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決定在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大力培植橡膠樹。華南橡膠樹的種植,成為“一五”計劃期間投資數額僅次于鞍鋼的重點項目。一時間,轉業官兵、科技人員、歸僑僑眷、知識青年、支邊農民,計20多個民族、數十萬人參與到種膠事業的開創和建設當中。
作為經濟基礎薄弱、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為什么會在建國初期短短的時間里,就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開發橡膠資源呢?
蘇聯對開發橡膠資源的推動作用
橡膠和鋼鐵、石油、煤炭,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四大原料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物資。然而,橡膠樹屬于典型的熱帶雨林樹種,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要求高溫、高濕、靜風、沃土的生長環境。《大英百科全書》將南緯10度至北緯17度以外的地區確定為種植橡膠的禁區。按照這個標準,在中國遼闊的國土上,沒有適宜橡膠樹生長的地方。
早在20世紀初期,即有南洋歸國華僑在海南島、雷州半島和云南盈江等地引種橡膠樹。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部分膠園已經荒蕪,僅海南島還遺留有2萬余畝、約120萬株橡膠樹,其中開割橡膠樹約有60萬株,產膠量也十分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
天然橡膠的大規模種植和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南方是社會主義陣營中唯一的大面積熱帶地區。這種特殊性使得南方地區橡膠資源的開發,不但具有經濟上的意義,更具有國際政治意義。社會主義陣營的需求,尤其是蘇聯的需要,成為推動中國政府開發橡膠資源的直接動力。
朝鮮戰爭期間,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向中國政府提出中蘇合作,在中國建立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建議。當時蘇聯人認為,中國南方的海南島、雷州半島,甚至廣州附近,都有栽培橡膠林的可能性。同時,西方國家由于對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封鎖,作為戰略物資的橡膠被列為禁運對象。在國外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只能獨立自主地解決國防和經濟建設中所需要的資源。特殊的國際環境,迫使中國人向禁區挑戰。
在斯大林的建議下,中蘇聯合簽訂了《中蘇聯合發展天然橡膠的協議》。據此,1951年8月,周恩來總理委托陳云副總理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00次會議,作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擴大培植橡膠樹的決定》,決定在南方地區種植橡膠800萬畝。《決定》還對華南地區橡膠樹的種植,作出具體的部署。
這項工作的領導管理機構華南墾殖局(后改稱農墾總局)也于1952年初在廣州正式成立,屬林業部領導。華南墾殖局成立時,對外是一個保密單位。墾殖局由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兼任局長,廣東、廣西的黨政領導兼任副局長。它直接指揮在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五省區內開展種植橡膠的工作。
為了推動工作,墾殖局從地方抽調了一批干部,招收了40萬民工。1952年春節剛過,中央軍委也作出決定,從華南地區抽調2萬多名解放軍官兵,組建起林業工程第一師、第二師和一個獨立團,分赴粵西、海南和廣西等地設場、開墾,種植橡膠。這支浩浩蕩蕩的農墾大軍,揭開了中國大規模發展天然橡膠業的序幕。他們很快便在華南地區先后建立起橡膠農場200多個,種植橡膠200多萬畝。
1952年夏,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莫斯科。中蘇雙方簽訂了一系列的合作協定,蘇聯政府決定給予中國長期建設計劃以援助。在合作協議中,就有在中國華南地區種植橡膠樹的技術合作協定。蘇聯政府決定貸款1億盧布,幫助中國開發橡膠資源。作為對蘇聯援華的回報,這項協定更多地考慮了蘇聯的利益。
開發經過及暴露出的問題
到底中國南方哪些地區能夠種植橡膠樹?當時人們心里也沒底。為了擴大種膠地域,林業部動員北京農業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植物系,以及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金陵大學森林系等9個學校的六七百名師生赴南方考察適宜種植橡膠樹的地點。林業部還找到中國科學院,希望該院能夠派出森林、植物生態、分類和土壤方面的專家,協助工作。1952年,近千人的考察隊伍經過廣泛調查,勘定了200多萬畝土地。考察隊伍中,也有蘇聯專家參與工作。
由于早期派出的考察隊曾經在北緯22度的高州縣城附近發現了3株橡膠樹,于是華南墾殖局決定,以此緯度線作為種植橡膠的北界。在各級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墾殖工作大規模地展開了。
為了支援國家建設,中國學術界也動員起來。中國科學院于1953年組織了以橡膠資源考察為主要內容的南方熱帶生物資源考察隊,院內外數十個單位、百余名工作者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考察隊伍。從1955年開始,蘇聯學者也參與到科學院考察隊的工作當中。考察隊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對海南島、雷州半島及粵西、廣西沿海地區橡膠墾殖區進行了自然條件和土壤狀況的調查,同時也調查了當地防護林和覆蓋植被的情況。考察隊隨后又開辟了云南南部橡膠樹與金雞納樹和咖啡種植的考察。在考察的過程中,學者們注意到了水土流失問題的嚴重性,并對當地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行了初步考察研究。
過快的墾殖工作,等不及學者們的調查研究。許多地區種植橡膠樹的工作都走在了調查、勘察、設計和規劃的前面,投入人員也愈來愈多。1952年春,華南墾殖局在廣西、廣東和海南三地,開墾面積就達200多萬畝,播種面積達90多萬畝。至1953年秋季,華南墾殖進展迅速,種膠大軍已經發展到50多萬人。
參加考察的中國科學院人員,曾就防風、防旱、防寒、防止水土流失、禁止鏟草燒山、采用“等高”條墾、改良品種、合理使用肥料等問題提出多方面建議。考察過程中,學者們對于開墾荒地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提出了改進建議。考察隊結束野外工作返回北京后,又由中國科學院正式向林業部提出書面報告。但是,這些建議在當時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由于缺乏深入的調查和科學的開發規劃,開墾當年就出現了一些問題。1952年,一些農場就因所在地區風力過大而使種植橡膠樹的工作全部失敗;還有些農場的橡膠樹在冬季發生了嚴重的凍傷,造成大面積的橡膠樹死亡。1953年初,種膠工作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在開墾土地的過程中,大片灌木森林被砍伐。經拖拉機大規模開墾過的土地,由于經營不善,在豐沛雨水的沖刷侵蝕下變成了荒漠。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數十萬畝土地上原有的大片灌木森林,在開墾后變成了沙荒地,已開墾的橡膠園有將近50萬畝地被放棄。
逐漸暴露出的各種問題迫使種膠規模從1954年開始縮小。農墾系統疏散了種膠工人幾十萬,縮小植膠范圍,減少種膠面積。農墾系統也注意到不合理的開墾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問題,開始重視科學工作者的意見。林業部與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聯合召開華南熱帶林(橡膠)工作座談會,共同商討橡膠樹的合理種植問題。會議決定,由林業部特種林業司和科學院秘書處領導,組織綜合考察隊,開展普查工作。科學院領導還建議農墾系統,在海南島就地設置熱帶作物研究機構,以加強研究力量,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這項建議在一年以后得以實現。
但是,在建立墾殖場的地域選擇上,當時仍然沿用依緯度界線選址的方法,忽視了小氣候的問題,在不宜種植橡膠林的地方仍然栽種了橡膠樹,以致在1955年冬季造成慘重的凍害。在經歷眾多的失敗后,1956年種膠工作停滯不前。
1957年2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親自率領一支科學考察隊,到海南島和雷州半島考察。考察隊的成員中,蘇聯方面有蘇聯科學院森林研究所所長蘇卡喬夫院士、森林土壤學家佐恩、地植物學家德立斯、植物分類學家林契可夫斯基、引種專家蘇各洛夫等7人;中國方面有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顧準、植物分類學家吳征鎰、植物地理學家侯學煜、土壤學家李慶逵和青年科研人員江愛良等人。考察成員抵達廣東后,另有林學家鄭萬鈞、華南植物所張宏達、農墾部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許成文等人參與。全隊共40余人,在海南島及雷州半島等地區前后工作20天。考察過程中,沿途地方的黨政領導機關和華南墾殖局下屬的各農場為考察隊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考察結束后,考察成員還在廣州參加了科學院和農墾局聯合舉辦的華南熱帶資源開發科學討論會。這次討論會不但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還進一步推動了全面開展熱帶生物資源的科學研究。
同年3月,竺可楨以人大常委身份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認為,瓊海地區只有某些具備了特殊條件的地方可以種植橡膠,提出的結論性建議有以下幾條:
1.適宜于種橡膠樹的地區,應該多種橡膠樹和怕寒怕風的熱帶植物,少種別的生長條件不如此苛求的經濟作物。
2.不適宜種橡膠樹的地區,不要大規模種植。雷州半島以及粵西地區目前一部分橡膠樹生長不良,勉強維持著的膠園,應該考慮放棄。
3.橡膠樹的北移是可能的,但是必須先在許多不同地理區進行試驗研究。在試種成功,產膠量和經濟價值確定以前,不宜在較北地區大規模種植橡膠樹。
4. 華南地區,驟雨密集,在坡地上開墾而不采用“等高”條墾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就必然引起土地的嚴重破壞。現在除極少數農場已經采用“等高”條墾措施以外,各個單位對此還不夠重視,以致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上不但土壤沖刷所造成的砂地蝕谷處處可見,而且新的砂地蝕谷正在逐漸形成。因此,關于墾殖工作,必須訂出合理的具體規劃,關于橡膠樹的栽培、撫育、施肥等方面也是一樣。
此外,報告呼吁要保護好自然環境,并提出了具體建議。
種膠工作的調整
橡膠資源的開發不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國際環境的改變更使種膠工作雪上加霜。正在種膠工作停滯不前的時候,國際關系有所緩和。蘇聯已經不難從國際市場上采購到橡膠,于是中蘇聯合開發橡膠資源的協議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但是,種膠工作已經大規模地展開,并給生產部門和中國學術界留下了許多需要解決的技術和學術問題。
在生產領域,農墾系統開始調整種膠規模,制定出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種膠原則,并在適宜種膠的地區逐步摸索并積累種膠經驗。
20世紀60年代初,農墾部門根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針對過去的教訓,在海南召開了全國橡膠生產技術會議,要求各農墾植膠區狠抓發展速度的調整,鞏固現有的膠園;抓好膠園滅荒、補換種植和修筑水土保持工程,種好覆蓋作物,科學施肥,大力推廣國外優良品種。
在學術界,考察的任務和內容也有所調整。過去為了配合橡膠資源的開發、完成具體的任務,考察內容大多圍繞著橡膠、紫膠等幾種蘇聯急需的熱帶生物資源的開發,內容狹窄,涉及學科不多,而且考察地域也集中在海南和廣東西部的沿海地區。
從1957年開始,熱帶生物資源的考察內容及范圍逐漸發生了改變。中國學者意識到“開發我國熱帶地區的特種生物資源,必須先對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進行全面的調查”,才能夠真正“為制定開發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中國學者更是希望通過這項工作“豐富自然地理學、農業氣象學、土壤發生學、土壤生物學、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等內容,并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開辟若干新的方向,以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此,中國科學院考慮在中國南方的海南、云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建立研究站,以深入開展研究工作。科學院在華南地區野外考察的內容,除橡膠資源外,還增加了動植物區系的調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擴展到熱帶自然環境與生物資源的研究。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對南方地區的考察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生物資源方面,對自然條件的綜合評價、農林牧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利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西南地區經濟發展與生產力布局的考察研究等內容,也逐漸納入到考察任務之中。
此外,中國科學院還將考察范圍擴展到贛南、閩南地區,成立了“南方山地利用、水土保持考察隊”,調查亞熱帶地區水土流失情況,并進行水土保持以及山地合理利用的考察與試點。至此,南方地區的考察由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的專題考察,轉為資源開發和治理水土流失的綜合性的考察研究。
20世紀50年代對南方地區橡膠資源的開發,曾經造成過經濟損失和環境破壞,但是,這項工作也帶動了相關的技術改進和學術研究,培養了技術和科研人員。
經過幾十年的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南方橡膠墾區總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包括規劃、育種、開墾、定植、撫管、割膠、防病、防災、抗災、救災、制膠、更新和綜合利用等多方面的成熟技術。同時,培養了一支多學科、多專業的推廣專家隊伍和技工隊伍。
經過農墾系統幾代人的努力,海南省和云南省建成了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目前,海南墾區共建有近600萬畝橡膠園,約有300萬人在從事橡膠種植、加工業以及提供科技、生產資料服務、運銷業、設備制造業等相關行業。云南墾區建立了40個國營農場,橡膠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天然橡膠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開辟了新的道路,而且為支持全國經濟建設和鞏固國防作出了貢獻。
(責任編輯陳小麗)
《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3期要目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王偉光
董必武同志對黨的建設的貢獻李忠杰
海峽兩岸三大政黨的“不等邊三角”關系李家泉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英建交談判中的中方決策因素潘敬國
約翰遜政府對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政策之研究陳長偉
美國向延安派遣軍事觀察組的醞釀與決策于化民
大革命失敗后的中共留蘇教育及其特點孔凡嶺
對中國共產黨發展觀的歷史考察許慶樸劉芳
略論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的全民整風運動唐正芒胡燕
“大躍進”期間的資產階級法權討論及影響
——試析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構想高遠戎
六十年代初《高教六十條》的制定、試行及歷史經驗傅頤
波蘭統一工人黨喪失執政地位的原因及教訓(下)
——訪中國原駐波蘭大使劉彥順徐鵬堂
二〇〇五年中共黨史研究述評曹普劉晶芳
近年來美國學界關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對外戰略調整的研究述評陶季邑
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的歷史沿革與主要活動袁衛祥
系統研究“四清”運動的拓荒之作——《四清運動實錄》黃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