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駐白宮的記者無疑是新聞工作者中的佼佼者、新聞生涯中的幸運兒。當然,他們也要經受更加激烈的競爭,付出更大的努力,承受更大的艱辛;如果成功,也自然會享受到更高的榮譽和贏得更大的社會名聲。
作為白宮記者,首先感受到的是辛苦。工作時間長、發稿時間緊、跟著采訪對象東奔西跑以及隨時保持著與同行的激烈競爭是白宮記者的職業特點。那位采訪白宮時間最長的資深記者海倫·托馬斯每天四點就起床,八點多鐘到達白宮,了解新聞線索、整理資料、寫稿;如果趕上隨總統出國采訪,其辛苦就更不待言。ABC電視記者薩姆·唐納森稱,第一次跟隨卡特總統出訪差一點讓他累死。他說:“我們第一站是華沙,兩天之后到了德黑蘭,第二天去了新德里,兩天以后到利雅得,接著第二天到了阿斯旺和巴黎,兩天之后又到了布魯塞爾,然后飛回美國。不管是誰制訂的這個旅行日程,他一定是個十足的瘋子。”
唐納森還說:“卡特總統每天晚上都能得到足夠的睡眠時間,但是我每天只有兩到三個小時時間睡覺。這是因為一旦出國,你的整個時間表改變了。當紐約下午6點30分要播出節目的時候,我們在歐洲已經是午夜12點30分。我們整天在采訪,還得參加為總統舉辦的晚間宴會,然后你才有時間坐下來,為當晚的新聞節目做編輯工作。如果當時我們身處東方,情況就更糟了。那里你的生物鐘要比在美國時提前12到13個小時。從早到晚,你跟著總統采訪,整個夜間為紐約的晚間新聞節目做準備。紐約晚間新聞播出時,東方已經是新的一天的早晨。”
就在這次采訪的第一站,唐納森還發現因為語言問題,一名記者常常被采訪現場的情況弄得暈頭轉向。當卡特總統在華沙機場走下“空軍一號”飛機后,要對迎接他的人群說,他這次從美國來“是要聽取他們的意見并了解他們對未來的愿望”。可是美國國務院的現場翻譯將卡特的話翻成波蘭語時,“從美國來”變成了“從美國逃奔而來”,“愿望”變成了“肉欲”,引起了現場的一片笑聲。唐納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幸虧他的一位常駐歐洲的同事,趕快通過自己在當地的助手了解了事情原委,也為唐納森的報道增加了花絮。
其次是采訪中所經受的困難。首先要了解一下白宮新聞官怎么看待記者。曾任里根和老布什兩位總統新聞發言人的馬林·菲茨沃特對駐白宮記者的描述最為典型。他說:“每天清晨,記者們就像一群獅子在白宮集結。他們齜牙咧嘴,怒吼嚎叫,它們時而匍匐爬行,時而昏睡,偶爾還流露一絲愛意,但總是處于饑餓狀態。雖然他們盡力保持著那種最溫柔的動物外貌,你稍一招引,他們就會狂怒起來。”反過來看,白宮新聞發言人就是這群獅子賴以生存的飼養員。菲茨沃特得出這樣的結論,完全來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認為,在擔任白宮新聞發言人的六年時間里,他每天面對這群獅子,“每一天都是毅力的較量、心理的較量、有備而為的較量和辯論技巧的較量”。
既然是一場較量,白宮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當然要使出渾身解數對付記者,包括利用和制裁。記者要采訪、要報道,白宮新聞辦公室有時偏偏金口難開,讓記者真的像饑餓的獅子抓耳撓腮,無從下手。拿不到新聞還叫什么記者!當然,有時白宮新聞發言人也有自己的苦衷。1984年,美國軍隊已經開進加勒比海小國格林納達,白宮記者紛紛到白宮新聞辦公室求證,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助理波音·德克斯特就是不讓白宮新聞辦公室確認,直到美國軍隊完全控制了局面,才把實情通報白宮新聞發言人,讓后者一人去面對記者的憤怒。
(作者為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責編:舒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