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引來金鳳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科寧達的創業期;九十年代,是他的發展期;二十一世紀初年,是他的飛躍期。
飛躍期的年代,是科寧達向科技產業化更高目標邁進的年代。
科寧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劣到優,經歷著20多年艱辛曲折的歷程。
2002年10月,夏去秋來,業興競發,中科院三環公司告知,美國MQ公司總裁GVEY(加利萊莉)一行五人,即赴寧波科寧達公司作實地考察,具體調查科寧達有否承擔VcM(磁鋼)生產能力,告姚宇良作好接待準備。
姚宇良是清楚的,美國MQ公司是中科院三環公司的外方股東。他是1982年全球兩個國家發明釹鐵硼的其中一個。除在國內生產燒結磁體(釹鐵硼)外,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家快焠磁粉供應商,擁有獨一無二的專利,壟斷著快焠生產磁粉之優勢。由于種種原因和企業根本利益之所在。本來在美國獨家生產VCM(磁鋼)產品——欲轉移到中國來生產。想尋找合作伙伴。
搞釹鐵硼的專業科技人員都知道,這種VCM產品是為計算機硬盤驅動器配套的關鍵性產品。時下中國沒有一家釹鐵硼生產廠家能生產這種高性能VCM(磁鋼)片,而當今中國也沒有一家企業能生產硬盤驅動器。因為這種在計算機、在電腦里能儲存幾千個,幾萬個,甚至幾萬萬個信息數據的信息庫——世界頂級產品。其專業化水準要求很高,工藝技術非常復雜。其難度,當今國人還無法掌握。所以只有一、二個國家才能獨占一方。姚宇良分析了本企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之后。充滿著自信和決心。多少年以前,中國不是不能搞釹鐵硼嗎?結果呢。也不是搞出釹鐵硼科研成果而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了嗎?人家也不是像泄了氣的皮球,刮目相看了嗎?
生產VCM是科寧達發展科技產品的一個新的飛躍,同樣能成功。
姚宇良信心百倍,自強不息,他在做好一切應對的準備。
GVEY(加利萊莉)總裁不遠萬里來了。他是考察北京、天津等釹鐵硼生產廠家后抵甬的。
他見到中國釹鐵硼產業化的創始人姚宇良。仍然擔任著科寧達的首席執行官,仍然為科寧達的航船領航,他感到分外的高興,也為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磁性科技事業而感到欽佩。
在兩天的考察時間里,姚宇良為MQ公司總裁提供了大量的企業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可靠資料。他親自陪同他們深入車間實地考察了磨粉、燒結、沖壓等成套關鍵改備。外商看到分布在幾個車間里的氣流磨、燒結爐從幾臺增至眼下上百臺感到驚訝。姚宇良介紹說,首臺設備是從貴國進口的,后來就逐步逐步國產化了。而且產品質量、操作性能都達到國外水平。他指著這些寵然大物。對GVEY總裁說,你看我們自己搞出的這些壓機,有的曾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有的汽流磨曾獲省科技二等獎,燒結爐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經過多年運行考驗。產品質量都比較穩定。GVEY總裁不時翹起大姆指OK,OK。
科寧達以擴大生產規模為己任,厚利投入,擴建廠房,發展再生產。他把考察組的老外們引到正在大興土木。大搞建筑的二期工程新廠房工地。一幢幢大面積建筑物正在拔地而起。老外們乘坐汽車都看不過來。把老廠建筑物加在一起,將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釹鐵硼生產基地。GVEY總裁問:在建新廠房規模有多大?姚宇良答:6幢建筑物,占地面積243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總投資上億元。技術先進,設施配套,計劃在2004年全部建成投產。
老外們耳聞目睹。又是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
GVEY總裁問:“樣機設備是不是可以由本國提供?”
姚字良答:可以考慮。
這是一個互利雙贏的國內空白大項目,如果能爭取到,那是絕對有利可圖的。姚字良看出美國人對前期工程的興趣,就順水推舟,慷慨出言:假如GVEY總裁先生的VCM項目愿意在這里落戶的話,我公司在建的新廠房首先可以讓給你們!
GVEY總裁臉有喜色,深感高興,用不很純正的中國話說:“很好,很好!”
回到會客室。乘客人落座小憩之機,總辦秘書給MQ公司總裁遞上一本剪報和一本大型畫冊之類的資料。剪報里有以任和君為總編輯的1991年11月23日寧波日報頭版頭條“我市五位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榮獲政府特殊津貼”的要聞,楊國棟排名第一,姚宇良排列第二。市委書記項秉炎、市長陳同海向五位獲獎專家頒發了證書和津貼費,并講了話。
“第三屆中國科技實業家獲獎大型畫冊”,其中有科寧達老總姚宇良榮獲銀獎的彩照,有國家主席江澤民為獲獎代表頒獎和與全體代表合影的彩圖。隨著英語翻譯的聲音,GVEY先生點頭微笑。目視姚宇良表示敬意。姚宇良謙和地說,只供參閱,只供參閱。
在翻閱資料的過程中,總辦秘書抽出一份剪報原件,遞給MQ公司考察組的英語翻譯,請他轉交給總裁一閱。此文是登在1990年3月12日寧波日報上的。專稿的標題是“我們的合資企業辦得很成功?!蔽恼碌氖鹈敲绹鳷RIDUS(瑞特)國際公司總裁HANGUP—MOOX(文恒業)。
英語翻譯把這篇專稿用英語譯給總裁聽:
我們TRIDUS國際公司。作為合資企業——科寧達工業公司的美分合資方,在這里很高興地說,在過去的3年中,我們所參入的合資企業進行得很成功。并有一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光明的未來。
坦率地說,作出一個在中國投資辦企業的決定,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決定在中國辦企業與辦合資企業之時,最擔憂的就是企業能否成功。對我們擔憂的回答,在一年后就有了結果。那一年的紅利幾乎有我們投資的五分之一。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我們也分到了相當的紅利。現在是我們合資企業的第4個年頭。一切看來都是那么順利和容易。我們期望今年有更好的成長和更多的利潤。
我們的合資企業為什么能成功?有這樣幾個原因:
——這該歸功于先進的技術、較高的效率和科寧達全體員工的勤奮努力。
——我們的成功也歸功于市政府及其領導和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領導及其他的領導和我們的合作伙伴的支持、合作和互利。
——我們TRIDUS公司,作為合資方的其中一方。成功地管理了這家合資企業。TKIDUS公司使科寧達公司的大多數產品打入美國和國際市場,并為科寧迭公司提供了最新的技術資料和先進的管理方法?!?/p>
說到這里,聽到這里,GVEY先生高興地說,很好,很好,是出好戲,可以參照,可以參照。他轉過頭來對姚宇良說,就是這個模式,就是這個合作模式,我看可以,你說呢?
姚宇良回答說,我看也是可以的。
會上,姚字良具體介紹了科寧達從創業到發展,從發展到擴大再生產的全過程。
時過半年,美國MQ公司考察中國釹鐵硼生產企業看好科寧達公司,正式決定與這家企業合作生產VCM(磁鋼)新產品,組成聯合艦隊,產銷合一,中方負責生產,外方負責銷售。
到了2003年6月8日,中科院三環公司正式通知姚宇良。要他作為中科院三環全資子公司的全權代表。攜公司幾位高級副總裁赴京,與美國MQ公司總裁、副總裁和三環公司總裁、副總裁共同商談VCM項目的合作事宜……。
年輕英才好當家
3年后的今天。聳立在東海之濱的中國首家生產VCM產品的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早已舊貌變新顏。
當初MQ公司總裁所親眼目睹的科寧達擴建工程,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只是頗具規模。而如今已成“金鳳凰”的棲身之地和專業生產VCM的大本營。
新廠有兩套人馬組成,一套人馬是中方團隊,一套人馬是外方團隊。中方團隊的領隊人,都是從老廠抽調過來的技術骨干;外方團隊是以美國人為主軸的英國人、荷蘭人、新加坡人、馬來西來人,還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任MQ公司總代表和首席執行官的,卻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人。一個叫DAVIDNYN(吳光華),一個叫KHKHOO(邱繼火),員工們都管叫他吳總、邱總,或叫吳先生、邱先生。而這家企業的最高領導入仍然是姚宇良。
我眼下所見到的和姚宇良所說的。言物相符,蔚然壯觀。
這里的新廠廠房,是一流的廠房,都是兩層建筑,因為裝載的產品,全是鐵家伙,不宜加多層。所以一幢幢的建筑,就像閱兵場上的一塊塊大型方陣,擺放得整齊有序。房頂都是平頂,似廣場又似球場,群體廠房,被通道的綠樹所掩映。
這里的配套設施,是一流的設施。一流的設備,有進口的,有國產的,磨、壓、燒、鍍一條龍,分布在各“方陣”之間。
這里的生產規模,是一流的規模。去年的產值、產量、利潤、出口創匯就占寧科寧達公司的50%??偖a值達到3個億。去年上繳開發區的稅收就達3500萬元。
這里的科技人才,是一流的人才。中國的,外國的。頂級的,拔尖的,分兵把口,獨當一面。令我感慨和驚訝的是,從老廠走出來到新廠挑大梁的,都是一群真才實學的年輕人。有博士、碩士、有留美、留英的研究生。大學本科畢業的俯拾皆是。
2006年盛夏的一天,我進入新廠采訪,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輕人,是毛壞分廠的廠長助理,名叫陳喜洋。只有36歲,是杭州工商大學化工系畢業的。干釹鐵硼這一行也有好多年了。根據姚宇良董事長、科寧達總裁姚剛提供的采訪名單,引導我采訪新廠所屬的三大分廠的中方第一把手。采訪中,我驚奇地發現,在這三個分廠擔任要職的都是風華正茂的中青年人。他們的工作都十分繁忙,快節奏,超負荷,馬不停蹄地工作,像打仗一樣。我的采訪是忙中抽閑。見縫插針,采訪的實質性問題暫且放一放!先把他們的基本情況亮一亮、是驢是馬先溜一溜吧!
毛坯廠廠長丁立軍,39歲,看上去還很年輕,1989年畢業于上??萍即髮W磁性材料專業。大學本科。18年來,一直與磁性材料打交道。從工藝員開始,當過燒結組長、研發部經理;從助理工程師到工程師。什么高工,十杰都夠條件了,但他淡泊名利,不求榮光,機會都錯過了,只為手下300多號人馬,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
機加工廠廠長潘存康,38歲,1991年南京農業大學農機系畢業。大學本科。他有專業知識。但路曲折。他打過工,下過海,跑過碼頭,做過小商販。去過廣州,到過珠海。此路不通。又重操舊業。從1998年搞粉未冶金,到2000年來到科寧達搞模具,搞壓機,搞成型。與專業對口,成了機械工程師。在機加工這一塊,他走群眾路線,得到像林光明等這些大學畢業生的年輕機械工程師的支持配合,對幾百臺中的進口、國產的機加工設備進行技術改進、技術攻關,提高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就說從韓國AM(奧美)公司進口的AD雙面磨吧,對每一片VCM都要經過精加工,對設備操作工藝作了改進后??s短了工時,提高了上料卸料的速度,提高了產量質量。對日本產的切片設備,作了工藝技術改進,采取先進的線鋸切割法,工效提高6,7倍。
電鍍廠副廠長牛為,40歲,算上了年紀的年輕人。1988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化工系,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較長時間在中國兵器工業52研究所從事金屬材料表面電鍍處理研究。1991隨包頭到寧波整體搬遷,與科寧達有電鍍業務來往,是被姚宇良看中的人才。時過境遷,就慢慢地被科寧達吸引過來,為自己辦起電鍍廠。他也自然而然地當上這個電鍍廠的副廠長。
介紹了這三個分廠廠長的基本情況,就可以看出新廠一批年輕人的技術力量了。
技術力量雄厚不雄厚,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看能不能保證產品質量。我帶著這個問題采訪了毛坯分廠質量部的經理陳濟暉。
陳濟暉也是個年輕人,今年只有32歲,是寧波人。1993年畢業于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磁物理磁體專業。與磁性釹鐵硼是對號入座的。他說VCM產品,是一種最高性能的產品,是一種世界上的頂級產品。頂級產品,就要求有頂級的質量:頂級質量就是頂級產品的生命線。看來他這個質量部門還真上臺面呢!
你小看他這個小小的質量部,其編制可大著呢!他下屬5個分工很細的專業工程師都是年輕人。下屬還有3個實驗室。什么磁性實驗室。材料實驗室,可靠性實驗室。還有25個技師、文檔、過程檢驗員、出貨檢驗員,全套人馬55位大員,都實行網絡化管理,建立起一整套質量保證體系,天天巡檢,層層把關,萬無一失。
在這方面。陳濟暉向我講述了這樣幾個事例:
事例之一:稱粉把關。例行公事,天天重復。一天,24歲的大學畢業生、巡檢員李紹寧。來到成型車間的石料稱粉室,見那個操作女工正伸著雙手在玻璃箱子里張羅著稱粉,電子天平秤兩頭在浮動。他用測氧儀器一測,含氧量已超標,影響產品質量。他告訴操作女工停下作業,把氧氣排掉,重新沖氮氣。女工看著氧氣檢測超標,不以為然地說,只差這么一點點是不要緊的。小李制止說,質量標準是很要緊的,來不得有一點點誤差,一定要重來,待氧氣含量達標再行稱粉。
事例之二:燒結把關。去年秋的一天,24歲的大專畢業生巡檢員邱自平,在毛坯燒結車間發現燒出來的一爐產品有的出現白色晶粒,這是經過產品破壞性抽查后才發現的次品。按規定,一爐4000只毛坯,可抽查8只,平均1000只有2只,但所抽查的多有質量問題。當時小邱就告訴爐前操作工停下操作,保護現場。一邊指出毛坯產品絕不能有絲毫雜質,一邊請主管工程師親臨現場檢驗。檢測工程師陶駿來到現場,會同車間主管、巡檢人員和操作工對毛坯次品進行了“會診”,最后統一思想,對整爐產品作報廢處理。一爐產品300公斤原料。6萬元成本,受到損失。有人說,這損失費怎么算?算到誰的頭上?陶工程師說,這就要按規定辦事了,算到誰的頭上,誰就得承擔責任。
經過找原因,分析,問題出在爐子上,經兩天檢查修理,穩定溫控,清除晶粒,達到燒結質量要求。
事例之三:出貨把關。VCM產品是全部出口的,出貨之時,由質量部經理親自檢驗把關。
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第四批硬盤磁鋼又要通過海關出運了。
這是一批發給新加坡BM公司的80萬片磁鋼產品。在裝箱之時,質量部經理陳濟暉發現有的產品編號標印打得不規范,噴墨不均勻。不清晰,有的標印變形。這是絕對不能出貨的。他親自坐鎮,和檢驗、包裝人員一齊動手,把80萬片產品全部作了檢查,最后發現20箱(共32000片)產品不合格。返工重來,或是重新出貨,都是來不及了。這怎么辦呢?
陳濟暉十分清楚,產品出口,海關申請,手續繁瑣,計劃安排,批次準確,不得變更。離報關驗貨時間只有二至三天了。時間十分緊迫,返工重來無路可走。若是減少批次,就會以假報真論處;若是逃關不運,更以走私犯法重罰。經濟損失更為慘重且不說,敗壞名聲可是擔當不起。怎么辦呢?陳濟暉靈機一動,想出個兩全齊美的辦法:產品通關時間不變,批量出口定量不變。廠方電告外方——AM公司:此批產品有20箱標簽打印不達標,收貨后退回,經濟損失由廠方承擔。
新加坡客戶遵言照辦,把不合格的產品全部托運退回,重新補貨,經濟損失只有2000余元,算起來占這批外銷產品總額的一個零頭都不到。此舉既獲得外商的信譽,又不影響出口創匯,一舉兩得。
維利相爭勇者勝
外方總經理KHKHOO(邱先生)生產經營抓得緊。人性化管理管得嚴。公司下屬三個分廠都歸他統一領導,還有六、七個國家的10多個科技老外。他再在每周定期和不定期地向董事長姚宇良作匯報、作請示。
一天一次的雷打不動的生產碰頭會又到了。這是邱老總實行企業全方位管理的一種方法,一種制度。
2006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會議時間已到。各路執行官不管生產如何繁忙,都不能延誤會議時間。
三個分廠的第一把手都來了。質量部、物流部的負責人也到了。
生產碰頭會準時開始。
邱老總開門見山地問毛坯廠廠長:昨天生產計劃完成得怎么樣(其實完成和未完成的產品都有報表上報)?丁立軍回答:有兩種產品沒有及時完成!“為什么”?邱老總追問了一句。丁立軍回答:其中一種原因是當天出了設備故障,所以……當邱老總說到怎么辦時,丁立軍明確地表態:排除故障,今日全數補上。是因為故障原因,昨天原計劃應做五批的,只完成一批,今日準備加班突擊。
“機加工分廠呢?”邱老總點到潘成康的名。
機加工分廠廠長潘成康回答說,因為設備不夠。只有一臺小的ADC平面磨加工,有一種產品沒有完成生產計劃!
“怎么辦呢?”
“要求增加機加工設備!”
輪到電鍍廠外方代表、新加坡人DOWSEE(林道詩)說話時,邱老總問道:“你們的老大難問題解決了嗎?”
“正在更加努力解決。全面達標沒有問題!”
是什么達標呢?是電鍍質量達標。收得率要求達到90%以上,現在已靠近標桿。
質量部門,物流部門都正常運轉,沒有問題。
生產規程按計劃進行。
碰頭會按規定不超過30分鐘結束。
兩天后。邱老總出現在董事長姚宇良面前。兩人正襟危坐,以禮相待。
邱老總的自律觀念非常強,一周總有一、二次登門向姚宇良匯報、請示工作,商量生產。探討經營,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就得當場解決。
人到中年的邱老總,雖然來自馬來西亞,但他對國際市場的情形并不生疏。對產銷計劃早有安排。他既要對駐廠各國科技、商務代表搞好協調。又要對中方各分廠的負責人搞好關系,事無巨細都要順理成章,困難是可以想見的,好在后面有姚宇良這棵大樹支撐著,他覺得有依靠,有干頭。
他習慣用手推了推有時下滑的金邊眼鏡,思路清晰。有條不紊。講起近幾天來在生產碰頭會上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有一些都自我消化了,有一些需要姚宇良出面解決。
姚宇良耷耳細聽,作出回答。
邱繼火說。隨著國外訂單增多,往往是產品供不應求。又因為設備不足,提高產量受到影響,當務之急是需要增添設備。
增添設備,需要資金;而資金,又是姚宇良統一掌控的,不能隨意動用。于是,姚宇良問:眼下急需解決的是哪些設備?回答說:主要是燒結、機加工設備。
姚宇良說。進設備有個原則,要進就進國產設備。價格低,質量好,維修也方便。邱繼火說,實踐證明,中國造的設備是可以的,我們不會改變原定計劃。姚宇良提出,根據生產供貨需求。暫需增添幾臺設備,需多少資金,叫他與設備、采購部商量核實一下報來。
對于姚宇良,人們已早有評說,說他既是務實的科技專家,又是企業經營大師,是個“雙料”傳奇人物。他所想所為,首先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堅持科學發展觀,打造獨立自主的經營理念。事事處處都是從維護企業本身利益出發,沒有看到他有失誤的地方。他對老廠是這樣。對新廠也是如此。
2003年6月,新廠剛搞起來那陣子,電鍍廠還沒有誕生,VCM產品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電鍍,其黑片都要送到新加坡加工,年產幾百噸VCM(磁鋼),幾百噸半成品都要送到國外加工,一次次包裝托運。又一次次包裝運回,再一箱箱成品運出去,費工費時費資金,減少多少出口創匯,財務部門一核算。姚宇良就很心痛,支出太多了。成本太大了,要改變這個現狀,對管外銷的老外說也沒有什么用,人家是要產品,又不管你的成本費?兩者風馬牛不相干的嘛!姚宇良忍受著吃虧,一邊千方百計地找省內市內的合作伙伴,可找來找去找不到令外商滿意(主要電鍍質量過不了關)的電鍍合作伙伴。
以前釹鐵硼電鍍產品為常規的喇叭片配套,可現在,要為計算機高性能硬盤驅動器配套,質量要求太高了。其公差度,凈潔度達不到級限要求,機器就不會轉動,高性能VCM產品也就等于一塊廢鐵了。這對姚宇良來說,壓力是很大的。但事也有轉機之時。不多久,寧波來了一家國家級的專業電鍍機構,是專門為我國尖端武器部件上電鍍的。當時就由市里牽頭、該研究所和科寧達聯合成立了一家寧波磁性材料工程中心,內有專業電鍍機構,雙方都派出電鍍科技人員攜手合作,解決難題。牛為就是其中一員干將。姚宇良與電鍍專家牛為交上了朋友,近水樓臺先得月,把最后一道工序的電鍍產品交給工程中心牛為他們把關。
牛為不虧為是個好心人,愿把自己的工藝技術貢獻給這家新型的高科技企業。他對姚宇良推心置腹地說,先進電鍍最最關鍵的問題,是保潔的先進設備,要靠自己力量解決,此言對姚字良啟發很大,就像給了他一帖靈丹妙藥,啟發他要自力更生,要自己武裝自己,要自己搞起電鍍項目來。他想。從長遠考慮,也不能老是靠人家吃飯。步人家的后塵啊!
于是,他與公司領導層很快的統一了思想,自己建造自己的電鍍廠,毛坯、機加工、電鍍配套一條龍。
總投資7000萬元的電鍍廠,為確保電鍍質量的一流清潔項目,就投入了3000萬元資金。
姚字良慧眼選才,請牛為高級工程師對電鍍作技術指導。
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的兩層樓整潔明亮的清潔房車間,完全是封閉型的單體建筑,160多名訓練有素的男女青年職工和工程技術人員,猶如高科技制藥車間的操作工,都穿著全新的白大褂,戴著無菌的塑帽,各自履行著圣神的職責。
從國外引進的抽風、過濾、保溫等一套套先進設備,在正常有序地運轉,使清潔氣溫常年保持在21至23攝氏度。濕度保持在60度。在普通房間每平方米三百萬個塵埃顆粒指數的保潔環境,在這里沒有超過100個塵埃顆粒。終在2004年5月正式投入生產,成為全國首家VCM產品配套電鍍廠。
產品經過濕熱、高壓試驗和先進儀器檢測,各項技術指標和產品質量都全部符合外商的要求。
但是有一點,電鍍的主要原料都是進口的。生產成本還是降不下來。
姚字良對牛為副廠長說,大廈落成,電鍍主要原料能不能考慮采用國產化呢?
“國產化的主要原料——硫酸鎳、去油劑早已過關,但那個MQ公司總工程師、新廠技術總管Marek,心有余悸,不相信中國產的這高性能原料!”牛為說。
姚宇良開道他,此人是外方派來把關毛坯,加工、電鍍產品的總負責人。我們既要尊重他,又要說服他,達到思想統一,愉快合作。
牛為副廠長說,此事曾當面與他交談過,人家怎么說呢?人家說,硫酸鎳要用美國產的,去油劑要用新加坡產的,這已成了慣例。
“我們就不能換換口味嗎?”
“就說啤酒吧,也是美國的好喝,口感好。中國的啤酒喝上100瓶,美國的啤酒喝上一瓶就夠了!”Marek顯得很是自信。聽了這話,牛為內心非常難受。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擊。他心里說,要拿出實際東西來,讓人家口服心服!
電鍍原料中這兩種主要原料的采購時間眼看又臨近了。牛為主動找Marek商量統一思想。開門見山對老外說:你知道嗎?美國產的硫酸鎳,新加坡產的去油劑,都是從中國出去的!就像VCM是中國產的一樣!
身高體胖的Marek先生,雙手一攤:呶!
姚字良提出原料國產化。牛為爭取使用國產化原料,都是為質量、為經濟利益考慮。因為這種原料新廠用量大,以硫酸鎳為例,全年的用量需70多噸,美國進口,是10萬元一噸,而國內采購了3萬元一噸就夠了,價格要相差3倍。而去油劑從新加坡進口和國內采購相比,價格要相差5倍,是非走國產化道路不可的。
為了說服這個老外相信國外的品牌就是從中國國內出去的品牌。牛為把美國進口的硫酸鎳和新加坡進口的去油劑與中國生產的同樣原料。同樣的數量作對比試驗,把準確的數據一個個呈現在他的面前,其結果,兩者的合格率相同,有的還超過了進口原料的指標。
Marek在事實面前相信了。在使用國產化原料的問題上,他不再加以干預。
不過,對確保產品質量問題,各有各的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作為副手的牛為,也左右不了老外他們。為此,日前中外各方開辟了兩條電鍍生產線,以事實為依據,看看誰的電鍍質量信得過?
牛為在向姚字良匯報這件事情時,兩人發出共同的心聲:用事實說話,是最有說服力的!你說大道理,人家真聽不進呢!
結果怎么樣呢?2005年這一年,新廠采購國內生產的這兩種電鍍主要原料就為國家節省資金5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