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浙商王建林投資的姿雅紡織有限公司落戶周口項城高寺鎮,這是一個總投資超億元的招商引資項目。隨后,山東客商投資百萬元的木制品廠,滬商錢光亮投資50萬元興建的希望小學等等大項目相繼在高寺落戶,總投資逾1.8億元。
提及這次投資,浙商王建林說:“這里的環境是‘綠葉’,才能襯出我們企業這朵‘紅花’。”他之所以選擇高寺,看重的是這里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美與和諧,是最有力的推薦信。一系列招商引資項目成功的背后,是周口市提升城鎮文化競爭力的執著精神。
美,是最有力的推薦信
汾河穿城而過,清澈無污,兩岸6000畝灘涂內栽植著30萬株“九九桃王”;鎮內8000平方米綠化帶,綠樹擁簇;合歡、棕櫚、香樟、大葉女貞、含笑,這些在江南地區才能見到的珍稀樹種,如今散落在高寺的鄉間小道上。
2000年,高寺鎮高薪聘請杭州藍天園林設計院和中南林學院的園林設計專家,圍繞最適宜投資創業、最適宜生活居住的目標,對城鎮的綠化美化進行規劃設計。
“我們一直在尋找鄉鎮發展的突破口,找了一圈才發現,還是自己身邊這兩條河最有意義。高寺盤著兩條‘龍’,一條是汾河,一條是曹河,橫貫全鎮東西,灘涂面積9000余畝。”打造生態文化小城鎮——黨委書記金天璽為高寺確立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路子。“亮點是花園新村,切入點是汾河、草河,核心就是樹,觀賞樹加果樹。”
2001年12月25日,平安夜,金天璽與鎮長李斌章在山東濰坊考察樹種。第二年年初,從山東引來的30萬株“九九桃王”樹種被分包給鎮上的各個計生戶種植。“為什么叫九九桃王呢?是因為這桃要長到陰歷九月九才會熟,個大,甜。樹苗都是免費的,由鎮政府出資,這是給計生戶的一個優惠。樹栽好了,掛了果,那收益是顯而易見的,又美化了環境,一舉兩得。” 李斌章說。
轉眼兩年過去,2003年4月5日-10日,汾河灘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高寺鎮首屆桃花詩會精彩亮相。專家、學者,干部、村民,萬人云集,以樹代言,以詩會友。
到了2005年九月初九,30萬株桃樹上已是碩果累累,高寺首屆“金秋采摘游”拉開帷幕,游人如織,盛況空前。
風景為形體,文化是靈魂
“風景為形體,而文化是靈魂”。高寺古有“秀才之鄉”之美譽,境內汾河之濱,早在東漢時期已成為名士居住與郊游勝地。“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文學家應煬,東漢學者官居泰山太守的應劭,清朝禮部尚書余蓮萼,皆長期生活并安葬于此。
歷史發展到今天,吟詩作賦,已成為這里人們茶余飯后、田間地頭的一種樂趣。
1997年,時任鄉長(2001年撤鄉建鎮)的金天璽組織成立了高寺農民詩社。“風俗生于自然。詩社的成立既是偶然,更是必然,它的初衷就是讓農民得到尊重。”金天璽說,“每個人都有煩惱,俗話說‘詩書以言志’,詩社就是這樣一個農民朋友用來宣泄煩惱、抒發胸臆的地方。”金天璽先后撰寫了《小鎮風景》、《桃花之旅》等散文,被譽為“高寺的首席宣傳員”。
詩社實行的是會員制,只要是本鎮的農民,喜歡吟詩作賦,既可申請加入。最初只有十幾個會員,到2005年,登記在冊的就有1100多人。有意思的是,許多村民是雙料會員——既是計生協會員,又是詩社會員。“計生協會和詩社都是活躍在基層的群眾組織,它們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周口市計生委副主任穆海林說。
40歲的張華是高寺程莊村人,身為雙女計生戶的他是計生會員小組長,同時又是詩社牽頭人,他在村頭開的百貨店,成了協會會員與詩友們經常聚集的場所。進貨賣貨之余,身邊發生的新鮮事總是能激起大家的詩興。“寫詩是自己的生活體驗、思想的表露”。
詩社活動十分頻繁,除固定的三月三桃花詩會外,逢年過節、大事小情大伙兒都喜歡聚在一起,用詩詞表達自己的觀點。平時,一批“泥腿子”詩友們經常聚在一起評賞新作,一邊探索發家致富的門路,一邊切磋寫詩填詞的技藝,還專門到田間地角、城市街巷去實地體驗生活的變遷。
鉆研舊體詩的會員楊小陽,原本一有空閑就喜好搓麻將,現在早已“改邪歸正”。他說:“寫詩的時候,我的心情總是特別舒暢,其他活動都替代不了它帶給我的開心。”年近70的吳莊農民詩人涂自彬創作了4000多字的《婚育新風五字歌》。由于內容喜聞樂見,被廣泛傳唱。
詩社也給高寺帶來了一股吟誦之風,無論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日,各家各戶都會用詩詞紀念一番。更重要的是,村民們也開始自覺地讓孩子從小就學詩詞,現在,全鎮能即興創作幾句的農民至少占了三成。
詩社中也不乏一些“廠長詩人”。王長宇是高寺鎮天源酒廠董事長,在企業發展中注重培養干部職工填詞作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企業酒文化。他創作的歌曲《母親》,已由著名歌唱家楊洪基演唱。“辦廠歸辦廠,但我們高寺人寫寫畫畫是一種傳統,丟不掉的!”出于對詩歌的愛好,當地不少企業家還主動承擔了各期詩刊的印刷費用。
2003年,高寺鎮黨委、政府組織專人從村民創作的3000多首詩詞中精選出400多首,斥資2.7萬元結集出版了《高丘聳翠》。2004年,又結集出版了《行吟齋詩文集》、《逸園老人詩選》。
詩和禮,是促進穩定與發展的孿生姐妹。得益于此,高寺民風淳厚,干部群眾無一人修煉法輪功,連續8年無一起集體上訪,也少有違反國策的事情發生。滬商錢光亮一眼就相中了這里,投資50萬元建起一所希望小學,隨后又要追加80萬元教育基金,資助貧困學生。
省內文學界有關人士評說,這些土生土長的農民,能把心思花在詩歌這一“文學中的文學”上,而且成績明顯,特別不簡單。這從一個側面充分反映了新時代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素質決定文明素質
“三農10年,如何破題呢?我覺得關鍵就是要提高農民們的素質。這樣單打獨斗不行,必須形成規模,組織起來,成立各種協會。計生協會是很好的例子,會員帶頭,有利于技術的傳播及國策的推行,解決了許多政府不好辦的事情。農民詩社也是我們探索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有效嘗試,我們還在不斷豐富探索的形式,以此聚人氣、消怨氣、活商氣、揚正氣。”當了10年的基層干部,金天璽感觸頗深。
文化素質決定文明素質。上世紀末,高寺鎮以“家靠詩書,人尚氣節”為主題開展了全民讀書活動,在全鎮叫響了“日讀千字,周寫一文,月看一書,年學一技”的口號,首先在鄉鎮工作人員及村干部身上實施。
高寺的“干部課堂”始于2001年初。那時,鎮黨委書記金天璽用半個月時間走遍20多個行政村,寫出了題為《學習溫州經驗,轉變觀念差距》一文,找出了高寺與溫州觀念上的10大差距,并以此為講義給鎮干部辦了一次講座。不久,鎮中學教師、周口師范學院教授、當地文化名人紛紛走上“干部課堂”的講臺。
最轟動的一次是2004年12月,成功學專家、陳安之的女弟子由佳靜來高寺做成功學培訓。能容納千人的大禮堂,座無虛席,陳安之的成功理念像一股暖流在高寺迅速升溫。
2002年至今,每個月中旬,各個自然村的一把手要到鎮上開工作例會。與其他會議不同的是,沒有領導指示,沒有工作報告,大家坐在一起,只是談談這一個月印象最深的事。也會發一些資料,但遠不是工作總結之類。
“2005年10月15號,也就是重陽節前后,高書記在會上發給我們的,是毛澤東的《祭母文》,‘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程莊村村支書程淑文說,“高書記的意思我們都很清楚,就是讓我們記著關照村里的老人們。”
家里和地里,是農民生活勞作的主要場所,大喇叭仍是這些場所里最受歡迎的宣傳工具。2000年,鎮政府因勢利導,從財政經費中擠出14萬元,開通了鎮上到各個自然村的廣播,開設了高寺新聞、科技信息、法苑天地、鄉土文學等10多個欄目,每天早中晚三次播出從不間斷。隨后又創辦了現代農民學校,聘請10多名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年培訓農民3萬多人次。
先進文化建設總是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目前,高寺鎮出現了“一個精品”,即黃金西瓜生產,“兩個特色”,即中藥材和小雜果特色生產。5000畝黃金西瓜園、5000畝中藥材園、3000畝汾河灘雜果生態觀光農業帶、4000畝草河灘雜果生態觀光農業帶,交相輝映。
高寺還有自己的“鎮歌”。“清清汾河水把我哺育,巍巍高丘寺令人神往……”這首由金天璽作詞、青年歌手吳博藝演唱的《高寺之歌》,會在每個早晨高亢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