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如歌
喝一瓶好酒,就如欣賞一首好歌,不但當時覺得好聽悅耳,就是過后半天,也余音裊裊,繞梁三日而不絕,這就像暢飲佳釀,喝的時候滿口留香,喝過后還可以讓你回味許多日子。
一個人獨自喝酒,就像是小聲哼歌,而眾人飲酒,卻是合唱了。合唱似的眾飲自然熱鬧許多,若干朋友圍坐一桌,有高八度的劃拳出令,也有低八度的猜子聯對,聽起來嘈嘈切切錯雜彈,仿佛一首管弦齊鳴的交響樂;而哼歌般的獨飲,也自有其樂趣,于月下竹枝搖曳處自斟自酌,到微醺時,往往就對影成三人了,這時與月影碰杯,先干為敬,倒也酒不醉人人自醉,憑空便生出幾分卡拉OK般自娛自樂的閑適味道來。
而對酒獨飲的人,沒有下酒菜的伴奏也是無妨的,清唱一曲照樣韻味十足。如同一個音樂愛好者,家中不一定有聶耳牌鋼琴或先鋒音響,但這并不妨礙他熱愛歌唱藝術——飲酒也是如此,只要杯中有酒,酒里有醉,其它便都可以忽略不計,一杯寡酒在手,照樣可以喝得一波三折,高潮迭起。
假如把62。純高粱白酒看成是歷史悠久的民族唱法,低度的啤酒或葡萄酒比喻為通俗唱法,那么美聲唱法自然就是洋酒了。洋酒通常身貴,作為票友的尋常人自是不大喝得起,可謂曲高和寡一類陽春白雪的藝術,但有機會喝兩杯時,最好也不要放過,因為飲洋酒就像聽帕瓦羅蒂演唱《我的太陽》,雖然你不一定習慣這種意大利口味,可偶爾飲上少許,卻多少會給你一種新鮮的口感和別致的感受。
但我卻更喜歡白酒,飲白酒如同欣賞正宗川劇:味兒齊全,喝起來也熱鬧,像聽鑼鈸鼓镲全來《打神》段子,人未出場卻咿咿呀呀先長聲吆吆地吊出一嗓子,味道就不提了,一如開瓶十里香的好酒,酒未入口便已醉上心頭。
2.勸酒
勸酒是大號酒杯,總要比你的酒量大上一號,因此酒桌上如果有一個高明的勸酒者,酒量淺的,自然便免不了一醉;即使你有著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海量,在巧若簧舌的勸酒者面前,也往往大意失荊州,于種種花樣繁復的勸酒方式中敗下陣來。
勸酒的方式很多,但通常采用的還是激將法:先把酒滿上并端起來,你喝不喝?不喝就是孬種!就是看不起自個兒!如此拿話一激,受不了這口氣的人便常常喝不得也要舍命陪君子了——若對方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往往還會偷梁換柱、瞞天過海,別人杯中是老窖,而自己杯中卻是白開水,讓你醉了都不知是如何醉的,醉醒過來還為對方的酒量佩服得要命。
勸酒的開場白,一般都是先飲三杯,給你一個下馬威,酒量不濟者,這開場白一過,還未進入主題,便已微醺,帶上了三分酒意,出拳時更是連自己一只手長五個還是六個指頭都分不清楚。在接下來的南北拳對壘、敲棒以及跑馬拳等拳藝的切磋中,自是每戰皆敗,于是只得甘拜下風。
勸酒者通常都抱著把對方勸醉為目的,因此勸酒者勸的往往不是酒,而是醉,若一個勸酒者沒把人勸醉,便仿佛沒本事般。而最高明的勸酒的人,當然要算是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者,勸酒者要做到這一點是極不容易的,這要求勸酒者不但能言善辯,還必須具備過人的酒量——能夠讓別人吃酒而自己滴酒不沾自然為高明,但若遇到對方也為善于勸酒之輩,此時除嘴皮子外,尚得憑真功夫來煮酒論英雄。若酒過三巡仍一時瑜亮,分不出誰高誰低,說不定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雙方還會在幾分酒意中惺惺相惜,彼此化干戈為玉帛。
要勸酒,便得有對象,因此勸酒一般都出現在二人以上喝酒的場合,一個人獨飲是不可能勸酒的——當然也有例外,譬如酒鬼。酒鬼吃酒往往會自個兒勸自個兒:左右兩方分別擺上酒杯,再掏出一枚硬幣往桌上隨手一擲,是正面便喝左手一杯,是反面就飲右手一杯,有時把自己勸醉了還不服氣,覺得自己右手手氣太差,居然讓自己比左手多喝了二兩,其情其境,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3.陪酒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飲酒,但有的人雖不喜歡可有時卻又不得不飲酒,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陪酒的時候。比如上級來單位檢查工作,久別重逢的老友從遠方而至,這時作為東道主的,酒量再差勁也得陪著小飲兩杯,至少,好歹你也得端著酒杯“意思意思”。
陪酒者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如果這陪酒的人海量就不說了,盡可陪客人一醉方休,可如果主人本身酒量欠佳,在賓主把盞同飲時,便難免捉襟見肘了,至于平時就滴酒不沾的人,更是聞酒色變。雖說這“意思”可多可少,但對于平時就缺乏“酒精鍛煉”的人來說,再好的美酒也類似一杯苦藥,即使咬牙一口吞下去,肚子里也火燒火燎,若對方再說兩句諸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之類的題外話,將主人一軍,說不定還會出現如此尷尬場面:客人還未盡興,東道主便已過量失態,醉成一攤泥,讓客人不能盡興不說,還多少有些煞風景。
一般說來,最出類拔萃的陪酒者,當舍命陪君子者莫屬。此類陪酒的人并非一定要有過人海量,但卻必須要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便死磨硬纏,與你同飲多少多少杯,一副同歸于盡的樣子,且喝起來架勢更是了得,吃酒就像喝水,仿佛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梁山好漢,首先在氣勢上就勝了一籌,常常令酒量大者也不敢小視。此類陪酒者雖最后仍免不了一醉,但如此陪太子攻書,久而久之,多少也會有所得,至少也會增加酒量若干,爾后復陪酒時,便也可以從容與客人把酒言歡或煮酒論英雄。
假如說足球是和平年代的戰爭,那么吃酒便是餐桌上的戰爭:酒過三巡,往往硝煙四起,廝殺聲此起彼伏,因此若這陪酒者不勝酒力,三杯過后便舉白旗,無疑就是酒宴上一大忌諱,為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不少陪酒者便紛紛私下打聽千杯不醉秘方。某日偶爾聽一酒友泄露,飲酒前只要先咽一枚生雞蛋,再飲酒時,一般便不再醉,朋友身體力行,竟屢試不爽。究其原由,據曾做過兩年中醫師的朋友解釋,這是因為生雞蛋入肚后,在胃壁形成一層保護膜,使酒精不易進入血液。想來此法若推廣開去,倒不失為陪酒者一大福音。
4.酒席
有句老話,叫做“無酒不成席”。假如席上沒幾瓶過得去的名酒,就如同一首詩中沒有詩眼,讀起來多少就顯得有些平淡,其詩意和味道肯定也會因此減少若干。于是在邀人吃席時,請客者一般就不會聲明準備了什么佳肴,而多半會如此道:呆會兒下班到家中一聚何如?正好別人送了瓶茅臺。聞者,自然心領神會并欣然前往。
席間上什么酒,當然是客隨主便,但稍微講究點的酒席,卻不可不無好酒。菜可簡陋如三菜一湯,但酒則必為瀘州老窖或五糧液——酒是酒席上畫龍點睛的一筆,有兩瓶五糧液往桌子上一放,品位就上來了,即使是普通酒席也會因此上了幾個檔次;而與此相反,若菜上的是山珍海味,但服務小姐送來的酒水卻為二三塊錢一瓶的老白干,這一筆便畫得有些隨便和唐突了,甚至畫虎不成反類犬,使酒席掉價,讓整個酒席如股市由牛市轉熊市。更有酒中之徒者,說不定還會拂袖而去,令主人好生尷尬。
好菜出情調,而好酒則出氣氛,酒席上三杯下肚,人人都變成了肚子里可以撐八條船的宰相,以前有點什么過節的,對飲一回,自然也就既往不咎;當然有了好酒,也只是一桌好酒席的前題,若缺少談得投機的對象,這酒席也算不得十全十美。譬如共飲者始終意在沛公,或顧左右而言它,或在你細品美酒韻味之際,突然轉入與酒無關的嚴肅話題,如此再好的佳釀也如燒喉嚨的二鍋頭,令飲者索然,吃興闌珊。
一般說來,酒席的時間有長有短,但時間最長的酒席卻要算流水席了——在鄉下,若某家有人新喪,則必備流水酒席若干,從早晨擺到晚上,往往你方唱罷我又來,大家濟濟一堂,無論前來致哀者也好,苦主也罷,彼此舉杯痛飲一番,倒也沖淡了若干傷感,起到了幾分寄托哀思的作用和效果。
5.寡酒
喝寡酒一般不必準備什么像樣的下酒菜:三朋四友切半斤豬頭肉、半盤油氽花生米,或者從壇子里撈上兩碟搭筷子的泡咸菜,也照飲不誤,盡可開懷暢飲一番,若桌上連最寒酸的腐乳都沒有,大家相互聊天侃大山,其談資也可聊作下酒之物;且聊到盡興處,寡酒也非尋常寡酒了,而如陳年佳釀,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
假如說某人一顆花生米下半斤燒酒多少有幾分夸張,但現實中善于喝寡酒的人確實是不怎么看重下酒菜的。據說從前某人以一枚咸蛋佐酒,將牙簽伸入蛋殼內挑少許內容往口里一抹,然后“吱”地一聲大大飲一口酒水——月余后,已空燒酒數壇,而蛋仍余半枚,令人拍案叫絕,頗具傳奇色彩。
但很多喝寡酒者之所以喝寡酒,倒也并非為省幾個銅板,而是醉翁之意在于酒而非其它,一見酒,便眼中有酒而無菜;因此任你一桌子生猛海鮮、燕窩魚翅,他照樣視作無物,即使偶爾眼角余光睥之,挾兩筷子入口,也食之無味,嚼之如蠟——喝寡酒者不像尋常飲者多看重飲酒二字的“飲”,而是把重點落在飲酒的“酒”字上。一般說來,前者注重的是飲酒的程序和過程,譬如飲酒的情調、環境以及下酒菜的好壞等等,酒反倒成了一種點綴;而后者卻將過程通通省略或者一筆帶過,吃酒就是吃酒,目的明確,直截了當,端起酒杯便直奔主題。因此后者也就更顯得坦率和耿直一些,它的可讀性雖說不是很強,也沒什么錯綜復雜的喝酒情節和花哨形容,但寥寥數筆就把喝酒這件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漫畫般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一副酒鬼見酒不要命的餮饕相。
6.女人喝酒
生活中的男人大都愛喝濃烈的白酒,而女人則喜歡喝浪漫的甜酒,因此男人喝酒更多是在喝一種痛快,女人喝酒卻更多是在喝一種小小的詩意;男人要喝出詩意來,至少都得準備好幾瓶老窖,所謂斗酒才能詩百篇,但女人往往酒一沾唇,就開始之乎者也了,連說話都押起韻來,平平仄仄如吳儂軟語。
女人喝酒上臉,酒杯一端,一張臉便紅撲撲的了,一如涂抹了胭脂般。這顏色一半是因為酒精,一半卻緣于難為情——羞羞地抿上半口,酒水下肚了,紅則浮了上來,這時女人尚清醒得很,卻多半會把這臉上的紅當做不飲的理由,說聲“喝不得了”,便借機下臺,回廚房去給繼續喝酒的男人們操持下酒的菜或醒酒的湯。
也有的女人喝酒不喝就不喝,一喝,卻讓你大吃一驚。嚴格說來,女人喝酒不是喝酒,而是吃酒,就像對待吃水或者吃飯一樣,仿佛不知酒能醉人。但女人即使能喝酒,在喝酒之前,也多會百般推讓一番,說兩句“沒喝過”或者“酒量淺”一類的客氣話——當你以為她真的不能喝,于是只要她“意思意思”,和自己同干一杯時,卻見她早已端起半碗酒一飲而盡,讓你看著自己手中的酒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平空生出幾分為難。
而女人喝酒,姿勢一般要比大口喝酒的男人含蓄與好看許多。在古代,女人喝酒時,甚至還會將一角衣袖牽上來遮住口角,使喝酒的女人嘴邊始終帶有一個小小的欲飲還休的比喻或者形容。即使現在,女人喝酒也不會開懷暢飲,一般情況下,女人喝酒較為克制,不像男人喝起興來常常爛醉如泥。女人即便醉酒,也醉得頗有分寸,大醉之后,也沒有男人醉酒后的失態和狂態,卻反倒有女人醉酒后的可掬嬌態,所以女人喝酒時和喝酒后大都可圈可點,寥寥數筆便能圈點出女人平時不好意思展示的女人味,以及這女人味所帶來的幾分旖旎風情。
7.躲酒
不善飲者大都有一種潛在的躲酒意識。通常情況下,躲酒的人不外乎兩種:一為因酒量欠佳而躲酒,二為因人不善而躲酒——前者大都由于確實喝不得酒,怕三杯酒下肚便大醉失態,躲酒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后者則為共飲者酒品欠佳或雙方脾氣合不來,要勉強與其同飲實在不痛快,即使那酒是好酒,但佳釀入口卻也很難品出美酒的味道來,并且由于話不投機,你還得處處小心,提防酒后失言,以免禍從口出,招惹上不必要的是是非非。
躲酒的方法因人而異,但在酒桌上最常見的躲酒卻不外乎托病拒飲。筆者有一朋友,但凡估計有酒時,便喜歡事前做點手腳,在衣袋中備一醫生處方,飲前掏出示之,力陳不能飲酒之醫囑。初時陰謀倒也時時得逞,但不久后,卻惹得眾躲酒者紛紛效仿,某次一桌朋友共飲,出示處方者竟多達過半,而大家竟也心照不宣,干脆撤酒而不飲,讓本以為此次難免一醉的眾人大松一口長氣。
其實強人飲酒既傷感情又傷身體,生活中真正吃得酒的人,是不會躲酒的,而躲酒的人,則大都是吃不得酒的人。因此在吃酒時,飲得自是得飲,而飲不得,卻也不必強人所難,大家能坐在一起共飲,也是一種難得緣份,不如把一瓶好酒放在佳肴中間,飲者自傾,既避免了不能盡興的遺憾,又沒有因怕喝酒而躲酒的煩惱,大家盡可按自己的酒量各取所需,豈不皆大歡喜?!
8.吃酒的講究
吃酒多少都有些小小的講究,一般說來,吃的酒不同或者吃酒的對象和人數不同,吃酒的方式方法也有著顯著的區別。比如你手中是杯茅臺,獨酌便是最好不過,一個人把盞細品,方能從中品出這酒的優點和韻味來;反之,如品佳釀者眾,飲者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做到一門心思吃酒,并且還容易給眾飲過程中免不了的應酬沖淡幾分濃濃酒興——特別是若干朋友坐在一塊,大都還要劃幾拳,這一喊起來,那酒就更可惜了,只見一杯一杯好酒如水般幾乎未加品評地灌入喉嚨,無異于暴殄天物。
若桌上只有幾瓶燒刀子之類的劣酒,獨酌卻是大大的失策,這時就不妨多邀幾個朋友共飲。人一多,大家便不是在吃酒而是在吃興致了,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共飲的樂趣上。酒好酒孬倒在其次,任你二鍋頭還是高粱燒,只要酒瓶子里裝的不是毒藥或汽油便行——因劣酒勁大,有時喊著喝劣酒,反倒容易出味道和氣氛,并且熱熱鬧鬧地劃起拳猜起碼來,聲音亮亮的,多少還會沖淡些許劣酒給人不快的口感。一頓酒吃下來,往往劣酒穿腸過,友情心中留,于主于賓,自是皆大歡喜。
至于吃低度的啤酒,一個人自傾自飲是最沒趣不過的了。啤酒味淡,獨酌難免無味得緊,若再無朋友之間的擺談和閑話佐酒,倒不如不飲為佳;而酒鬼和酒鬼在一起喝酒,卻是非高度酒不飲的,高度酒下肚,感覺的確與眾不同,三巡過后,彼此往往便作微醺狀,飄飄然竟不知魏晉東西;若往昔尚有些許不快和隔閡,自然也如此時的連篇酒話,通通左耳進右耳出,全當成了一陣輕輕刮過的耳邊風,于酒罄之際,早已煙消云散。
俗話說:在哪座山唱哪支歌。因此在吃酒時,也不妨根據人數的多寡及吃酒的對象來決定喝什么酒,或者先看看你有什么酒,再決定喝酒的人。如果有客上門,一律的啤酒或者一律的燒刀子招待,難免會文不對題,以致鬧出些不快和笑話;當然,若知心朋友,喝什么酒倒也沒太大的關系,你遞給他的酒盅里即使裝的是一杯白開水,他也照樣可以從中品嘗出比好酒更好的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