上的紅色牌子,有的牌子上是太尉鎮農村計生家庭小康工程兔業養殖“中心戶”,而有的是“示范戶”。劉紅偉是鎮計生辦駐村干部,他告訴了我們這些牌子的含義:“所有這些掛紅牌的都是村里的計生戶,‘中心戶’是養殖規模比較大、技術比較好的,相當于會員小組長;‘示范戶’是由‘中心戶’帶動、剛扶持發展起來的養殖戶。”全村有15個協會會員被培養成了養殖能手,從而帶動了156戶“示范戶”走向富裕。
紅牌在村里是榮譽的象征,同時也代表著實惠。“舉個例子來說,養殖戶在協會辦的飼料加工點加工飼料,普通村民一斤收4分錢,而計生戶只收3分錢。這便宜的錢是由鎮政府貼補的。別看一分錢少,但量大呀,去年全鎮為此一項就貼補了五六萬。”太尉鎮鎮長李宏斌說。
“按照與匯通簽訂的合同養殖‘綠色豬’,每公斤價格比‘常規豬’可以多賣4毛錢,俺一年向企業銷售生豬1200多頭,能增收近5萬元哩!”漯河源匯區的計生戶李國平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養殖戶了,他是在替企業“打工”,完全按照出口標準養殖“綠色豬”,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就連給豬吃的都是“綠色食品”。
像李國平一樣,如今漯河許多農村計生戶都已“搖身一變”,成為按國際標準從事生產的“產業工人”。背靠漯河“中國食品名城”這棵大樹,源匯區8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涌現出了匯通、三劍客等一批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何發揮這一優勢,強化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匯通集團董事長、企業計生協會會長郭號召說:“政府對我們農字號企業非常扶持,而我們要以工哺農,更好地帶動大伙一起富。”
政府引導,計生協會組織協調,企業積極扶持,農民自愿參與,“支部(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已初具規模。漯河市的各種農業產業化模式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帶動了全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環境變美
筆直、寬闊的街道,兩旁冬青林立,梨花飄香;家家都是紅頂白墻,門前有草地、花坪、路燈;平整的田地周圍,也是樹木環繞,一渠碧水淙淙流過……
走進舞陽縣北舞渡鎮鹿莊村,我們真正體會到了田園式村莊的秀麗風光。“村里看不到亂堆亂放,晚上路燈照得村子跟白天一樣,一點都感覺不到自己還是個農民!”一位姓張的村民說。
因養殖業、加工業發達,鹿莊是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可在幾年前,這里還遍地是雞糞、污水,“豬亂拱雞亂飛,蚊蟲蒼蠅鉆糞堆”。曾有一位臺商和夫人來村里考察,夫人進了一趟廁所,出來嘔吐半天。這在村民嘴中流傳的“笑話”,聽在村支書、協會會長陳賡華耳里,很不是滋味。“我們村已經有面粉加工廠、方便面廠和工業園區,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不是光有錢就行了,還要改善方方面面的生活。”
2003年,陳賡華忍痛賣掉了縣里獎的面包車,用于沼氣建設。那時沼氣還是個新名詞,村民們聞所未聞,無人響應。陳賡華一邊挨家做思想工作,承諾每戶給予700元的資金扶持,一邊動員村里的協會會員帶頭。2003年年底,村里第一批60戶沼氣池建成。
“一贊沼氣能做飯,省柴省時又省電;二贊沼氣好衛生,不生蚊蟲和蒼蠅;三贊沼氣真生態,肥田殺蟲無毒害……”很快,這首由會員自編的“十贊”沼氣歌在全村傳開。3年過去,全村家家戶戶都建了沼氣池,那種裊裊炊煙升農家的情景在這里已成為歷史。
鹿莊村將沼氣和農村改水、改廁、養殖、種植有機結合起來,這被稱為“中原生態模式”。張云祥是鹿莊村第一批建沼氣戶,因是計生戶,他家又被免去了300元。“建個沼氣池一共需要千把塊錢,我這幾乎是免費的。”走進他家的廚房,只見锃亮的沼氣爐、用瓷磚鋪的潔白灶臺、干凈的餐具,不見一絲煙塵。扭動沼氣灶開關,一股藍色的火苗瞬間騰起。談到沼氣引發的廚房革命,他說:“以前燒柴的時候廚房里到處是柴草,四面墻壁都是黑的。自從建了沼氣池,俺農民也換了個活法,和城里人沒啥兩樣,外地的姑娘爭著往咱這兒嫁。”
沼氣池不僅給農民的生活方式帶來革命,山綠了、水清了、村莊美了,還是個“搖錢樹”。以一口沼氣池為例:用沼氣點燈、做飯,一年節電節煤能省500多元;用沼氣渣當肥料,一年能節省肥料費200多元。
鄉風變文明
山村晨來早。剛剛7點,“咚咚鏘、咚咚鏘”,一陣歡快的鼓樂聲就在濃郁的油菜花香氣里響起。這是漯河市源匯區空冢郭鄉空冢郭村,人口文化大院內,村民們正踩著鼓點扭動著腰身。一陣又一陣的說笑聲,給這個初春的早晨增添了無限活力。
中原農村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燦爛悠久,戲曲、快板、嗩吶、秧歌、腰鼓等十多個民俗文化品種,在山鄉被代代相傳,人們喜聞樂見。
65歲的老支書、村計生協會會長溫五棟是這支文藝隊的“總導演”,也是組建者。“以前村民忙吃穿,現在富裕了,也要追求精神享受。”宣傳隊由最初的幾個“有文藝特長的”會員發展起來,如今已有了二三十個人。每當中央和地方有什么新政策出臺,或者村里有了婚育新風尚,他們就會在幾天內編成小品、快板、戲曲在村子里演出。“說說新風尚,唱唱新文明,比大喇叭喊話、辦黑板報效果都好。”源匯區計生委主任譚友成說。
和空冢郭一樣,每到農閑,漯河市各個村莊的人口文化大院里就熱鬧起來,各村協會都盡其所能為會員和群眾豐富生活、學習科技、發展經濟提供便利條件。
舞陽九街鄉屈崗村的人口文化大院是村里人氣最旺的地方。偌大的院子里,會員之家、人口學校、圖書室、棋牌室、乒乓球室一應俱全,甚至還有一個大籃球場。大院門前是一排健身器材,幾個老人和孩子在暖融融的陽光下玩得正歡。
乒乓球臺前,幾位村民正在“激戰”,發球接球的動作十分瀟灑。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民,如今綻放的是孩子一樣的純真笑臉。“過去散散步、走走路就算是鍛煉身體了,現在可不一樣了,政府給我們造了這么好的地方,我們就得學會享受。”
“建設新農村,咱也不能坐著干等。別的大本事沒有,那就爭取當個新農民。”3月28日,剛剛從文化大院圖書室出來的袁運昌深有感觸。袁運昌是屈崗村的計生協會會員,過去,他按照傳統方法種植蔬菜,效益一直不理想。自從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這里就成了他常光顧的地方,一遇到生產方面的技術難題,他就到這里查資料。結果,蔬菜產量高了,人又不累,東西又好出手,一年輕輕松松就收入了近1萬元。“農業新科技這玩意兒,不服還就是不行。”
“新農村不能光有蔬菜大棚,不能光有水泥路,不能大家低頭忙掙錢,還得形成‘有事大家幫’的好風尚。以前忙時種莊稼,閑時打麻將,輸了錢就要胡來。現在不同了,生育文化大院建起來,風氣一下子就好轉了。”屈崗村計生協會會長屈富欣深有體會地說。到了農忙季節,村里還請來專業技術人員傳授種養技術、法律知識,幫助大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在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中,漯河農村民風民俗正悄悄發生著變化。“生育文化大院不僅是唱歌跳舞的地方,更是聚人心、傳播科技知識的陣地。在這里,會員和群眾成為了人口文化活動的主角。”漯河市計生協會副會長王大俊說。
(見習編輯/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