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吃供喝,還要供虛榮!”這無奈的嘆息,勾起了許多父母沉重的心事。
兒子提出“高標準、嚴要求”
節日前夕,兒子硬逼著老周夫婦掏錢為他辦同學聚會,說逢年過節,班里幾個要好的朋友輪流做東,自己以前也吃過用過別人的,要是不搞得熱鬧些,以后就沒面子去學校了。
六年前,因為單位經濟效益,不好,夫妻倆都下崗了。為了供兒子讀書,四十多歲。的老周每天一大早騎著“老坦克”挨家挨戶送牛奶,上上下下要爬七八十層樓;忙完了這份活,馬上趕到裝飾市場,肩挑手抬替客戶送材料;晚上他瘦小的身影又出現在了停車場,值班守夜。四十多歲的人已是滿臉皺紋,頭發花白。
妻子史越紅也是吃苦受累,早晨去證券公司做清潔工,下午到小百貨店當營業員,中間還得抽空趕回家給兒子燒飯、洗衣服。深夜時分,顧不得一天的勞累,還得仔仔細細檢查兒子的功課,常常趴在桌上沉沉睡去。
但就是這樣從日忙到夜,老周夫婦一個月的收入加起來也只有兩三千元,而這點錢幾乎都用在了兒子的身上:為了讓孩子能有一技之長,每年花費近萬元,讓他在專業學校讀英語;前陣子兒子說要補習物理、數學,夫妻倆每月又從牙縫里省出錢,給他請了老師。一室一廳的房子,夫婦倆住在由客廳改成的小屋內,里面擱著幾件簡陋陳舊的家具,惟一“上得了臺面”的只有一臺用了近十年的金星彩電;再看看孩子的房間,桌上放著TCL電腦、SONY,音響,墻上掛著網球拍、吉他,陳列擺設比起老周夫日的臥室“奢華”了不少。
日子雖過得苦些,但讓老周夫婦欣慰的是兒子讀書還挺爭氣拘,去年考進了市重點中學。可殳想到老周的兒子卻對家長提出新花樣,想要辦個同學聚會。起先老周說什么也不答應,可兒子使出了“撒手锏”,一會兒鬧“絕食”,一會兒又裝病不去學校上課。眼看著馬上就要月考了,怕影響孩子的成績,老周夫婦只得拿出了一千元,可兒子還嫌不夠,又逼著父母東拼西湊了一千元。
聚會那天,老周反復叮囑兒子省著點花,可回來時,兒子口袋里只剩一百多元。省吃儉用的老周夫婦剛埋怨兩句,兒子卻高聲吼了起來:“你們賺錢還不是給我用的,派頭那么小,老實講這點鈔票,人家還玩得不高興呢!”
兒子的冷漠與自私深深刺傷了他們的心。但兒子卻覺得有些委屈:“父母投資,我給他們回報,大家不吃虧。再說,節假日去卡拉OK看看,百分之八十都是高中生,人家用的還不是自己爹娘的鈔票啊!”
同學交往全靠鈔票
“我知道爸爸很累,但我真不知道該怎么做?”高三學生孫志新九歲時,媽媽得肝癌去世了。這些年,每月全家的吃穿用,全靠父親擺水果攤賺來的一千五百多元。每天一大早,父親就睡眼惺忪地踩著黃魚車去進貨,一直忙到深夜才回家。
讀小學、初中時,小孫學習勤奮、生活節儉。可漸漸的,小孫發現自己被同學們疏遠了。一名平日出手闊綽的同學道出了“玄機”:“人緣好就要舍得花鈔票,知道裝門面。”
半年前,小孫逼著父親花二千多元為他買了部手機“裝門面”,可父親用的手機還是親戚換下來的舊東西。
一邊是父親的艱辛,一邊是同學交往的“慣例”,小孫左右為難。
家庭拮據家長“保密”
某中學每年開學,為了幫助一些家庭經濟拮據的學生,學校總會拿出些錢來設立“幫困助學金”,可每當問起孩子誰需要申請時.只有兩三名學生舉起手來。倒是有不少家長請了假,有的甚至換乘四五輛公交車,大老遠從郊區趕到學校來辦理申請手續。
這些父母還不忘反復叮囑老師和校長:“千萬不要說出去,要是班級里同學知道我們家里經濟困難,孩子會抬不起頭的!”
每學期,學校都為孩子們統一訂了午飯,而將近一半的學生會把還沒動上一筷子的盒飯扔到泔水缸里,再跑去附近的小吃店吃飯。看著每天被丟棄的飯菜堆成了小山,老師們都心疼不已。有幾位家長實在舍不得讓這四元五角一盒的飯菜被白白浪費,特地趕到學校吃午飯,孩子則大搖大擺地“下館子”去了。
尋回感恩和節儉文化
教育界調研發現,有近一半的孩子對父母的辛勞一無所知。從家庭角度來看,很多父母缺乏對教育的理解,為了讓孩子用功讀書,他們不惜任何代價,這造成了家庭關系的倒置,孩子認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
而學校方面,智力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倒掛,使得孩子無法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只是把分數和認知作為自己的追求,對于師長沒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同時,社會上追求奢華、虛榮、關系決定成敗的現象已深深印進了孩子的思想深處,不良的風氣讓許多孩子將勤儉節約、勤奮好學拋在了腦后。
孩子變得冷漠與自私,是家庭、學校、社會感恩文化、節儉文化長久缺失造成的。我們現在常說要用文化的方式發展有靈魂的教育,而現在所缺失的文化正是感恩文化和節儉文化。如今要找回它們,不僅要從學前教育開始,通過情感心理的發展和培養逐步潛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努力,重新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
(阿珠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