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軒轅之丘,天降軒皇……宇內一統,萬民景仰。”
2006年3月31日,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由李鐵城為大典起草的拜祖文,這一天在全球炎黃子孫耳邊回蕩。
李鐵城,是鄭州的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多次為炎黃二帝撰寫祭文的傳奇人物。特別是1996年,他為陜西拜祭炎帝起草的拜祖文,后來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供世人賞閱……
撰寫《祭炎帝文》
說到李鐵城寫《軒轅黃帝之碑》,得從《祭炎帝文》說起,而說《祭炎帝文》,得從一則征文廣告說起。那是1996年,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了一則征文廣告,向海內外有識之士征集“祭炎帝文”。這引起了李鐵城的注意。
當時,他引起學界關注的新作專集《新道德經》剛剛出版。為了這本書,他已是心神俱疲,決定休息一些時日。而這則廣告所要求的內容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撰寫了《祭炎帝文》應征。
李鐵城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涉獵碑文創作。他先后為陳氏始祖、新密原地下黨縣委書記王東旭、臺胞陳超凡、豫劇大師陳素真及本村為群眾做過好事的李國安等撰寫過十多通碑文。其中引起巨大反響的當推為登封一頭義牛撰寫的《義牛冢記碑》,一時間聲名鵲起,被人譽為碑文專家。
以他數十年的學養,寫碑文本是駕輕就熟的事。但炎黃二帝是中華始祖,寫祭炎帝文,非一般文章可比,不涉獵則無礙無咎,一旦涉獵則必祭以心血。他閉目凝神,思索如儀,然后以飽滿的激情費一晝夜寫畢,此后是潤色、定稿、寄出,不久被征文組織者告知文章中獎。2001年,這篇《祭炎帝文》被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選進高中語文教材,享譽全國。此前,四川著名戲劇家魏明倫涉獵碑文,有名望,現在,二人被人并稱為北李南魏。
就是這么一個機緣,在2002年的時候,引出李鐵城先生另一篇更為輝煌的碑文《軒轅黃帝之碑》。
新鄭向稱軒轅故里。當地有始祖山、黃帝廟、黃帝祠等勝跡及其傳說。2002年春,新鄭市為了打造區位優勢,凸顯地方特色,決定以開發黃帝文化為龍頭,發展當地旅游事業。當地在規劃了黃帝故里風景區的同時也為黃帝鑄鼎立碑。為黃帝立碑是大事,為黃帝碑撰文就尤為重要。他們開始尋找,但無合適人選。這時有人推薦了李鐵城。
時任新鄭市委書記的張春香在聽人介紹過李鐵城后,就找來《祭炎帝文》,研讀后說:“我讀了李老師《祭炎帝文》之后,就想,黃帝碑文的作者,除了李老師,沒有第二人了。”當即決定,以特邀的方式請李老師執筆。
人們說,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生發及其成功,都有它的機緣。看來,這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事情就這樣確定下來。李鐵城開始著手撰寫碑文。
撰寫《軒轅黃帝之碑》
李鐵城當年寫《祭炎帝文》時,由于是征文,能否獲獎都無所謂,而《軒轅黃帝之碑》一文,則非等閑可比。作為炎黃子孫,能為始祖碑記,李鐵城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到忐忑。他時時反問自己:黃帝德配天地,功高蓋世,我能把他的功勛以及人文精神原原本本表達出來嗎?這樣重大的文章寫出之后能得到當代人的認同嗎?如此思量,使他逾加謹慎小心,不敢稍有疏忽。思慮既妥,鋪開稿紙,他畢恭畢敬地寫下了碑題:軒轅黃帝之碑。
碑文共660余字,是標準的短文。碑文起句:“夫天地悠悠,生生滅滅。”寥寥數字,涵古蓋今,思越時空。表面看似乎離題頗遠,實則此正體現了作者賦予碑文思凝萬古的渾厚和深遠。起承之下,文章開始狀寫黃帝為我中華文明“繼炎而起,肇造初創,畢其大成”等一系列彪炳千古的殊勛,從“教民耕牧,始備糗糧。建筑宮室,暑避寒藏。制造舟車,以便來往”到“榮制音律,始娛宮商。蒼頡造字,告別愚盲”;從婚喪嫁娶之儀的確定到衣食住行之具的規范,皆有描述,一一備至。
在寫碑文的時日里,為了集中精力不被分心,李鐵城到街上買了一大摞燒餅作為干糧,宵衣旰食地寫。有時,為了寫穩一個字,他竟能沉吟半日。尤其是在夜半,忽然想起某個字不妥,睡夢中他就推被而起……
親自操刀 “書丹”
按照通常作文的慣例,李鐵城將稿子又放了幾天,然后刪改潤色,待到確信文筆圓滿無有疏漏之后才送新鄭市委審看。時任市委書記的張春香拿到稿子,細細閱讀后召集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員和當地一些研究黃帝的專家學者共同審看,大家傳閱之后,均無異議。至此,《軒轅黃帝之碑》定稿。
接下來的工作是書碑。所謂書碑,就是把文章書寫在石碑上,供石工雕刻。據說,古時的書碑程序是:工匠先在碑文原稿的背面描上朱砂,然后粘帖在石碑上,再用布錘排打,把朱砂復印在石碑上,最后由石工依樣雕刻。人們常見的碑文落款有“某某書丹”之類的寫法即是由此而來的。這一次,李鐵城決定親自“操刀”,直接把碑文寫在石碑上。
把碑文直接寫在石碑上,自古以來極為稀少。難怪工匠們也愕然:把碑文一筆一筆工工整整寫在石碑上,這可能嗎?能寫好嗎?這可是需要很深的功底的啊!工匠們的擔心未嘗沒有道理,因為他們沒有見過。但李鐵城胸有成竹,淡定自若。沒見過他正楷書法的人也許想象不出他的字會規整到何種程度,但見過的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他的正楷書法是可以入帖的。
2002年4月的一天,春暖花開,風和日麗,李鐵城先生開始“書丹”。
軒轅黃帝碑碑高三米,寬兩米,要想把碑文直接書寫其上,用站姿或坐姿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伏身趴在石碑上,一字一字寫去。在石板上寫字和在紙上寫字,其難易程度截然不同。在紙上寫字只要氣不輕浮,可以不管呼吸,隨意揮灑就是;而在石碑上寫字第一個必須注意的就是呼吸,屏息靜氣,聚精會神,然后落筆,寫畢,起筆調息。就是說,每一筆都必須在兩次呼吸之間完成,這樣才能在技術上保證每一筆每一字的工整端然,才能在整體感覺上保證一種氣韻的流暢連貫。
平常對藝術之美以及藝術精神一絲不茍的李鐵成,而今對黃帝之碑尤其如此。如同對碑文的撰寫他不允許有一點疏漏一樣,“書丹”時他不允許自己出現一處敗筆。稍有不滿意,即擦去重寫,使每個字的每一筆以及每一筆的起落運行都勻稱得體,明快流暢,渾厚清醇,精神一如。
歷時數日,“書丹”完成。李鐵城先生又反復校勘,直至覺得萬無一失,才回鄭州去了。
刻碑風波
在碑刻完成兩個月之后,《河南畫報》社準備給李鐵城先生和他的《軒轅黃帝之碑》搞個專訪,需要配發實景照片,于是就驅車前往新鄭黃帝故里看碑。
李鐵城先生興致勃勃。因為碑刻完成之后他還沒有看過呢。可是,當他們一行風塵仆仆來到目的地,入眼看見黃帝碑時,只一眼,他就勃然變色:碑文雕刻得太粗糙了。他費數日之功端端正正書寫的碑文,不說渾厚清醇、精神一如的神韻,單是最基本的勻稱得體、明快流暢的技法都失去了準則,畫虎類犬。他不能自制,什么也不看了,只繞著黃帝祠前那個廣場轉圈,口中還念念有詞:這怎么行?這怎么行?那時,廣場上有許多游人,大家看著這個滿頭銀發的老者如此模樣,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紛紛詢問。這樣在廣場上繞了幾圈之后,他斷然決定,此碑文必須磨掉重刻!否則,他心里難安。
把碑文磨平重刻,談何容易?因為此必須把黃帝祠已經修好的白墻藍瓦的圍墻推倒,讓起重機開進來把石碑拆除放倒,再把碑文磨平,然后重新書碑,重新雕刻,重新豎立。不僅麻煩,費事費工,而且費錢。李鐵城先生當時就想:哪怕我自費重刻,也不能讓這樣粗糙的石碑矗立在這里,被人譏笑,愧對始祖。
他當即找到張春香說明情況,張春香聽后,毫無猶豫:“既然如此,就按您老的意思,重刻。”
他說:“重刻的錢可由我來出。”
張春香說:“那哪成?碑刻既然不入李老師法眼,那是我們工作沒做好,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重新返工。您是專家,您出于一個學者的良知,對新鄭人民負責,對千秋萬代的后人負責,作為我們,更應該對新鄭人民負責,對千秋萬代的后人負責。”
當時正值旅游旺季,張春香對他說:“這樣,等旅游季節一過,立即落實此事。”
他心中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
《軒轅黃帝之碑》贏得世人贊嘆
2006年三月初三,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舉行。《軒轅黃帝之碑》碑文那朗朗上口的節奏韻律,那既典雅又通俗的今古文風格,加上那悠揚典雅的古樂,贏得了人們的贊嘆,給大典抹上了濃重的一道亮色。
2005年9 月12日,省委書記徐光春陪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負責同志來到軒轅黃帝故里。在《軒轅黃帝之碑》前,他們站下來觀看,從頭看到尾一個字一個字誦讀。末了徐光春贊嘆說:“河南真是人才薈萃啊。”
現在,在黃帝故里,《軒轅黃帝之碑》已成為品牌景點。人們來此旅游參拜,此碑是必覽之處和拍照留念之處。《軒轅黃帝之碑》的碑文還被拓了下來,印成了碑帖,一經面世,即在文化圈中引起很多人驚訝。因為在人們的眼中,李鐵城先生是學者是詩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畫家和書法家。
《軒轅黃帝之碑》矗立在軒轅黃帝故里已經三年多了。三年多來,它已經接受了千千萬萬前來尋根祭祖的海內外華人的檢驗,被人推崇備至。而這時的李鐵城先生的思維卻已經移向別處,他受邀為曾是古鄭國的滎陽市寫下了《鄭氏三公碑》,最近還為鄭州市的文廟寫下了《孔子之碑》,為詩圣杜甫故里寫了《杜少陵先生贊碑》,為邯鄲的趙王陵寫了《趙王陵碑》等等。這些碑文,內容各具特點,文采一如既往,氣勢雄渾,從容華美,且有的已經和《軒轅黃帝之碑》一樣被雕刻落成,有的正在籌劃之中。
李鐵城先生說:“什么是人生的價值?一言以蔽之,就是能為社會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有益的貢獻。我一介書生,三尺微命,晚年能在‘今古文’的碑文領域為我們的社會文明富強略盡綿薄,我愿已足,除此而外,別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