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荷塘月色》由背景圖、荷塘月色圖、江南采蓮圖構成,三圖輝映,共同構成這篇散文優美的意境。這是作者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三圖 意境 精神支柱
歷來成功的散文名作,或以意境取勝,或以情趣取勝,或以哲理取勝,或兼而有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獨特、感人之處在于,作者善于運用精妙無比的純正現代白話語言,為我們精心描繪了真實寂靜的背景圖、空靈秀美的荷塘月色圖和浪漫風流的江南采蓮圖。三幅圖景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精美的散文意境。
作者首先在文章的第一、二、三段和結尾段的后幾句,用三段多的文字精心繪制了觀賞荷塘月色的背景圖。一是心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表明下面寫景是為了擺脫這不良的心緒;二是動機,“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表明下面描寫的荷塘是與白天不同的,即發現荷塘的另有一番的樣子;三是環境,“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回來的時候,“妻已睡熟好久了”,表明當時是很晚的、寂靜的。四是行動,“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結尾是“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表明是獨自一人,輕悄悄地出去游覽,無人打擾,可以盡情欣賞和想象的;五是途徑,“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為什么說日日走過,又少人走呢?說明這條路不是白天經常走的那條路,是今晚才走的路。這真是曲徑通幽,表明今晚所見的景色是別人未見的,是自己的發現。
第四、五、六段集中筆力向我們描繪了他所發現的優美空靈的荷塘月色圖。第四段描寫月下荷塘,作者運用他的生花妙筆詳細地描寫了他觀賞到的荷塘、荷葉、荷花、荷香、流水。“曲曲折折的荷塘”,“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一段沒有出現一個月字,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并從色彩、光華、質地上描寫月光下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荷花之美麗。也寫出了微風過處的小小動感,“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花清香的似有似無、時斷時續的特點如歌聲的舒緩、悠揚。這是月夜獨處時的幽雅感受。“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此處是俯視,俯視中又有上下的層次。
第五段描寫荷塘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瀉”“浮”“洗”“籠”等字寫出了月色的朦朧柔和。“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寫出了月光的搖曳多姿。月色難寫,多用影描,這是我國文學的傳統表現技巧。如古詩“云破月來花弄影”,用花弄影來具體描寫月光的明亮。作者繼承了這種手法,從不同角度描寫月色,使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并不均勻的月色,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形成了和諧的旋律,如名曲般優美、悠揚。這里,荷葉如裙子、荷花如美女、荷香如歌聲、月光如流水、月色如名曲,這片荷塘月色簡直成了人間仙境。這是作者觀賞荷塘月色時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是“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的荷塘的樣子,并不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姚敏勇《名作欣賞》2003年4期),也不是“朱自清的一次幻夢即幻想”,不是“根據他的潛意識愿望重新幻想了一次月游荷塘”(楊樸《文學評論》2004年2期)。
第六段描寫荷塘的四面,重點寫樹。“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然后隨意點染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樹縫里漏著的一兩點路燈光和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沒精打采的路燈光映襯月光的明亮,蟬聲、蛙聲的熱鬧反襯四周的寂靜。這段描寫真實可信,感覺不到絲毫的虛幻,樹與山、燈光等景物濃淡相間,別有趣味。如果認為上兩段是幻游荷塘,那么這段描寫是什么呢?恐怕難有令人信服的解釋。其實,這段描寫與上兩段寫景結合,構成了荷塘月色由點到面,由下到上,由近到遠,由形、色到聲、光的立體感、層次感,寫得有形、有味、有色、有聲,真實可感,令人回味無窮。
這三段是本文的主體,也是本文描寫最精彩的部分。這里,作者不惜濃彩重墨,運用大量鮮明生動的比喻,如明珠、星星、美人、歌聲、波痕、夢、名曲等以及極富表現力的動詞,如瀉、洗、浮等,真真切切地把荷塘月色之美展現給我們 ,意境寧靜中有動感,虛實相間,疏密有致,富有詩情畫意。搖曳多姿,美不勝收。這一片天地是作者的創造,是作者心中的圣地,是作者超出平常的自己到的另一世界。
但還沒有完。作者又用兩段文字向我們描繪了古老而又浪漫的江南采蓮圖。“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并引用梁元帝《采蓮賦》里的話“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餻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和《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來渲染當時嬉游的光景:衣著艷麗、唱著艷歌的少年男女,蕩舟心許,兼傳羽杯,遷延顧步,淺笑斂裾,低頭弄蓮子,盡情嬉游。“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可見當時采蓮的熱鬧、有趣、風流浪漫。但是“采蓮不是為了真的采蓮,采蓮也不止是少女表現自己的美貌和眾人去看少女的美貌……采蓮是為了愛情,為了性愛……采蓮是一種文化儀式,一種愛情風俗”(楊樸,同上)。愛情是人類生活中最美好的感情,此情此景自然引人遐想,逗人情思,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直接抒情,表達了自己的向往與遺憾之情,“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他又“到底惦著江南”什么呢?不就是那幅已經過去,相當遙遠,無法再見的采蓮圖嗎?“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不是在比較中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嗎?這是作者觀賞荷塘月色時“忽然想起”的,是作者的自由聯想和夢想,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升華。
三幅圖景同樣優美,同樣動人,卻又大異其趣。寂靜的背景圖是作者觀賞荷塘月色圖的社會現實基礎,完全是真實的,語言樸實,情感豐富變化大,寂靜而暗淡。荷塘月色圖是作者今晚觀賞到的眼前景象,所以以寫實為主,合理想象,描繪細致,手法多樣,比喻、擬人、通感等各盡其妙,突出圖景的清幽、寧靜。作者的感情并未顯露,只是客觀地靜靜地欣賞著、感受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作者是喜是憂并不明顯。相對而言,江南采蓮圖則是作者觀賞荷塘月色圖之后的聯想,是古代的江南景象,所以以虛為主,敘述簡略,手法單一,主要是引用古代的詩賦,突出意境的熱鬧、活潑。作者一邊想象,一邊議論抒情,盡情表達自己無限的向往、遺憾之情,具有濃郁的情趣美。楊樸認為“他要借‘荷塘月色’之夢,脫離和超越現實,進入一種新的幻境”。
這三幅圖景明顯地形成了三個層次,即不寧靜的現實——寧靜的聯想——無限的向往。背景圖是基礎,荷塘月色圖是過渡,而江南采蓮圖則是核心,內容最少,卻是三幅圖景的靈魂。它就像明燈,照亮了全篇,不僅使背景圖的幽暗有了亮色,也使荷塘月色圖的朦朧變淡了、寧靜變活了。沒有這個靈魂,全文就會黯然失色、缺乏活力。作者之所以定題為《荷塘月色》,大概就是為了突出荷塘月色圖的過渡作用,提醒讀者不要忘記其他圖景。三幅圖景就這樣由今到古,由近到遠,由實到虛,由寧靜到活潑,由詳細描寫到簡略敘述,由靜靜地觀賞、聯想到熱烈地抒情、向往,三者相得益彰,組成了《荷塘月色》的全部內容,具體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特有的人生感受,即“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作者“愛冷靜”的表現的話,那么江南采蓮圖正是作者“愛熱鬧”的代表。這一片天地是作者的,是作者為我們創造的另一世界。在這片天地里,作者感到了自由,忘記了憂愁和白天的“不寧靜”,“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這種自由和獨處,是與現實政治的、倫理的不自由相對的,不是“精神的避難”,而是一種理想和對現實不自由的超脫,是一種心靈的解脫,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不自由”(孫紹振《名作欣賞》2003年8期),是作者一貫的生活希望所在。這種希望是作者的精神支柱,是作者生活的動力,是作者具有的被毛澤東高度稱贊的民族氣節的精神源泉,表現了我中華民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堅韌的偉大品格。有了這種追求,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不會被外界的壓力壓垮,永葆精神自由和人格的崇高。這不僅是修身、創業,也是治國治家的基礎,也是每個人、尤其是成年人所需要和追求的。這才是文本容易引起人們共鳴的巨大藝術魅力的奧秘之所在,是本文人文精神之所在。
有趣的是,我們對《荷塘月色》的解讀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九十年代以前,以賴瑞云先生的專著《混沌閱讀》中所列為代表。第二階段大致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是抓住文章的第一句,對文章進行社會學的分析。第三階段大致是新世紀開始,主要是運用心理學、倫理學、接受美學對文章進行文本解讀。第三階段的分析拓寬了我們學習《荷塘月色》的思路,有利于我們對作品進行多方面的把握。散文是講究意境美的,對散文的意境進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和科學的闡釋,這是本文力爭達到的目標。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姬杰峰,高固華,河南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及文藝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