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各種區域性開發工作的推進功不可沒。統計表明,自1984年我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至今,開發區的GDP、工業總產值、外貿出口、財政稅收等主要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超常規增長速度,并吸收和借鑒了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取得了顯著的聚集效應和綜合效益。
但是,經過多年的運行,隨著區域開發進程的不斷推進,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工業開發區出現了一些令開發者苦惱的現象。
首先,全球對直接投資者的爭奪愈演愈烈。從國際大環境來看,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和需求結構變化,使中國建立在低廉的生產要素基礎上的優勢不斷減弱,國際投資資源正在被包括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以更加低廉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和更加優惠的政策瓜分。據統計,2005年前11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531.2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9%。雖然我國利用外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迅速崛起不無關系,他們對外資的開放態度,使跨國公司在亞洲有了更多的選擇。2004年,在印度的帶動下,南亞地區外資增量達到31%,有分析家認為,印度在吸引FDI上趕上中國可能只需要短短數年時間。
其次,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更加凸現。從國內環境來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推動地區發展特別是重點經濟地區發展的土地資源日益稀缺。自2003年2月18日,國土資源部發布《關于清理各類園區用地、加強土地供應調控的緊急通知》,和2004年10月21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以來,國家對土地供給、土地管理的監控越來越嚴格,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努力盤活土地存量,強化節約利用土地成為區域開發當中必須面對的“生命線”問題。
第三,由于上述兩大原因,國內在各種園區建設的招商引資工作中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各地工業區或開發區為爭奪投資者不斷上演價格戰、政策戰。在個別地區,每畝土地價格已經降至15萬元;在政策方面,有些地區的稅收減免狀況驚人。這種不健康的競爭手段,不僅給區域開發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也破壞了我國招商工作的大環境,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深層次的影響。
筆者認為,要解決上述這些煩惱,加快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極為必要的。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占主導的特征正在開始逐漸減弱,集約型增長特征漸漸顯現。對于區域開發而言,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將帶來產業結構升級,價值鏈向高端轉移。這種轉變集中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區域開發的思想觀念的提升。這意味著要從內斂型向開放型的轉變,打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思想”壁壘、“利益”分割的局面,圍繞一個目標聚集資源和力量。對于區域外部,是著眼點的轉變,重新認識周邊的資源,通過獲取資源、整合資源、優化資源,將資源轉化為價值。
第二,區域發展環境建設的加強。一方面,加強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把區域開發放大到整體區域的發展環境當中而不是圍繞區域內單一項目考慮,通過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協作,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優勢的產業,增強區域自我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
第三,區域管理水平的提高。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然帶來從傳統領域向新領域的躍進。面對全新的領域和發展階段,區域管理的方法、制度需要創新,更為重要的是區域管理人員的綜合管理素質要大幅度提高,特別是要具有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競爭的能力。
本文所述的區域開發的煩惱,實際上是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一些矛盾和沖突。然而,這些矛盾的出現正是區域開發建設的創新工作的原點,區域開發的新階段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平臺上得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