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自1970年開始發起了“新村運動”,并設計實施了一系列的開發項目,以政府支援、農民自主和項目開發為基本動力和紐帶,帶動農民自發地建設家鄉活動。以勤勉、自助、協同為基本精神的新村運動在農村開展以后,以振興國家為動力,迅速波及工廠、學校及城市,向全國范圍擴大。
韓國開展新村運動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得到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關注和肯定,得到發展中國家的重視,先后有133個國家派出人員參觀、學習和取經。中國農業部、中國農學會在農民綠色證書培訓、農科教結合、科教興村活動等項活動中,與韓國新村運動組織機構、全國大學教授新村研究會有著廣泛深入的聯系、交流與合作。
一、新村運動的發展
韓國政府在組織實施新村運動的過程中,制定了階段性目標,至今已開展30多年,取得了超出預期目標的效果,實現了一個發展中國家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的模式。
(一)基礎建設階段(1971—1973年)。這一階段的目標是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自1970年冬季開始,政府無償提供水泥、鋼筋等物質,激發農民自主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勤勉、自助、協同精神。由中央內務部直接領導和組織實施,建立了全國性組織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網絡,同時建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培養大批新村指導員。新村運動經過基礎建設階段,初步改變了農村的生活居住條件,引起了廣大農民的共鳴,調動了他們立足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婦女也開始參與各種社會活動。
(二)擴散階段(1974—1976年)。在這一階段,新村運動迅速向城鎮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現代化建設活動。原來劃分的自立村,根據村民的收入情況改劃為福利村。新村建設的重點從基礎階段改善農民居住生活條件發展為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修建了村民會館和自來水設施,以及生產公用設施,新建住房,發展多種經營。政府對新村指導員、國家各級公務員、社會各界負責人,分批進行了新村教育;對卓有成就的農村提供貸款,并在各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動員理工科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師、科技人員輪流到農村巡回講授和推廣科技文化知識和技術。在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業連年實現了豐收。
(三)充實和提高階段(1977—1980年)。在這一期間,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步縮小,社區經濟的開發日趨紅火,政府推進新村運動的工作重點放在鼓勵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特產農業,積極推動農村保險業的發展。同時,為推動鄉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為廣大農村提供各種建材,支援農村的文化住宅和農工開發區建設。在這一階段,國內政治不斷動蕩,新村運動受到種種批評和責難。經過調整以后,新村運動從政府主導的“下鄉式運動”轉變為民間自發的更加注重活動內涵、發展規律和社會實效的群眾活動。
(四) 轉變為國民自發運動階段(1981--1988年)。在這一階段,政府大幅度調整了有關新村運動的政策與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國性新村運動的民間組織,培訓、信息和宣傳工作改由民間組織來承擔。政府只是通過制定規劃、協調、服務,以及提供一些財政、物質、技術支持和服務等手段,著重調整農業結構,進一步發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業、流通業,進一步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繼續提高農民收入等。當時,農村居民普遍認為,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準。
(五)自我發展階段(1988年以后)。隨著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派繁榮氣象從城市開始逐步向四周農村地區擴散,新村運動也帶有鮮明的社區文明建設與經濟開發的特征。政府倡導全體公民自覺抵制各種社會不良現象,并致力于國民倫理道德建設、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主與法制教育。同時,積極推動城鄉流通業的健康發展。新村運動轉變為國民自我發展階段以后,為在運動初期啟動農村經濟、文化活動而建立的政府機構、活動內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觀生存與發展規律,有助于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機構、活動內容和形式,如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組織,農村教育機構和農協、流通、農村綜合開發、農村經濟研究等組織機構應運而生,并在不斷優化其結構中生機盎然地傳承新村運動的精神和理念,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二、新村運動的主要內容,形式和效益
新村運動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項目開發和建設工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稱贊。
(一)改善農村公路。新村運動初期,全國大部分農村都組織實施了修建橋梁、改善公路的工程。到70年代后期,除了個別極為偏僻的農村外,全國都實現了村村通車。村民們又自發起來,修筑了許多政府還沒有顧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農民無償讓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新村運動發起后,很多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婦女活動在新村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住房條件。由于改善了農村周圍的公路,水泥和鋼筋等物質的運費也大大降低,很多農民從外地運來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頂工程逐漸轉變成以建新房為開端建設新農村的事業,政府也積極給予貸款支援農民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
(三)農村電氣化。隨著新村運動的深入開展,農村電氣化得到迅速發展,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在這期間,由政府補助一部分,農民借用低息貸款,加速實現了農村電氣化。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家電得到了普及,農民為了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就要儲蓄,這又促進了農村儲蓄業的迅速發展。
(四)農民用上自來水。新村運動開始時,村民們自覺地動員起來,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戶。因地勢高不宜引水的村莊,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廚房,用抽水泵取水。
(五)推廣高產水稻品種。新村運動初期,政府開始推廣“統一系”的水稻高產新品種,使韓國的水稻生產跨入劃時代的發展階段。農民們在水稻生產中,學到了共同合作的“集團栽培”方式。水土條件相近的10-30戶農民,在掌握先進耕種技術的班組長的帶領下,共同選種、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獲。
(六)增加農民收入;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逐步向農村地區擴散,農戶收入中的非農收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到2004年,非農收入所占比重已從1994年的35%增加到50%。
(七)農協組織迅速發展。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協的規模也迅速得到擴大。70年代,全國基層農協數為1500個,大致與邑為單位的行政區域數相近,一個基層農協對1000多戶農民開展業務。
(八)興建村民會館。各地農村紛紛興建村民會館。農民有了自己的會館以后,不僅用來召開各種會議,還用來舉辦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和交流會。為在農忙期間節省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在村民會館中辦起了公共食堂。婦女會在村民會館中還舉辦了公共交易場,降低了產品的流通費用,節省了村民的購物時間。
上世紀90年代,韓國政府認為已經完成了運動初期需要政府支持、協調和推進的某些使命,國民及非政府組織已有能力自主開發一些活動,于是便通過規劃、協調、服務來推動新村運動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培訓、信息和宣傳工作由民間組織來實施和完成。然而,因為農業本身的效益比較低,仍需要政府的一些保護和扶持,并有相應的資金投入,在這方面,韓國歷屆政府始終加以高度重視和努力施行。進入90年代,韓國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農業和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以促使新時期韓國農村與新村運動有機銜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進入新世紀,韓國政府將繼續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投入,從2004年到2013年將投入119萬億韓元。
三,韓國新村運動對海西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啟示
可以看出,韓國通過新農村運動,為農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各個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看韓國的新村運動,對海西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韓國新村運動一開始,由政府投資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對于海西地區來說,也由政府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選擇性的進行投資,努力做到改善農牧民的路、水、電、通迅等和興修渠道、沼氣池等農牧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他們發展農牧業創造基本條件。
(一)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海西新農村建設。針對海西地區農村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發展不同的特點,先要對其按發展現狀進行分類,可以劃分成不同程度類別的村,如富裕村、半富裕村、貧困村等,針對他們發展的基本情況,制定相關的計劃,按一定的步驟周密地進行各項工作,以達到整體推進。
(二)加強農村教育,努力提高農牧民文化素質。努力構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經費財政保障機制;擴大“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不斷提高培訓質量;鞏固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步伐,保障其公益性職能的履行;進一步創新農民培訓項目管理機制,提高培訓績效。
(三)努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制定柴達木特色農產品發展行動計劃。引導農牧民大面積種植柴達木枸杞、甘草、藏木香、亞大黃等中藏藥材和經濟可觀的亞麻、食用葵和油葵;建立優質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露地種植萵筍、甘藍、芹菜、胡蘿卜、青蘿卜、紫皮大蒜等反季節蔬菜,大面積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優質高產牧草,為牧繁農育、自繁自育和農區養殖業發展提供充足的飼草料。
(四)建立健全農牧業協會。不斷創新發展理念,調整工作思路,組建和創辦各類協會,為農牧業產業化永續發展保駕護航。通過協會的管理和工作,不斷提高產業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通過各類協會的組建和創辦,實現黨建與經濟工作的雙促進。
(五)強化民主,完善農牧區管理制度。在充分利用各村黨員活動室的基礎上,制定有關措施。通過召開黨員及全村的各種會議,舉辦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和交流會等,進一步調動他們對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推動本村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六)繼續發揚柴達木精神,培育適合海西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精神。針對海西特點,應建立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理念,即“團結、勤勉、協作”,以此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的。
(作者單位:中共海西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