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直接關系到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聯合國大會1985年11月29日的40/34號決議通過《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以聯合國文書的形式集中規定了保障罪行受害者的基本原則。這表明,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一項共識。
刑事訴訟從之前的以被告人權利保障為重心逐步轉向尋求被害人與被告人權利保障的平衡,包含著這樣一個基本的原理:從實質上講,犯罪涉及犯罪人、社會和被害人。如果刑事程序疏遠、忽視被害人,勢必造成被害人及其他社會成員對司法制度的不信任,降低司法機關的威信,不利于查明案情,打擊犯罪;刑事被害人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滿足或拒絕其請求,也會引起被害人對罪犯及社會的極大不滿,甚至產生報復情緒。這均不利子保護社會秩序的安定。因此保障被害人的人權,既體現了刑事訴訟本身的要求,也是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
一、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國際現狀
聯合國《宣言》的一部分其中規定了為罪行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所謂受害者,是指個人整體受到傷害,包括身心損傷、感情痛苦、經濟損失和基本權利的重大損害的人,這種傷害是由于觸犯會員國現行刑事法律,包括那些禁止非法濫用權力的法律的行為或不行為所造成,而不論加害于他的犯罪者是否被指認、逮捕、起訴和判罪,也不論犯罪者與受害者的家庭關系如何。可以看出《宣言》關于罪行受害者范圍的界定是十分廣泛的,其目的旨在使所有受到罪行侵害的人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問題的研究,并且在注意不斷地完善具體保護的措施。
這些國家保護刑事被害人人權的措施,總的來看基本上都是通過不斷完善立法來實現。主要有兩條途徑:即一條是國家在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律規范中,賦予刑事被害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所需要的訴訟權利;另一條是通過頒布其他專門的法律,保障刑事被害人受到的損害得到一定的賠償,或者采取某種幫助措施予以一定的救助。采取以刑事訴訟法典賦予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國家比較普遍,可以說是各國共有的保護被害人人權的舉措。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對刑事被害人受到的損害如何得到賠償問題也給予了必要的保障。聯合國在保護刑事被害人人權方面也做出了許多努力,采取了對保護刑事被害人人權具有重要價值的舉措。例如,聯合國在制定許多保護被告人人權的國際公約的同時,也制定了有關保護被害人人權的國際公約。《宣言》對各國如何保護被害人人權,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行為準則和途徑。這些規定,既是國際社會維護被害人人權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也是各國應當努力實行的。在有些國家,已經較好地實現了這些原則和要求,如瑞士。從世界各國保護刑事被害人人權事業的發展變化來看,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逐步強化的態勢。當然,并非所有的國家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程度,都已經達到了應有的水準。
二、中國對刑事被害人的保障
在中國的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是指其人身、財產及其他權益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對刑事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對被害人平等地予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特權和歧視。
依照中國法律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享有以下權利,并依法受到國家保障:
1、控告權。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其安全。
2、自訴權。被害人就法律特別規定的案件,可以自己行使起訴權,從而成為自訴人。對于自訴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3、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權利。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
4、有權申請法定的人員回避。對于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偵查、檢察、審判人員及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賦予被害人申請回避權,利于防止辦案人員徇私枉法和保證訴訟公正,也利于解除被害人的思想疑慮,維護其合法利益。
5、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為了使被害人及時得到賠償,法律規定原則上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同刑事案件一并審判。在刑事訴訟中解決由于被告人犯罪行為引起的物質賠償問題,對于被害人盡早擺脫因受侵害而面臨的生活困難,彌補其經濟損失,平衡其心理,具有積極意義,也利于訴訟公正。
6、對有關決定、裁判提起異議或申訴的權利。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于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權向法院提出申訴。
此外根據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強奸案被害人是否出庭應根據其本人意見確定;被害人報案不愿意公開自己的姓名的,偵查、檢察、審判機關應當為其保守秘密。這些也都是為保證被害人權益,防止其受到進一步傷害而確立的制度。另外,刑事司法對被告人的追訴實際上也是一種通過訴訟對被害人人權的保障。
可以看出,在中國刑事訴訟中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其范圍是相當廣泛的。
三、中國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未來走向
就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規范分析,確實比過去完善了許多,但還不能說這已經是十全十美的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犯罪特點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給國家維護被害人人權增加了更多、更大的難度。國際、國內的這種客觀現實,對保護刑事被害人人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關于刑事被害人人權的規范,無疑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適時地進行修改補充。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不足的問題,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賦予刑事被害人上訴權。現行刑事訴訟法已經在刑事訴訟的每一訴訟階段,賦予了刑事被害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一定訴訟權利。但是,就刑事訴訟法的規范而言,維護刑事被害人的訴訟權利還不夠充分。刑事被害人對人民法院的一審未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的制約權,大大小于被告人,影響了刑事被害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力度。對于人民法院的一審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不服,刑事被告人有權提起上訴。如果被告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原判決是重罪輕判,刑事被害人也沒有上訴權,只能向人民檢察院請求抗訴。若請求不被接受,刑事被害人在判決生效前,毫無辦法。相比之下法律賦予當事人各方對人民法院一審判決不服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對于刑事被害人來說是不公平,這種訴訟權利、程序的不公平,與實現法治國家的要求相悖。為了避免無辜的人受到不應有的傷害,無疑應當賦予其上訴權利,以便減少和防止錯案發生。刑事被害人也是國家公民,而且是守法公民,國家就更有責任、有義務首先保護好守法公民的正當權益。客觀實際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對刑事被害人人權的保護越是無力,這個國家的犯罪就越嚴重、越猖獗,社會秩序就越混亂。從這一實質出發,我國刑事訴訟法關于刑事被害人不服第一審判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的現行規定,顯然還沒有較好地解決這個訴訟階段對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問題。
2.設立刑事損害賠償制度。保護刑事被害人人權,懲罰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分子,固然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僅僅如此維護其人權還是不夠的。這是因為任何犯罪行為不僅僅會給刑事被害人的精神造成很大的損害,而且往往給刑事被害人及其他有關的人造成財產、身體的損害。因此,保護刑事被害人人權的最基本方面,使其得到經濟上的賠償或者補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而對于犯罪人來說,即對罪過的最后補救也只能是在經濟上最大限度地予以賠償,才能消除或者減輕他所造成的損害,這一點,被越來越多國家所重視和實行。我國對刑事被害人受到的犯罪行為侵犯的損害賠償,也采取了許多國家通用的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者民事訴訟途徑解決。然而在許多情況下,因被害人沒有賠償能力,刑事被害人因受到的損害無法得到賠償而陷入困境。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人是全國人民經過由下而上層次選舉產生的。政府的根本職能是為人民服務,它無疑有責任和義務制定法律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使危害守法公民權益的犯罪受到制裁。雖然造成刑事被害人損害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從根本上說,政府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當犯罪使刑事被害人受到損害而陷入困境,犯罪人又沒有能力減輕其所造成的損害時,國家應當承擔這種賠償責任。這有利于促進我國政府提高保護公眾利益的責任感,有利于促進我國人權保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動我國政治、經濟和法制更好地發展。國家需要盡快制定《刑事被害人損害賠償法》,以落實國家賠償義務。國家應當大力發展社會保險制度、國家救濟制度,建立被害人援助基金,實現多渠道賠償或者補償刑事被害人所受損害。
3.建立保護刑事被害人機構。關于建立保護刑事被害人機構問題,近年來許多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例如瑞士在1991年頒布了刑事犯罪受害人援助法,并設立援助機構,對刑事受害人提供的咨詢及在緊急情況下由第三者提供的,如醫療機構提供的緊急救助,都是免費的。我國刑事被害人人權亟需加強保護,所以建立此類機構為保護被害人提供法律咨詢等幫助非常必要。我國目前這項工作基本上處于空白,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再繼續等待,應當采取相應措施實現為刑事被害人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援助。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如刑事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生命危險時,應當給予挽救其生命的援助。為了搶救刑事被害人的生命,醫療機構對于司法機關和信訪機關要求搶救的,必須予以及時搶救。這一情況需要的經費,可先行由國家支付,而后依法從犯罪人應付的賠償中扣除,不足部分,依法由其他負有賠償責任的機構支付。
總之,不斷總結司法實踐經驗,賦予刑事被害人上訴權,在條件成熟時建立對被害人的國家賠償制度,倡導社會力量對被害人的援助,乃是中國政府在強化被害人人權保護方面應當努力解決的課題。隨著中國刑事訴訟立法和司法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各項制度必將日趨完善。
(作者單位:青海省委黨校)