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計算機電腦及網絡技術的成熟發展,電腦已經成為辦公桌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他的老前輩——紙是否已經漸漸的推出歷史舞臺了嗎?在最近的4~5年里,社會信息化進程的腳步飛快,各種各樣的信息一下子把我們沖進了信息的海洋,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已經沒有辦法與網絡相提并論,數字化辦公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但是從統計數據來看全球用紙總量從1992年的2.5億噸開始,始終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長,而且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勢頭。
在我國,無紙辦公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了,但是我們并沒有收到任何的效果,相反紙的用量變得更多了。更有甚者為了響應這個口號,不惜重金購買了大量的辦公設備用來和兄弟單位進行攀比,不僅沒有達到辦公數字化、無紙化的效果,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費。
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要提高工作效率,適當的更新辦公設備是必然的,而且各種各樣功能強大的辦公設備的價格已經能夠讓普通人接受,隨之而來的就是打印成本的降低。然而很多人還是習慣紙面閱讀,覺得在電腦上看東西不舒服。再有就是數千年來在中國人頭腦中的意識,認為:白紙黑字再蓋上紅印章才具有權威性。
不難看出,推行無紙辦公的關鍵還是要轉變人的思想和習慣。比如建立節約的意識。有人提出:辦公用紙要雙面利用。這很好,但這只是開始。重復利用紙張并不能根本解決人們意識上的陳舊,只是簡單的降低了紙張的使用量,但也不可否認這樣做已經向無紙化辦公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要轉變思想就要從改變人們日常工作習慣開始,沒有必要的打印工作堅決不打,而且要培養閱讀和攜帶電子文檔的習慣。再有就是要樹立環保意識,造紙業對森林的破壞非常大,而且世界上有1/3的工業廢水源于造紙廠。
在信息時代,辦公設備已經數字化了,但是想做到將紙張拒絕在辦公室之外還不現實。因為紙張便于攜帶、方便記錄、成本低廉等諸多特性使得紙張的生命力極為頑強。否則自從紙張誕生之后的近兩千年來,沒有任何一種材質能夠取代紙張,相信今天的電腦也不能取代。無紙辦公的目的并不是要拒絕紙,而是要在辦公環境數字化的基礎上合理利用紙張。各個單位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無紙辦公。
無紙辦公經典案例:天津市某大型綜合性醫院門診部
在傳統的醫院中,患者進入醫院后首先要掛號,然后到醫生那里做初步的檢查。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開出一些化驗單讓患者進行化驗。這時患者要拿著化驗單到化驗室進行劃價,再到交費處進行交費,接下來要憑交費單再回到化驗室進行化驗。待化驗結果出來之后再到醫生那里進行確診,開出診斷證明和藥方。患者持藥方到藥房劃價,再到交費處交款,然后還要回到藥方取藥。到此整個診療過程結束。
回看整個過程中所有用到紙張的地方:1、掛號單;2、醫生開出的化驗單;3、化驗費交款證明;4、化驗結果單;5、醫生的診斷證明;6、藥方;7、藥費繳費證明。在這些紙張中絕大多數都是需要復寫的證明,用來驗證患者的交費情況以及醫院存檔使用,占全部紙張用量的60%以上,紙張使用量非常之大。
在這家醫院中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醫療信息網絡,患者的所有信息都會通過網上進行傳遞。同樣是前面的事情,在這家醫院中會怎樣呢?
患者進入醫院后首先要掛號,在掛號時,要求患者出具身份證明用以建立患者檔案,并通過網絡通知相應的科室準備對患者進行診療。然后患者到醫生那里做初步的檢查。醫生會將患者需要進行的化驗項目輸入電腦并通過網絡通知化驗室和收費處,由于數據庫中記載了全部化驗項目的收費標準,收費人員會直接得到患者所需化驗的項目和收費情況。患者可以直接到收費處進行交費,省去了劃價的過程。在交費處交過化驗費之后,就可以到化驗室進行化驗,哪里的工作人員已經通過網絡知道了患者所需化驗的項目以及交費情況。待化驗結果出來之后再到醫生那里進行確診。醫生同樣會將患者的診斷證明以及藥方輸入電腦,患者和前面一樣直接到交費處交費后,就可以到藥房取藥,在取藥時工作人員會將藥方和醫生的診斷證明一并打印出來交給患者。至此整個診療過程結束。
回看整個過程中所有用到紙張的地方:1、掛號單、2、化驗費交款證明;3、化驗結果單;4、藥費繳費證明5、醫生的診斷證明;6、藥方。乍一看上去用到紙張的地方沒有減少多少,但是所有使用的紙張都是單頁紙,醫院方面不再以紙制品作為憑證和存檔內容,進而節省了大量紙張。
整個門診系統不僅節省了大量紙張,而且讓患者減少了大量的等候時間。對于長期來此醫院看病的患者,醫生可以非常方便的調出該患者以往所有的病歷進行分析。而且對醫療學術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并對將來各醫療機構間醫療信息平臺的建設提供豐富的經驗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