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正在日益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的高度重視。《海西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加大職業教育項目建設作為教育發展重點工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實用型人才,以增加就業、適應資源開發和有效轉移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為目標,加快產業技術工人、通用性人才的培養以及農牧民技術技能的培訓,加快德令哈、格爾木兩個區域性中心城市職業教育的發展。2010年,把兩市的職業技術學校發展壯大為柴達木職業教育培訓基地。這就說明,發展職業教育已被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一、發展職業教育是建設新型工業化城市的迫切要求
建設新型工業化城市,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各種各樣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要為建設新型工業化城市提供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保障。隨著海西資源開發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呈現出比較快的增長態勢,特別對技術工人有明顯功需求。海西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要加快工業化進程,沒有數量足夠的,質量比較好的,素質比較高的高技能型的人才是不行的。發展職業教育,一方面可為我州特色經濟的發展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為我州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另一方面,也可為勞動力向東部地區轉移創造條件,提高西部地區勞動力輸出的技術層次,在加快推進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互補融合的同時,緩解我州的就業壓力。“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州大力發展工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州以特色經濟體系從培育階段轉入自主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因此,要推進我州新型工業化,加快全州經濟發展步伐,就必須全面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培育出大量的勞動技能型人才,使之盡快投入到特色資源開發的生產第一線,根據海西特色經濟發展的需要優化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盡快形成適合本州經濟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
二、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社會再就業的重要途徑
據測算,全州還有1萬多名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尚待安置。隨著海西資源開發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呈現出較快的態勢,特別對技術工人有明顯的需求,企業需要大量技術工人,技術工人的培養又需要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支撐。就業市場需要技術工人,技術工人的培養又需要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對促進就業的作用十分顯著。但是由于城鄉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觀念也比較落后,也存在著崗位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的矛盾,就業結構性矛盾尤為突出。這就需要職業教育承擔起培養高技能勞動者的責任,提高勞動者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擴大就業,促進就業,職業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要求。
三、發展職業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手段
要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就要切實落實農科教結合,要整合各種政策資源,要統籌產業的結構調整,要把科技興農,金融支農,教育扶貧,社會保障,城鎮建設以及一些具體的涉農工程都要結合起來,使海西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計劃和工程能夠相得益彰,使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農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齊頭并進,互為依托,良性循環,持續發展。
從我州農牧區剩余勞動力情況看,必須把轉移農牧區勞動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重要內容,按照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全州15萬農牧民至少有5萬人需要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并且城鎮勞動就業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職業教育是提高農牧民素質、轉移剩余勞動力、緩解人口壓力、加快農牧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牧民,這就必須對農牧民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培訓。只有提高農村牧區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才能順利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目標。為此,加快建立州、縣兩級農牧民培訓基地,加大對農牧民勞動技能和科技文化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適應現代化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四、發展職業教育是教育制度的創新
制度創新是發展職業教育根本性的突破。制度創新的框架,主要突出20個字,“政府統籌、部門合作、市場運作、整合資源、校企合作”。
首先,政府要統籌,在建立部級聯席會議的基礎上,要實質性協調各個相關部門,由專門機構和專人負責協調和落實,整體化推進職業教育。去年七部委在南京召開的職業教育工作會,提出了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在統籌上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要有專門的機構和負責人來協調職業教育的重大問題,政府統籌和理順機構,是解決分割和交叉管理的重要環節。
第二,部門合作。搞好職業教育必須強化部門合作、行業支持和社會參與,相互配合,互惠互利,比如教育部門的學歷證書和勞動部門的職業資格證書相互融通互換,教育體系和培訓體系相互銜接溝通,學校教育資源和企業社會培訓資源相互整合,打破隸屬關系的限制,進行資源整合。
第三,市場運作。政府部門應該通過創建環境,搭建平臺,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務等,引導職業教育機構面向市場,搞活機制,自主辦學,可以采取社會化、集團化、民間化、市場化運營方式進行資源重組,在國有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時,調動一切社會和民間資本投入職業教育。
第四,整合資源。把各類資源有機整合,利用政策杠桿和市場機制,鼓勵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公私之間、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之間,打破界限,整合各類分散的職業教育資源。通過資源整合,可以提高規模效益和整體效益,加強職教的一個戰略選擇。
第五,校企合作。教產結合,校企合作,在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實踐上難有實質性的進展,突破點還是制度層面。首先,法律框架要體現,對企業有約束力;其次,政策導向要明確,對企業有驅動力;再次,運行機制要可行,對企業有駕馭力;最后,企業行為要到位,提高企業責任意識和人才競爭力。總之,互惠雙贏應該是政府主導下校企合作的最佳結合點。
(作者單位:海西州委講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