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兵站部管線團是遂行西南邊防和西藏地區油料保障任務的全勤部隊,擔負著我國第一條高海拔、長距離、多品種成品油順序輸送管線——格拉管線的管理、維護、保養任務。該團基層單位大多分布在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環境艱苦的青藏線,部隊駐地偏僻、少數民族多、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針對這一實際,該團充分發揮技術力量強、人力物力集中的優勢,大力開展扶貧幫困工作,促進了駐地的“三個文明”建設。
1
“住在紅旗溝,守著禿山頭,窮得叮當響,盜賊也不偷,小伙打光棍,閨女嫁外頭……”這首民歌描繪的就是昔日的西藏安多縣和里鄉紅旗溝村。如今,這里的牧民通過科學養畜,蓋上了漂亮的玻璃房,鋪上了地板磚,購買了電視機、冰箱等家用電器,還有的別上了高檔的手機。他們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生活的同時,誰又會忘記幫助他們科學養畜、脫貧致富的管線團九連官兵呢?
事情還得從1997年臘月初十說起那年,連續幾天鋪天蓋地的大雪,把草原蓋了個嚴嚴實實。放眼望去,到處白雪皚皚,分不清哪里是山溝,哪里是路了。救災物資運不上去,山上的人又下不來,村民們只有眼睜睜地看著一只只羊在饑餓和寒冷中死去……面對自然災害無情的打擊,村民們絕望地流著淚,無數次地跪拜神靈,祈求上天,的保佑。但這些并未給他們帶來希望,更沒有神靈為他們消災解難。走投無路時,他們想到了九連官兵。九連官兵曾經幫助他們收青稞,給他們傳授科學種養知識。
與此同時,駐地人民面臨的困難也深深牽動著連隊官兵的心。他們積極籌措資金,想方設法幫助村民擺脫困境。在他們的幫助下,村民們建起了畜棚,嘗試著運用科學知識舍飼圈養。這一年入冬后,連續幾天的大雪不但沒有凍死村民們的羊,而且養得個個膘肥體壯,成活率達到100%。該村老支書布洛吐高興地說,金珠瑪米才是我們的蒼天神靈,是他們幫我們建起了畜棚,學會了科學養殖,走上了科學致富的道路。
2
地處海拔5300米藏北高原的那曲市次曲鄉那莫千村,四周是一墊無垠的荒漠,嫩綠的牧草長不到兩寸就開始泛黃枯萎了。全村蹲戶藏族群眾,只有幾間“干打壘”的住房遮風避雨;全家幾口人的吃喝零用,只靠僅有的人均一畝四分地上長出的青稞,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十連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連隊干部主動與村黨支部聯系,商議利用連隊種植大棚蔬菜的經驗,幫助那莫千村發展蘑菇人工栽培。不料,那莫千村牧民從未見過人工栽培蘑菇,加之大多數牧民不懂漢語,學習技術困難,既心存疑慮又有畏難情緒。為此,連隊官兵利用業余時間入戶幫助牧民學習漢語,宣傳蘑菇的銷售前景及經濟效益,動員牧民人工栽培蘑菇。通過一家一戶做工作,由20戶牧民集資修建的4個大棚終于建成了。連隊官兵又當起了技術員,不厭其煩地向牧民講解食用菌栽植的基本原理、技術要領。二級士官王小波是連隊大棚的負責人,蔬菜種植技術高。為了使牧民掌握每個階段、每個環節的技術要領,他主動推遲探親假,直到牧民掌握栽培技術。蘑菇豐收上市后,那莫千村的洛桑、卓瑪等10余戶牧民通過栽植60平方米蘑菇增收1300元的消息不脛而走,鄰鄉和里、日參波的牧民紛紛前來“取經”,請求連隊官兵為他們開展技術培訓。為解決他們的技術難題,連隊又集中時間為三個鄉的近200名牧民開展了專題培訓,并在9個村建立了12個示范戶,不僅轉變了牧民的思想觀念,鞏固了培訓成果,而且帶動了駐地經濟發展。
3
在完成好輸油中心工作的同時,該團還在駐地積極開展支援公益事業、科技扶貧、智力助民、捐資助學、幫貧濟困、軍民共建、搶險救災等活動。1999年10月,唐古拉山地區遭受十年不遇的大雪災,唐古拉山鄉農牧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該團駐守在此的八連官兵,及時出動761人次,為群眾送衣送藥、送水送飯,奮戰三天兩夜,救助駐地群眾和過往人員162人,牲口268頭,幫助維修車輛40余臺,使受困人員、車輛順利度過了難關,確保了人員無傷亡。還向該鄉捐贈1臺價值2萬余元的柴油發電機組,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電難問題,幫助農牧民告別用牛糞作燃料的歷史。2000年7月,格爾木市煉油廠至101油庫之間的成品油輸送管道發生兩起不法分子破壞管線盜油事故,管線跑油非常嚴重。該團接到上級通知后,立即成立了10人搶救小組,迅速趕赴現場。經過4個小時的緊張搶修,圓滿完成了任務,為地方單位挽回了經濟損失達10萬余元,受到軍地領導的好評。
近3年來,該團投入70多個勞動日,600余人(次),義務植樹5000余棵。為沿線單位和青藏鐵路施工隊義務供水約1300余噸,供電30000余度。為駐地群眾維修家電、機械210臺(件),診病治病400多人(次)。這些活動,密切了軍民關系,加強了軍政軍民團結,促進了青藏線的社會穩定。
(作者單位:青海格爾木市62217部隊政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