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近幾年我國對公共服務領域的重視程度是不斷加大的,百姓對公共服務產品質量的敏感性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整體水平來講,整個公共服務質量還不是很令人滿意,和國際水平比較起來,差距還很大。同時,我覺得公共服務產品的城鄉(xiāng)差距比較突出。
當然,這需要政府去引導與逐步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也需要百姓去自:覺培養(yǎng)參與公共服務的意識,兩者需同步進行。
丁林平(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qū)人民政府區(qū)長)
作為處在公共服務前沿的縣(區(qū))級政府,在強化公共行政、履行公共服務職能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謂有所方,具體來講,一是要加大公共財政和人力投入;完善城鄉(xiāng)公共服務功能,為群眾提供及時有效和優(yōu)質服務;二是要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和就醫(yī)條件,優(yōu)化居住環(huán)境,使群眾享受到多種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實惠;三是要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提商政府工作人員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務責任;所謂有所不為,就是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時;不能包辦代替,超出服務范圍而亂插手,亂干預,甚至采取強迫命令形式推進公共行政。
孫美堂(北京理工大學火文學院教授、哲學博土)
我國公共服務不完善,原因是多方面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問題意識。
許多人熱衷于指標、口號,GDP值;國際化太都市、電視(廣播)普及率、義務教育達標大檢查等。由于沒有把深層問題搞清楚;沒有對癥下藥;這樣的公共服務;輕則擺擺“花架子”,重則演繹出很多辛酸的黑色幽默。
公共服務最重要的是要有問題意識:我們究竟缺什么,癥結在哪里?問題對準了,不提目標,目標也:能達到,無視問題、偏離問題;提再多再好的目標和口號也是枉然。
鄭玉璽(中國經濟商務聯(lián)席會秘書長)
除了城市社區(qū),我們理應把公共服務的觸角伸向廣大的農村。我們正在告別傳統(tǒng)的“農耕文化”而邁向觀代文明,”并不是修幾條馬路蓋幾棟房子那么簡單。一方面著力改善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富裕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要注重“和諧社會”的建設而注重環(huán)保,注重“鄉(xiāng)風文明”,也就是說應注重人文關懷,全面貫徹;科學的發(fā)展現”。
如何在新形勢下塑造新型民眾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此人們的道德水準、文化素養(yǎng);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鮑振東(遼寧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要讓農民真正地享受到改革發(fā)展成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讓農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只能通過國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加以解決。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讓農民確實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切實享受到改革發(fā)展帶來的好處和利益。
這里應特別注意的是,“矯枉”必須“過正”。由于過去傾向于城市而嚴重忽略了農村,造成歷史欠帳太多,城鄉(xiāng)差別太大,公共財政投入:不能城鄉(xiāng)合理分配,而今必須大幅度向農村傾斜。
選拔村官要重“德”
《小康》2006年第3期報道了《“知識青年”再“下鄉(xiāng)”》一文,我的看法是,大學生當村官可能會給農民帶去“知識”,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知識”并不是制約農村發(fā)展的單一原因,尤其是對于村官這個群體,更重要的可能是“德”。挑選出德才兼?zhèn)涞娜耸瞧渲兄P鍵。
——新浪網友
教育:校內與校外不該顧此失彼
社會上對校外教育的認識有誤區(qū),普遍認為青少年期間正是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齡段,學生就應該在學校里學習。一提起校外教育就認為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占用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給家庭增加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有關部門對校外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的地方沒有青少年教育的專門場所、機構和人員,所以也沒有相應的管理部門。
校外教育的普遍缺乏,使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受到約束, 進而發(fā)展成為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因此,教育部門和工青婦組織要密切配合,建立各種有效的機制,及早著手輔導員師資培養(yǎng),使得廣大青少年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動、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高。
(甘肅 張新禎)
誰在拖我國全球競爭力后腿?
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49位,較去年下降了3個位次。我國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已經連續(xù)3年下降了。
公共機構質量走低,主要的毛病是政府低效和權力腐敗。從2003年開始,世界經濟論壇在成長競爭力指標所包含的子指標中,用“政府浪費”子指標替換了“政府支出”子指標,新指標更關注政府支出的效率而不是支出的規(guī)模。同時,與“政府浪費”互為因果的“權力腐敗”也在不停銷蝕政府的公共管理過程,使得公共機構質量始終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之下。在今年的競爭力報告中,腐敗赫然被列為影響我國全球競爭力的“最有影響因素”之一。技術革新在低水平徘徊,問題的根源在于相關公共物品供給嚴重不足,全民人力資本素質難以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缺乏,人民的聰明才智受到體制性的抑制——結果自然是技術革新水平排在別人的后頭,而歸根到底,基礎科教投入和技術創(chuàng)新環(huán)境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市場難以保證其有效供給,責無旁貸的是作為公共機構的政府。
由此可見,對我國全球競爭力排名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質量。那些“拖后腿”的因素背后,顯現出政府自我約束不力、履職不足、職能缺位等一堆老問題。看來,提升全球競爭力,首先需要提高的是政府競爭力。
(北京 司金)
2006年2月14日鳳凰衛(wèi)視《有報天天讀》欄目選讀了《小康》雜志2月刊《活在分寸間》一文。
“為人處事,若不講分寸,其為人也盲,其處事也莽;若不知分寸為一變數,其為人也迂,其處事也呆。
作為決策者,若意識到所做的決策可能被層層放大,則‘分寸’應定緊些,層層放大之后才可達到你理想的‘分寸’。反之,若預見到決策可能被層層遞減,則想收八分效果,恐怕得卞十二分力氣。”
——摘自《活在分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