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經濟這枚硬幣上,一面是生產,一面是消費。文化經濟也是如此,只不過其表現更為隱性和復雜。本文就是在這方面的一個思考和探索,內容涉及多是理論問題,對我們的實踐不無指導意義。
重新定位:“生產與消費”的眼光看文化
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文化生產生活也和物質生產生活一樣,有生產和消費兩大方面、兩大基本環節:一個是社會文化文明成果的創造生產過程,一個是社會已有文化文明成果的占有、享用和消費過程。這兩個方面有統一的本質:它們歸根到底是人自身(物質、精神和全部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再創造運動。一切社會文化現象的價值可以定位于這兩個方面:它們或者滿足人和社會進行文化生產的需要,或者滿足人和社會文化生活消費的需要。前者意味著不斷為社會的文化生產、創造和更新注入活力,后者意味著直接成為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對象資源,使人們享受文化和文明的成果。由此,我們可以并且應該將各種文化體(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在內)劃分為“消費型”和“生產型”兩種。
“消費型文化”,是指直接進入文化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日常文化需要的產品和活動,也包括為了直接消費而進行必要的再生產(復制)和輔助性創造活動。它們總體上處于文化消費的水平,是重復性的,并不改變現有的文化層次。消費型文化以滿足人們一些現實的、感性的、直接的需要為主,為各個層次的社會群體所需要。
消費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娛樂性,尤其是普通群眾可以自己參與其中的娛樂形式。如流行時尚、卡拉OK、大眾健身、旅游、以及網絡游戲等。“自娛”主要是精神消費。雖然這時也有某些精神上的“生產”,如產生出娛樂者的新的精神感受,放松、愉快、自信等等,但基本上還是在原有的品種和層次上循環,如同大量的工農業產品的生產一樣。由于消費文化本身就是要面向大眾的,并且是便于和依賴于大眾參與的,因此也就成為“大眾文化”。
“生產型文化”,首先是指各種原創性活動及其成果,其次還包括滿足文化生產需要、即對文化創新起推動作用的其他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它們所特有的文化性質構成了生產型的文化。它們主要是一些超越現有水平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以“新而又新、精益求精”的特點提升人們的需求層次和鑒賞能力,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創造力的發展和成果的開創性、前沿性。就是說,“生產型文化”的成果總是“首創”的、“深層”的。
生產型文化不僅要求它的提供者要不斷地探索、深化進而創造,而且要求接受者也要具備一定的素質,付出相應的努力。精神產品的創造,需要有必要的積累,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智力和情感。一般來說,優秀精神產品的產出速率在快節奏運轉的當今社會相對較低,用生意人的眼光來看多少有些“吃力不討好”。當然,生產型文化也可以擁有良好的市場回報,問題在于如何經過巧妙的轉化拉近與社會大多數受眾的距離。前面提到過,生產型文化要求接受者具備一定的素質,并付出相應的努力。這相當于給消費者增添了負擔,不利于交易的實現,但是這種消費卻意味著向新的、或更高層次的精神領域提升。只要受眾有提升自己精神領域的需求或者興趣,為某次文化消費所付出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并且是快樂的。
按照上述思路,我們可以將所謂“雅文化”與“俗文化”、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系,理解成文化上的“生產”與“消費”這樣的基本關系。它的意義在于:對于我們這個社會和我們這個時代來說,“精英”與“大眾”的主體分層并不意味著是人與人之間在文化占有上的分裂和對立,而是同一文化體系自身結構和運轉中的分工與合作;同樣,“雅”和“俗”的文化定位,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結構的不同層次、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文化成果的不同水平,而不是彼此根本排斥的對立形態。
目前正在興起的“創意文化”和“創意產業”就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一個橋梁,它具有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它將原創的(精英、高雅)文化成果轉化為大眾消費,并啟動和引導大眾文化向新的層次和境界提升,屬于文化的“再生產”或“次生產”步驟;另一方面,它又是面向大眾消費,依據大眾文化需求來選擇和改造精英文化成果的必要環節,從而也屬于消費型文化的領域。“創意文化”和“創意產業”的這種雙重屬性,使它在我國當前文化建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生產與消費互動:防止“文化沙漠化”
讓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和諧發展,是我們在這方面進行探討的目的所在。所謂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和諧發展”是指:一方面,讓文化消費的需要、特別是它的發展需要,盡可能成為文化生產的需要和動力,以促進文化生產的發展更新,并保持與大眾消費更密切的聯系;另一方面,讓文化創新生產的成果,盡可能快地轉化為消費的需要和動力,以使雅文化能夠真正成為俗文化的引導,幫助大眾文化不斷地上升到新的境界。
文化的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雙向趨近,達到互相支持、互相促進、互相轉化,是一個社會文化體系有良好機制的標志,也是一個社會文化優越狀態的整體表現。如果一個社會的文化體系中,發生了文化生產與消費、“雅”與“俗”之間的分離和對立,那么這個社會就很可能會出現“文化沙漠化”傾向。
“文化沙漠化”的直接根源和核心標志,是文化創造力的衰竭和文化生產的低俗化。文化與人的生存發展緊密相聯。沒有文化生產的發展,就沒有“雅文化”的創新;沒有“雅文化”的創新,就沒有“俗文化”的提高,于是整個社會在文化上就停滯、老化、直至“沙化”。從歷史教訓看來,有可能對文化生產和文化創造力造成實質性破壞的,往往并不是消費型文化本身,而是整個文化體系中的失衡或偏差。例如:為少數人的利益驅使,直接摧殘文化生產力的資源,如剝奪文化生產條件、迫害知識分子、限制思想自由、推行文化專制、不許探索、壓制創新;“精英文化”自我陶醉、自我封閉,不能夠從生活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文化創造力衰減;還有單純追求文化消費,把大眾文化當成唯一的、全部的文化,以為“能夠賣得出的才是需要的,暢銷的就是好的”,忽視引導文化需求;等等。
結語
總之,要想保持文化、特別是文化生產的良性狀態,避免發生“文化沙漠化”,就需要全面均衡地理解和掌握文化上的多種辯證關系,包括文化上的生產與消費、統一性與多樣性、文化生產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機制、群眾文化生活中的普及與提高等等之間的關系。其中,處理好文化體系自身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則具有總體性的基礎地位。一種文化體究竟屬于生產型還是消費型有時是很難劃分的。比如集高度原創性和高度休閑性于一身的文化產品:在它身上既有為文化發展提供新思考和新動力的元素,又有直接滿足消費者現有文化需求的元素。而這,其實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