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這當然是一個國家級的大題目。可這個國家級的大題目絕對不只是國家一支筆來寫,它需要很多參與者一起動筆。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參與者就是企業。
去年十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建議在論及自主創新基本體制架構時再次強調,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本次科學技術大會上又一次重申了這一構想。
然而,現實中的中國企業無論是在“主體”意識方面還是在實際擔當的責任方面,都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資料表明,我國擁有專利的企業只有1%,2萬多家大中型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僅占25%,有研發活動的僅占30%,大中型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只占銷售額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也只占0.6%,而我國經濟的技術依存度則高達50%以上。這樣一組數據,足以反映問題的嚴重情形了。
主體要有“主體”意識,主體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唱好主角,看來這已經成為中國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緊迫問題了。
再向深里想一想,這其實是一種不二的選擇。“從資源依賴型經濟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治理污染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要依法淘汰落后工藝技術,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這些指向越來越清晰的發展理念、約束越來越嚴厲的政策和法律安排要告訴企業的意圖只有一個,就是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當然,還有來自正面的激勵,如科技大會提出的要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金融財稅政策,改善金融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等等。
企業內部是一個生命系統,企業外部是一個生態系統。企業只有使自己的生命系統不斷適應外部生態系統的變化,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健康持久的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提出,標志著外部生態系統的新一輪變化正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