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2005年的作品,偶爾也翻閱一些從前出版的散文詩作品集,不禁有些訝異:像編入本書的《彩云朵朵》《巖層燈盞》《述說》《無題》《廢墟之歌》《拼湊的記憶》一類作品,20年前會出現么?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堅持寫作并取得新成就的老一輩作家,將其現時的作品與20年前的相對照,其間又有著多大的差異呵。
20年前,散文詩能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體并駕齊驅地出版年度選么?答案也是否定的。當時不僅沒有現在這么多作者和作品,更主要的是散文詩沒有今天這樣廣闊的讀者市場,沒有今天的地位。
可以說,從1985年至今的20年,是中國散文詩歷史上發展最為迅速,創作,出版、理論研究最為活躍、最為繁榮的時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這期間發生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和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
1985年底,鄒岳漢在湖南益陽創辦《散文詩》刊(至今年底20周年);1986年底,柯藍在廣州創辦《散文詩報》;1992年初,海夢在成都創辦《散文詩世界》……從此,散文詩這一新興文體擺脫了自1918年前后引入中國以來在一般雜志、報紙副刊上的從屬地位,破天荒地擁有了獨立的發表園地。
1987年,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散文詩理論專著,第一部當代散文詩作品選集,第一本中外散文詩名篇賞析出版;1988年,第一本面向全國的散文詩大獎賽獲獎作品專輯出版;隨后幾年間,數以百計的散文詩作品集以單行本或叢書的形式出版;2001年,第一本中國散文詩年度選出版……這些,都在散文詩的創作、出版、理論研究各個領域帶來巨大的推動效應。
長期以來困擾著散文詩作家和文學理論界的“散文詩是不是一種獨立文體”的問題不僅從理論上、更從實踐上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隨著散文詩作品的大量發表和結集出版,散文詩創作隊伍由原來的“寥若晨星”的境況演變到今天“滿天星斗”的壯觀。
散文詩作家創作思想,寫作方式的變化,推動當代散文詩進入新的審美層次,形成繼上世紀80年代初新時期散文詩創作第一個高峰后的又一波高峰,呈現多元的、豐富多彩的新格局。
以上簡要的回顧,不僅使我們站在具有歷史意義的2005年這一級臺階上,看清來路,展望未來,也有助于我們在縱向比較的基礎上更好地欣賞、理解當前的作品。
這部年選折射出進入新世紀五年以及過去20年以來散文詩這一文體在我國取得的進步與成就:被稱之為新興的,邊緣的文體趨于成熟,開始融入文學主流。
現將我對幾篇風格不同的作品的編后感摘錄于后,作為讀者閱讀的參考。
《彩云朵朵》,洋洋灑灑百余行,語言隨意識的轉換而躍動,自然流暢中意象翻新,又絕無標榜“后現代”矯飾之作的滯澀晦暗。“讓眼神化作羞澀的星星,照耀你深深的夜空”,讀到第一行,讀者的心靈即被照亮了。作者曼暢,尚年輕。10年前本人曾在《散文詩》刊上編發過他的作品,鄉土氣息,短小,是其特色。擱筆一段后他重又燃起創作激情,卻不走老路。孜孜以求,原是抵達藝術新境界的真諦吧。陳計會的《巖層燈盞》、鄭小瓊的《人物二題》都是寫歷史人物,都巧妙地繞開了具體的史實,然主旨、表現手法截然不同。陳作以剛勁簡約的筆觸勾畫出人物的“骨頭”——表現其氣節、精神;鄭作則著意將現實與歷史摻和,諧侃中揭示出現實的無奈、不甘與抗爭,這與作者兩年前的獲獎作品《打工,一個滄桑的詞》風格上一脈相承。方文竹《十頭水牛》等四章幾乎使用了四種筆法。作者十余年前曾在一本散文詩理論著作中提出“建構語言這座迷宮”,他是努力實踐著的,于稚樸中求回味,于平淡中見機巧。《十頭水牛》有詩的韻律,而《雪》近乎散文式平鋪,《市委大院門口張貼一張訃告》像幀速寫(注意:“在命運的最深處,生者與死者都找到了/回家的路”這一句陡增了作品的分量)。末章《深夜的黑各則似潛意識的流瀉。
耿林莽:《一個夢及其它》,四章均與夢有關。詩,空靈縹緲,本是詩人的白日夢。《一個夢》竟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母親的一生;結尾祈求母親在自己的夢里住下來,匠心獨運:“媽媽,別走。在我的夢里住下來吧。/我的夢,很暖。”讀此,令眼角酸潮。《睡眠的佛》結尾處耐人尋味:“殿堂里燭火已盡,香煙滅去。佛依然在睡著,睡著。他什么都知道,或許,什么都不知道。”平緩的敘述中含著捉摸不定的禪意。這與“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的傳統表現手法迥異,不斷的探索,創新使其作品引領著當代散文詩的潮流。王爾碑《門外》,恬淡閑適若屠格涅夫的《村》,她另外兩個短章卻有《飛鳥集》般的警辟瑩透:
老人,你為何收藏我?收藏你的往事么?
一葉一蝴蝶?
一葉一朋友?
一葉一人生?
——《落葉》
鮮圣寫散文詩多年了,近作日臻成熟。《國畫》一組五章,寫五位畫家的五幅畫作,于筆墨恣肆里讀出生命的力度,于丹青敷設中透視畫家的風采。《八駿圖》猶妙,32只蹄子直接從畫面上奔騰而出,“前蹄粘著花香,后蹄濺著風雨”,以至敲得“大地復活”,令人為之感奮。楊犁民,讀者可能從本書2001卷上見到過他的名字。這里選人的《大海的每一次轉身》是他突破性的一組新作,直觀的景象,情感的抒發與理性的思考都融匯在純粹散文式的敘述里,像鹽的晶體溶于水而成海水般渾然一體。作品第一章選取海的某一個細部,整體上表現出海的浩瀚、偉魄。作者曾說,他寫這組作品時尚未見到過大海。可見作家依賴生活經驗,更依賴激發想象。
蔡麗雙是近年成長起來的很有才華的香港女詩人。她寫了大量的新詩,古體詩、兒童詩。可她最鐘愛的還是散文詩。她承繼了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有感而發,有為而作,在營造意境的基礎上發掘思想的深度:“歲月把青春帶走,越冬的種子,春天讓它無痛發芽,燦爛開花”(《歲月無痕》),這里“無痛”的奇崛與“燦爛”的平實相對映,而又音韻鏘然,讓人稱絕。
以上提及數篇,無意歸納幾種模式,旨在提示藝術的創造性、多樣性及本書的兼容性、豐富性。例如,同樣是錦句式短章,小米、高詠志、朱立坤三人的作品各異其趣:同樣是寫鄉村,張道發的細膩,雁南飛的抒情,馬亭華的粗擴;同樣是明朗曉暢的傳統風格,《在和平的土地上》與《鄉村短笛》在語言運用上各有特色。洪燭、喻子涵,扎西尼瑪三人的作品都見深度,然各有各的審美取向,在眾多的抒情作品中,敘事成分較多的《凝視著的眼眸》《簡單的故事》有著令人感動的細節。
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片形狀各異的葉子。
都是一只不同斑紋的蝴蝶。
獨自存在,獨自閃光。不可替代。
遺憾的是篇幅所限,經二次篩選仍超篇幅,不得不再予刪減。
本年度有兩件事值得一提。7月,由福建省文聯、《臺港文學選刊》、《香港文學報》、《香港文藝報》聯合舉辦的“柯順杯‘人與自然’散文詩征文”在福州頒獎并舉辦文藝營;9月,《散文詩》出版《全國首屆校園文學大獎賽獲獎作品專輯》(含散文詩)。本書選人了獲獎者渭北、徐豪、周根紅、趙云彩、趙蜀玉等人的作品。
這套《中國年度散文詩》已出版6卷,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并引起作家,專家們的重視。看來出版10卷的目標可能實現。仍寄希望于廣大讀者、作者,于2006年10月底前向主編者推薦(自薦)并寄出當年發表,出版的散文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